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成年人的世界好複雜,孩子出生之後就活在各種攀比之中,誰家的孩子長得高,誰家的孩子聰明,誰家的孩子顏值高,總之最後都要歸結為我家的孩子智商高,別人家的孩子智商低。很多家長都認為孩子走路早就是智商高,其實走路早還是走路晚,跟智商真的沒什麼關係。
案例
現在是夏季,天氣比較熱,小區門口經常坐著乘涼的帶孩子的家長。昨天從小區門口過,一位媽媽自豪的說,我女兒10個月大就會走路了,她一定是個聰明的孩子。周圍的家長也是議論紛紛,有的說誰家的孩子走路更早,有的說誰家的孩子都1歲半了,還不會走路,總之大家都認為走路早就是智商高,走路晚就是笨,其實這種看法是錯誤的。
其實在我們的生活中,家長不僅拿走路跟智商扯上關係,連說話早晚也要跟智商扯上關係。這不過是家長的攀比心而已,跟智商毫無關聯。
家長什麼事情都願意跟智商掛鈎,覺得這樣才能讓自己臉上有光,其實都是八桿子扯不到一塊兒的事情。走路早晚,跟智商是沒有關係的。
1. 性格
孩子們的性格是不一樣的。有的孩子比較活潑,性格偏外向,很喜歡表現自己,只要父母能起到一個輔助的工作,他們就會慢慢學著站起來,然後學會走路,走路就比較早一些。
還有一些小孩子性格比較內向,膽子也比較小,他們不敢站起來,怕摔倒,也不敢學著走路,相對來說走路就會晚一些。
2. 協調性
人走路的時候,是需要協調能力的,比如腿、腳、手臂協調好才能走得穩。每個孩子體質不同,有的孩子協調能力發育比較早,他走路也比較早。有的孩子協調能力差一些,他走路也會晚一些。走路早也好晚也罷,跟智商都沒關係。
3. 身體發育
孩子不會走路之前,腿部也有肌肉,發育到一定的程度,他才能夠直立行走。有的孩子身體發育快,四肢協調能力又好,走路就會早一些。有的孩子腿部力量較差,他們很多時候都願意採用爬行的方式,家長也不用過於焦慮,到了一定的時間,就可以直立行走。
4. 多大走路才是正常的
一般來說,孩子在一周歲左右開始走路都是正常的。但是孩子的個體發育是有差異的,有的會早一些,有的會晚一些。如果孩子已經到了一周半還不會走路,家長就需要帶其到醫院去看一下,是不是身體發育有什麼問題。
有些家長片面地認為孩子走路早,就是智商高,就會讓其嘗試過早走路,這種方法是不可取的。如果孩子過早走路,會對其的骨關節造成傷害,他還有可能會出現o型腿。
為了讓孩子在學習走路的時候,能簡單一些,家長平時也可以帶孩子做一些鍛鍊肌肉、鍛鍊協調能力的小遊戲。比如家長可以用雙手把孩子的腋下託住,然後移動他的身體去踢小皮球,就可以鍛鍊腿部肌肉,也能鍛鍊協調能力。其實孩子的腿部肌肉沒有發育好之前,還是不建議太早走路,不利於孩子的身體健康。
具體有三點:遺傳的因素、母乳的餵養和後天的訓練,有的孩子天生智商並不高,但是經過父母后天長期的培養和訓練,智商也能達到超越常人的水平。
眾所周知,玩遊戲作為孩子提高智商的重要關鍵之一,家長們可以借鑑《兒童大腦開發與思維開發遊戲書》來訓練孩子的智商。
17大主題,通過給孩子玩迷宮、塗色、找不同、連線、通過多種不同的遊戲讓孩子玩出專注力、觀察力以及記憶力。這套遊戲書12冊,只需88元,父母只要多陪孩子一起玩,就能慢慢讓孩子變得更聰明!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順其自然比較好,走路早一些或者晚一些都是正常的,家長不用太過於焦慮,也不用跟智商扯上關係。因為這些都是身體正常發育的過程,跟智商是沒有關係的。養育孩子是一個漫長的過程,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需要做任何攀比,讓孩子健康成長是每位家長的期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