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對待孩子的學習問題上,現在的家長往往容易陷入到「逼」退兩難的境地。
80%的家長會逼著孩子學,他們的想法很無奈也很現實:不逼著學習,孩子的基本作業都完成不了,只會越來越散漫 ,形成惡性循環。
20%的家長放棄逼孩子,開始逼自己,他們知道逼迫、打罵是沒用的,心態一定要穩住!其結果,表面看對孩子不那麼逼迫了,自己卻憋出一身內傷!
忙完一天的工作,下班回到家發現孩子作業不寫,自己在一邊玩的正嗨,你溫柔的來一句「小寶,快去寫完作業,再玩吧!」孩子還是很興奮,不想寫作業。
眼看馬上到吃飯時間了、馬上到睡覺時間了,怎麼辦?一頓吼叫,孩子默默學習去。過不了多久,發現孩子正轉著筆、玩著橡皮,於是,開始很有耐心的給孩子講道理,按照老師的要求反覆提醒孩子,安撫他們認真學習。
可是,孩子就是不聽話,於是家長和孩子從「學習是自己的事,要認真對待」,到「寫不完作業老師會批評」展開一番辯論,半個小時過去了,孩子只能灰溜溜的學習去了。
但是堅持不了一會就又開始走神了,暴怒之下又是一頓訓斥,孩子依然不想學習,家長憤而怒吼,孩子索性筆一扔,忍著淚水灰溜溜的去寫作業。
家長們很困擾:為什麼好好說就不聽,非要吼一頓甚至打一頓才有點用!
家長也不理解:為什麼「先學習再玩」這麼難,為什麼當年父母用在我們身上的「招」不好使了?
為什麼現在的孩子這麼難管教,到底哪個環節出問題了?在和德智雙師合作機構的班主任、老師,以及部分學員探討了一番後,我發現了一個現象:當孩子說不想學習的時候,他們是不假思索的、可能出於某個困擾脫口而出,但是他們的本意不見得是不想主動學習。
當了解了孩子不想學習的背後動機之後,問題才容易解決。
特別是中低齡段的孩子,非常容易收到外部嘈雜環境的影響,而無法集中注意力學習,比如,孩子學習的場地有電視聲、手機遊戲聲,甚至學習的環境中有各種分散注意力的玩具等等。
當然外界的負面情緒,比方說讀書無用、有錢了學習就不重要了等不良的價值觀影響也會給孩子帶來一些困擾。
有些家長的做法也容易對孩子造成一些困擾:
打壓式的批評。打壓式的批評,很多家長有問題就對孩子指責,話裡話外都是對他們的質疑和否定,讓孩子一直處於低自尊水平,早晚出問題。
無休止的溺愛。無休止的溺愛容易讓孩子形成「惰性」思維,遇到困難的時候更加不願意堅持下去。
過度的讚揚。過度讚揚會讓孩子需要的讚揚和獎勵越來越多,當我們提供不了的時候,孩子的學習興趣就會降低,讓孩子把握不住自己的真實水平,無法制定合適的學習目標。
每個孩子的情況不一樣,但是無外乎這幾點:聽課把握不準要點,學習困難多;自信心不足,畏難情緒嚴重;缺乏學習方法,學習效率低下;學習基礎薄弱,進步不夠明顯;負面情緒累積,無法安心學習;缺乏學習動機,態度不端正;甚至還有的孩子缺乏梳理能力:感覺無聊,缺乏興趣,連自己都說不清楚原因,就是不想學。
制定專門的學習區,比方書房、書架旁邊,在這些地方不要出現玩具、吃喝的物品,減少外部對孩子學習造成幹擾的因素,比如,孩子學習的時候,家長減少玩手機、看電視等,這樣才能幫助孩子靜下心來學習。
家長要儘量關注問題的根源,而不是抱怨指責,多放手、鼓勵孩子的行為,對孩子的誇讚也要實實在在,去認可孩子的進步,認可他們做出的努力,相信孩子對有些問題是有能力解決的,只不過需要家長有思路的有步驟的去啟發孩子找出問題。
不管是孩子聽課把握不了重點,還是缺乏學習方法,只要能夠找出原因,問題就能解決,怕就怕很多孩子可能更多的是在與家長置氣,尋求家長的關注,這個時候就需要我們結合生活經驗給孩子一些幫助。
對於孩子的學習,該逼的時候還是需要逼一把,人的一生是一步步來的,走了這一步才有下一步,雖然孩子被「逼」的學習過程可能很殘酷,但是殘酷的背後,能夠看出父母指引孩子走向成功的決心。
最後,附上一段龍應臺寫給兒子安德烈的一段話:孩子,我要求你讀書用功,不是因為我要你跟別人比成績,而是因為,我希望你將來會擁有選擇的權利,選擇有意義、有時間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