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1月11日上午,桂客年會上出現了一個壯觀的景象:律師界熟知的八家紅圈所的代表齊聚現場,暢談律師事務所的昨天和今天。所謂「紅圈所」,據說是由一家國外法律媒體在評述中國律師事務所承接涉外法律業務的優異表現時,仿照英國律師事務所曾有「魔圈所」的說法,用紅筆在位於國貿橋附近的這八家律所所在地圖上畫了一個圈。於是,就有了民間版的「紅圈所」傳說。
這等場面實為少見,而這八家律師事務所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都已經建所25年以上,都是「上了歲數」的律所。既然都是老所,就有傳承和老經驗,更有極為成熟的管理者。
他們的對話中有什麼亮點和有趣之處,隨我來看看吧!
最老的律所談傳承
看面相也就四十多歲的「70後」環球律師事務所主任劉勁容長了一頭灰白的頭髮。他上臺前,劉桂明總編輯說:「大家先看看他的頭髮,再猜猜他的年齡。」
確實很難猜。更猜不出來的是,面相如此俊朗年輕的律師竟是我國最老律師事務所目前的「掌門人」。環球所創建於1984年,是中國改革開放後成立的第一家律師事務所,更擁有著編號為第1號的最早的律師證。
劉勁容律師說,環球所原先是一個國資所,他自己上學的時候就知道這個牌子。後來改制,成為跟大家一樣的合夥制律師行。其實,原來還有很多國資所,只是並沒有存續下來。但環球所一直堅持了下來,牌子也沒有換過,當年的老律師今天還有仍然在所的。
環球所是如何做到的?環球所三十多年的歷史又留下了什麼,積澱了什麼,傳承了什麼?
在劉勁容的介紹中,「踏實」「老實」出現了好幾次。他表示,環球所內部最強調的一點是把活兒幹好,讓客戶滿意。他們內部有一句話叫「成就客戶,成就自己」,這是環球所多年來始終堅持的。我相信這句話也正是環球所能夠多年在行業內始終保持領跑位置的法寶。
劉勁容說,接力棒傳到自己手上的時候,環球所已經傳了三到四次,有可能還會有更多。在這三十多年中,環球所經歷了各種體制,要傳承,其實在於每一代負主要責任的合伙人自己的三觀,和大家對利益的看法和訴求。
在新老更替方面,環球所一直非常順利。這就是因為老一代和新一代律師,在三觀上一致,目標也一致。老律師要把環球牌子打造成百年老店,其次在利益上也都高風亮節。其三,老律師非常敬業,更傳給了環球所很多寶貴的文化。
這些文化與其說讓我感到開了眼界,不如說讓我心生敬仰。環球所的老合伙人都是親力親為辦案,對質量也達到了挑剔的程度。他們培養出來的律師,也都傳承了這個挑剔苛刻的文化。這種文化,到今天在環球所也是鐵的紀律。
另一個文化,是團結的文化,不計較的文化,更是看淡利益的文化。環球律師事務所沒有退休制,老律師從來沒有要求過要有這項制度。有幾個老律師已經退休,回家拿社保,不從事務所拿一分錢。這完全是出於對品牌的熱愛和把品牌傳承下去的希望,所以對年輕一代更是百分之百的支持。
劉勁容介紹,在環球所,都是革命同事,只有革命分工不同,沒有上下級之分。這是另一個重要的文化。在劉勁容看來,這是因為律所很看重人、強調人,人以群分物以類聚,因此律所看重人才的三觀相同,這已經成為環球所極為重要的傳統。
另外,目標一定相同,那就是把事務所建得更好。把事務所建得更好,就要為客戶提供最好最高質量最高效率的服務,這也是環球所鐵打不動的一項文化。
環球所的管理有一個心得,那就是所有的管理都要圍繞管好人心這一點。沒有人心,任何制度都會被架空,管好人心就是最大的管理目標。而我相信,文化在其中正是扮演了至關重要的角色。
進入市場最早的事務所
中倫律師事務所主任張學兵律師介紹說,中倫律師事務所1993年1月18日拿到北京市司法局的批文,春節後完成裝修,今年恰逢中倫所成立25周年,是進入中國法律服務市場最早的事務所。
中倫所一共擁有11家境內的辦公室,同時在香港和國外還有6家辦公室。所裡有牌照和沒有牌照依然從事法律行業的律師已經超過1500人,合伙人超過280人。張學兵表示,這樣的規模下,下一步如何更好地發展,如何更好地在中國經濟發展和法制化發展的過程中,能夠把法律人的工作做好,還有很多的功課要做,還有很多任務要完成。
中倫所有一項特色機制,那就是每個合伙人報明年工作計劃的時候,報主業的同時要報副業,張學兵介紹了這項機制的起因。
中倫所認為,這來自必須要實現合伙人專業化的訴求。通過專業化的合伙人,再培養出一批一批專業化的律師。與此相反的是,律師傳統的職業面非常寬,特別是比較早的事務所,中倫所作為成立了多年的律所更加難以避免。為了把這個問題解決掉,中倫所過去十年裡一直在強調合伙人的專業化,無論是合伙人的專業定位,還是引進新合伙人。這些年所裡拒絕了很多地方大咖,原因就是比起創收來說,中倫所對專業色彩鮮明的律師更加感興趣。
從內部的管理和分配機制上,中倫所也要求每個合伙人只能在自己所確定的專業領域執業。不屬於專業領域的內容就會被強制分配出去。而在整個大的不同的專業領域,中倫所又要求合伙人應該有一席之地。因為如果對合伙人有一種高水準的要求的話,事務所整體的業務質量和評價也就能夠上升。這就出現了主業和副業的工作計劃。
張學兵認為,為了能夠把事務所最好的資源給到客戶,必須要有一個合理的好的分配製度,才能實現平衡。
成為「姥姥」
君合律師事務所主任肖微律師感慨:「當年創辦君合所的時候,自己還是滿頭的黑髮,還帶著自然卷,現在都不知道那些卷哪兒去了。今天坐在這兒我看就我老,1989年成立,當年也不老,辦事務所,一晃的事。」
君合所是八家紅圈所中時間第二長的,君合所一直在控制自己的規模,目前國際上有12個機構,國內有9個,140個合伙人。
肖微表示自己當律所主任的次數比較多,中間有時候當六年,有的當兩年,因為主任都是選出來的,選上了就得當。他給自己取了個名叫「姥姥」。他戲稱,因為得伺候「孫子」。伺候人的事情都不好幹,尤其年輕人很難伺候,所以他說自己「當兩年又煩了」。
說到主任,就不得不說到民主選舉。最初的民主選舉制到現在早已發展成為不記名投票,這中間難免出現各種矛盾。在君合所選舉主任的時候,很容易就會選到肖微。雖然他也覺得自己並不完美,但事務所是整體性的,整體性事務所就要一體化、系統化運營,如果不能運營到位,所謂的一體化也就是空談。
運營的時候就得有一定的意識和辦法,在事務所一些難點問題上,雖然律師們都有做業務的能力,但是真正把平臺做出來,更需要管理能力,也需要在事務所慢慢沉澱出一些東西來。民主的方法是好的,但是也會帶來政治的問題,君合所也在解決。
篇幅有限,不能將八家律師事務所的所有獨到精彩之處寫入文章。薑還是老的辣,老馬識途,老驥伏櫪,志在千裡。這就是我聽這些老所代表發言的最大感觸。律所雖然老,代表卻不老;代表老了,心卻不老。
但實際上,除了這些以「老」見長的律所外,更有以「小」見長的律所。如有著平均年齡不到40歲管委會的通商律師事務所,僅有40多個合伙人的海問律師事務所,以及不僅成立最晚,還找不到總部在哪裡的方達律師事務所,還有曾是最年輕的律所主任彭學軍代表的競天公誠律師事務所。他們並不甘於僅成為中國律師行業歷史上輝煌的記錄,相反,他們更願意像是很多新的創業者那樣,擁抱和爭取那些必將屬於自己的未來。
除了「老」和「小」的不同,還有早已踏出國門,主要在做境外業務的金杜律師事務所值得我們關注。我們也同樣希望更多的律所能夠在國外打開局面,在更大的舞臺展現中國律師的能力、魅力和活力。
法律人能永葆一顆年輕火熱的心,我們更祝福老的法律事業在這些法律人手中能夠閃耀出新的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