疫情之下的道德教育:反思與重構

2020-08-04 中國青年報
疫情之下的道德教育:反思與重構

南京師範大學道德教育研究所所長、教授 馮建軍

疫情之下的道德教育:反思與重構

華東師範大學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員 黃向陽

疫情之下的道德教育:反思與重構

北京師範大學公民與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檀傳寶

疫情之下的道德教育:反思與重構

華中師範大學道德教育研究所所長、教授 杜時忠

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對人類社會產生了全方位的影響。疫情作為一場公共危機,考驗著公民的道德水準,挑戰著社會的倫理與道德。回應疫情對社會倫理與道德的挑戰,構建倫理與道德的新內容、新體系,是後疫情時代面臨的新問題,需要我們作出回答。本期「學人坊」對話四位教育學者,共同探討疫情下的道德教育。

記者:人們都說,抗疫是最好的教育課堂。對此,我們該如何理解?

黃向陽:新型冠狀病毒在全球肆虐。有哪個人和家庭不提心弔膽提防它?有哪個國家和政府不全力以赴對抗它?又有哪家媒體和機構不全神貫注關注它?從這一事實中可以得出兩個結論:新冠病毒不分國家地域,不分貧富貴賤,危及所有人的生命和健康,是全世界人民的公敵。對疫情的防控,尋求預防和醫治新冠病毒感染的有效藥物,乃是當下全球的共同關切。疫情啟發著人們的公共利益意識,也引導著他們更加全面地認識公共利益與個人利益、國家利益良性互動關係。

回溯疫情中的諸多事件,不僅可以作為公共利益的教材,還可以作為公平教育的素材。我國同等對待所有新冠肺炎患者,實行「應檢盡檢」「應收盡收」「應治盡治」的救治策略,這是一種公平。為充分利用寶貴而有限的醫療資源,區別對待確診病例、疑似病例、病例密切接觸者,分別予以收治、集中醫學觀察或居家隔離;為兼顧疫情防控和日常民生、經濟恢復,區別對待高風險區、中風險區、低風險區,分別採取不同力度的防控措施。這也是一種公平。在防護物資和醫療資源分配上,優待疫情防控中的處境最不利者,優先保護那些身處險境救治病患的醫護人員、易感人群,這又是一種公平。疫情防控的諸多事件可以引導人們全面理解公平。

在這場人類與新冠病毒的殊死搏鬥中人們強烈地意識到,只有公益和公平的原則並不足以使人類倖免於難,與之同等重要而不可或缺的是人類的公共理性。訴諸公共理性的教育,可以引導人們去觀察、理解現代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管理制度、疫情防控常態化管理制度的形成和不斷改善,還可以引導人們去觀察和分析現代科學技術在疫情防治中的應用,等等。疫情讓人們直觀而強烈地意識到,戰勝疫情的希望在於全球團結、群策群力。從人人戴口罩並恪守社交距離,到人人參與的群防群控;從社區聯防聯控,到區域聯防聯控,再到國際聯防聯控,其中有大量的公民聯合行動的訓練與指導。從多種角度分析,都能得到這樣的結論,那就是抗疫是最好的教育課堂、社會課堂。

記者:疫情之下開展德育,有哪些變化,又有哪些是不變的?

檀傳寶:其實,有沒有疫情,原來該如何開展德育,現在還是得如何開展德育,也就是說,疫情之下的德育,有變與不變兩個方面。如果只從「不變的德育」這個視角去看,學校德育到底要如何「抗疫」?我認為學校德育把該做的做好了,就是最好的「抗疫」。具體說來,可以分為「最大」的德育和「最小」的德育兩個方面來看。

所謂「最大」的德育,指的是全部學校教育生活,都應該合乎道德、有德育的性質。教育學家赫爾巴特所說的「道德是教育的最高目的」也正是這個意思。教師或者教育工作者的倫理,不僅僅是不遲到、不早退之類的瑣碎具體的「規範」,最為重要的是我們的日常教學是否合乎教育的倫理:我們是在鼓勵孩子,還是在控制孩子?孩子的個性、創造性、學習興趣等等是得到教師的尊重,還是為我們無視、漠視抑或扼殺?全體教育工作者都必須牢記的是:一個不能提升孩子當下學習生活質量的教師,不能說是一個好老師。一個不能尊重孩子主體性的教育,絕不可能是「道德的」教育!所謂「最小」的德育,實際上是狹義的德育概念,指的是我們學校教育生活裡大家說的「德育工作」——德育課程、班會晨會等,我常常稱之為「直接的德育」。所以我認為,許多教育問題其實是與疫情無關的,疫情只是凸顯或者淡化了某些教育本該解決的問題而已。

記者:抗疫中暴露了哪些德育問題,需要深刻反思?

杜時忠:抗疫中,我們體會到了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優越性,看到了黨和政府非凡的組織動員能力,感受到了醫護人員、警察戰士、基層幹部和志願者們的人性光輝。不過,疫情期間也有一些社會事件令人深思。

比如,在現代民主國家,公民與國家究竟是什麼關係,依然需要思考。依據現代民主國家的政治理論,公民與國家的關係是對等的。一方面,公民構成國家,公民是國家的目的所在。國家既要保護公民的安全特別是生命安全,也要增加公民的福利。另一方面,公民有服從國家的義務,如依法納稅、保衛國家、遵守法律等。以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為例,國家不惜一切代價、竭盡所能地採取各種措施來保護、挽救每一個公民的生命,這正是國家履行對公民的義務,是國家履行自己的神聖職責。

再比如,如何理性愛國的問題。依靠社會主義制度集中力量辦大事的制度優勢,我們在全球率先控制住了疫情。而國外疫情不斷蔓延,這種對比反差讓一些人膨脹起來,更有甚者幸災樂禍、煽動情緒。這種不良的社會現象和思想傾向,反映了一些人的狹隘思維,提醒我們要理性愛國。

理性愛國的實質,在於釐清愛國的理由。其一,國家是個人最大的首屬群體,在當今世界,是個人的第一辨識標誌;其二,祖國、國家、社會構成了我們的精神家園,形成了我們的精神肌體,個人正是從祖國給予我們的精神滋養中形成自己的個性和人格;其三,個人所擁有的財富、名譽、地位是國家賦予的,離開了這個制度和價值體系,個人就要重新「賦值」;其四,個人生存發展所需要的物質資源、社會資源、文化資源等也主要是由國家提供的。因此,國家與個人之間存在著密切的利益聯繫,愛國是個人的一種理性選擇。但愛國既不是唯一的、主要的道德原則,也不具備最高的道德價值。因為國家之上還有人類,愛人類比愛國家更為崇高更加寬廣。這正是習近平總書記倡導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高遠意義。

記者:反思疫情中存在的社會問題,道德教育要從哪些方面加強?

檀傳寶:一是要加強基本道德品質的教育。除了傳統的道德教育思路——要教孩子善良、愛心、同情心等等之外,當代德育一定要加上人權教育的視角。讓孩子們從心底認同無論貧富、種族、地域等等,大家都是生而平等的,這點非常重要。否則,優渥的生活條件就只會培養孩子高人一等、歧視他人的等級觀念和特定階層的優越感。

二是要提升愛國主義教育的實效。國家認同必須與對有關國家、世界的全部歷史與事實建立切實的聯繫。讓孩子認識到國家強盛的同時,也不可避免地有存在問題的一面,只會增加孩子們愛國主義的免疫力;辯證、全面看待國家與世界的關係,也一定會幫助年輕一代成為真正「大寫的」大國公民。

三是要強化媒介素養和批判性思維的培育。疫情期間,全社會都已見證了「全媒體時代」社會成員對於媒介素養和批判性思維的迫切需求。如何提高所有社會成員的媒介素養,如何教育我們的學生正本清源,準確理解、把握批判性思維這一概念本身十分關鍵。誠如國際著名道德教育學者諾丁斯所言,批判性思維「通常被表述為一個中立、質疑、分析的過程」「批判性思維在公共領域運用的首要目的,在於思考並評價由爭議性問題導致的爭論。這需要對意義和理解做連續不斷的探尋,其目的並不在於贏得辯論,而在於理解基於不同立場的各種說法,或許,還能進一步找到爭論的核心以便開啟合作」。時代發展呼喚媒介素養教育和批判性思維的培育,教育工作者責無旁貸。

記者:後疫情時代,我們需要什麼樣的公民品格教育?

馮建軍:主體人格教育。擁有權利是現代公民最典型的特徵。我國憲法規定:國家尊重和保障人權,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公民的人格尊嚴不受侵犯。在權力面前,我們需要時刻意識到作為一個公民,應該具有公民主體意識,包括人格尊嚴、自由意識、權利意識、義務意識和法治意識。

公共品格教育。公共性是公共生活對公民的基本要求,也是公民的基本品格,包括公共意識、公共倫理、公共理性、公共責任和公共參與。第一,公共意識。公共意識是公民對公共利益和共同體的認同,是公共生活的前提。抗疫中暴露出了一些公民的自我中心、自私自利,使我們必須認識到加強公共意識教育的急迫性。第二,公共倫理。公共倫理有不同層次,底線層次是利己不損人,一般層次是互利互惠,高層次是關懷他人、溫暖社會,我們需要守住底線、倡導高線。第三,公共理性。公民要做一個理性人,追求真理,堅持真理,說經過自己獨立思考的話,說負責任的話,做負責任的事。在網絡和自媒體中,做一個負責任的網絡公民。第四,公共責任。公共責任表現出對他人利益的關懷,為了公共的善,必要時可以犧牲自我利益。

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教育。新冠肺炎疫情使我們深深意識到,世界已經成為一個休戚與共的人類命運共同體。與疫情較量,人類唯一的出路在於超越狹隘的國家利益,樹立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公民的人類命運共同體意識主要有:平等的人權和人道主義關懷。人權是人類最基本的價值公約,人道主義是人類共同的文明價值。公民必須摒棄種族歧視和國家、地域的汙名化,尊重人權,給予人道主義關懷,這是每個世界公民面對全球災難的正確態度。反對種族歧視、政治偏見的國際理解。人類命運共同體是一個多元共同體,必須以一種平等的、相互理解的、相互尊重的態度進行合作。全球合作意識和責任意識。「山川異域,風月同天」。面對仍在全球蔓延的疫情,世界各國需要攜手抗疫,展現命運與共的擔當。

人與自然生命共同體理念教育。反思疫情,我們必須重新理解人與自然之間的關係,確立「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的理念,敬畏自然,敬畏生命。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對自然承擔責任和道德。當然,要形成與自然的生命共生狀態,根本還在於消除人與自然對立的佔有性個人主體性人格,確立整體和諧的思維;消除佔有性心態,確立合作共享的心態;打破單一的技術理性,促使技術理性和價值理性的協調發展,最終實現從佔有性個人主體走向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統一的類主體。

來源:新華日報

相關焦點

  • 疫情之下的道德教育:反思與重構
    南京師範大學道德教育研究所所長、教授 馮建軍華東師範大學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員 黃向陽北京師範大學公民與道德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授 檀傳寶華中師範大學道德教育研究所所長、教授 杜時忠一場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席捲全球
  • 重構後疫情時代的教育新常態
    從上述兩個方面出發,探究疫情時期取得的教育經驗和探索後疫情時期教育何去何從,無疑具有建設性和啟發性。後疫情時期教育的恢復並非回到疫情前的常態,而是在反思和吸收疫情前的常態和疫情中非常態的經驗教訓基礎上,重構後疫情時期的教育新常態。
  • 群言爭鳴丨疫情背景下,教育概念如何重構?
    本刊關注·深化學校教育改革創新 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給常態教育教學帶來了史無前例的挑戰。教師、學生、家長等在線教學參與者,都在適應中體驗和思考了在線教學的利與弊,同時也反思著教與學的本質。
  • 東潤分享 | 馮建軍:重構後疫情時代的教育新常態
    雖然全球新冠肺炎疫情還在擴散蔓延,但中國的疫情防控已經取得了重大戰略成果。疫情期間,教育領域充分依靠在線教育的科技手段以「停課不停學」作出自己的探索。這種探索不僅應對了疫情時期教育面臨的非常態,也讓我們大到對教育的發展格局小到對個體的培養有了更深的思考。
  • 對道德相對主義的一點反思
    這兩個問題在中國學術界肯定還會長期爭論下去,而且,爭論得出的不同結論,必定會直接或間接地影響中國實際的道德生活,特別是會影響中國的各級各類學校的道德教育。因此,有必要將中國學術界對道德相對主義所作的反思歷程,作一些概括性的述評,以利於從總體上把握道德相對主義在中國的歷史、現狀與發展趨向。
  • 疫情之下的德國在線教育
    新冠疫情爆發之後,全球超過200個國家停課,不少國家的學生由此開啟網課模式。在線教育能否緩解關閉學校帶來的教育壓力,如何保障在線教育的有效開展,本期聚焦德國在線教育面臨的挑戰和機遇。
  • 疫情下,線上教育的反思!
    當疫情影響下所有教育教學工作都依託線上開展時,絕大多數師生毫無準備地捲入到了在線教育教學工作中,原有的教育教學秩序被迫做出改變,無論是教育技術硬軟體,還是師生對於線上學習的適應性都迎來了極大衝擊,保障線上教育教學工作有序開展,確保原有教育目標如期實現成為了所有人的共同責任。
  • 疫情防控常態化,基礎教育要重構
    日前,由教育部小學校長培訓中心主辦的「疫情防控常態化下基礎教育的發展方向」論壇在線上召開。教育部「國培計劃」第二期中小學名校長領航班小學校長培訓中心12名學員校長及其實踐、理論導師參會,共同探討疫情後基礎教育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突發新冠肺炎疫情給教育帶來了很多挑戰,也對校長的能力建設提出新要求。」
  • 「疫情」,帶給我們的別樣反思
    (一)、反思我們的生活習慣為了某種虛榮的奢華,什麼都敢吃,什麼都敢做,道德的底線一次又一次的被挑戰。其結果呢?讓整個中華大地瀰漫著特殊的味道,談「毒」色變,昔日繁榮的商業街,車水馬龍的馬路,卻沒有了那刻的繁華與熱鬧。
  • 【瀋陽日報】東北大學孫雷:疫情之下,對傳統文化與當下教育的再反思
    在抗擊疫情的過程中,一些暴露出來的問題和短板,引發了廣泛的反思,其中就包括對傳統文化與當下教育的再反思。  敬畏自然法則,提升國民素質  敬畏自然、尊重自然是我國傳統文化最樸素,也是最本質價值追求。  我們應該加強法治建設,以法治力量推進和保障公民生態道德建設。此次新冠肺炎疫情的爆發,告誡我們一方面要大力完善已有的生態環境保護法,另一方面要適應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需要,在立法層面嚴厲打擊非法捕殺交易運輸野生動物及製品,以及任何破壞生態環境的行為與現象。
  • 後疫情時代基礎教育走向融合與重構
    本報訊(記者 李萍)日前,由教育部小學校長培訓中心主辦的「疫情防控常態化下基礎教育的發展方向」論壇在線上召開。教育部「國培計劃」第二期中小學名校長領航班小學校長培訓中心12名學員校長及其實踐、理論導師參會,共同探討疫情後基礎教育發展面臨的機遇與挑戰。「突發新冠肺炎疫情給教育帶來了很多挑戰,也對校長的能力建設提出新要求。」
  • 反思管理教育
    當今世界最傑出的管理思想家之一、加拿大麥吉爾大學管理學院教授、戰略管理學會主席、歐洲工商管理學院等名校的訪問學者亨利·明茨伯格所著的《管理者而非MBA》一書,對MBA(工商管理類碩士)教育尤其是美式MBA教育提出了深切反思和犀利批判。明茨伯格對MBA教育的批評,貫穿了他的學術生涯。
  • 調查丨疫情之下,線上教育真的可以成為藍海麼?
    「在疫情期間,我們中小學在線直播課程春招和續費情況整體遠遠超出了預期,續費率和新生報名同比增長較快。」在線青少兒英語教育品牌VIPKID相關部門負責人介紹,疫情期間由於相關政策規定,尤其是線下機構的暫停營業,客觀上提升了大眾對在線教育的了解程度,對線上教育起到了一定的促進作用。「疫情期間,我們的課程訂單有很大增長。」
  • 【8107】道德與教育
    以後再讀新書時會注意的,還是不能拖太久,感覺痛快地玩和專注地讀還是不能兼顧呀~涂爾幹的《道德教育》主要和教育學領域相關,感覺老師們在上課時講授的內容不多,我自己讀完之後收穫還是很大的。進行道德教育最好的場所就是在學校之中,老師作為規範權威的代言人,通過他們的言行舉止將道德栽植於學生的內心,等年輕人進入社會之後,他們身上的道德品質會改變所在社會的風氣與狀態,有助於治療目前失範的社會。涂爾幹十分重視教育問題,他認為教育就是社會化的過程,教育的首要目的是維持社會的存在與綿延。
  • 疫情之下的教育培訓如何突圍?
    早前中國民辦教育協會培訓教育專業委員會面向全國31個省市的校外培訓機構,發布了一份問卷調研。疫情之下,線下教育培訓機構可能會遭遇多方面衝擊其一,疫情之下,教育培訓的預付費機制可能導致的退費風險。因此,為了應對疫情,部分機構選擇了增資與裁員的手段,而如何快速將線下教學平移到線上,成為當前多數培訓機構不得不思考的方向。線下機構與在線教育之間的用戶爭奪戰打響,這次疫情,很可能將推動教育行業洗牌拐點來臨。
  • 教育的欠缺凸顯在疫情之下
    在疫情仍然沒有完全控制的情況下,再過十幾天,各大、中、小學面臨開學。開學就要具備疫情防護的基本條件,在這種情況下,教育不均衡的特點凸現。以縣城中的大、中、小學為例,每班大多在60到70人之間,遇到重點班70到80人也不少,有的班級甚至超過了90人,人挨人,人擠人,轉個身都困難!疫情控制對這些學校而言僅僅是形式,一旦爆發,不可救藥,更不可收拾。而相對於城市的農村學校,疫情就比較好控制、好管理。
  • 思辨|重構教育想像
    思辨,讓教育充滿美好想像。7月17日上午,亦莊一小全體教師齊聚一堂,基於我校「有思考力」的課堂探索成果,展開了一場精彩的論壇研討。經過級部推選,六位教師代表作了主題報告,分享交流、碰撞思想。思辨,重構教育想像。徐校長向老師們解讀了本次論壇的主題,在教育的風景裡,我們需要思考、明辨、回頭看、創未來。
  • 疫情之下的生命健康教育
    五一期間,江蘇教師教育推出教師培訓系列網課——開學第一課。主要內容有:生命教育、德育議題、中小學生典型心理問題及輔導策略、兒童青少年的情緒調節等。 為什麼要開展生命教育呢?生命教育是解決青少年個體生命實現的必要途徑。一、輕視生命、殘害生命的現象層出不窮。
  • 罪與罰的重構:中國投資者保護制度反思
    」被證監會實錘財務造假, 5月19日晚原證監會主席劉士餘涉嫌違法違紀主動投案, 5月21日國內最大的券商之一中金公司及其兩名保代因擅自修改科創板招股說明書而被證監會和上交所雙雙開出罰單……  如果深大通在資本市場上尚數名不見經傳的奇葩,但後仨,一個是曾經千億市值的中藥龍頭,一個是曾經證券監管的「一哥」,一個是國內最牛最專業的保薦中介,三連擊下,讓人不得不對中國現有的投資者保護制度進行反思
  • 從經濟學角度看疫情之下教育行業的出路
    而各大板塊中,教育板塊表現又如何?生命重於泰山,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作為運營著千千萬萬學生就讀的各大教育企業,疫情的日趨嚴峻使各大教育企業均受到不同程度影響。為應對愈演愈烈的疫情,全國各省市相關部門均作出學校延遲開學的通知,且難以預測的疫情持續時間亦使不少教育企業遭遇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