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臘人如何看中國?

2020-12-11 觀察者網

自2008年以來,希臘與中國之間的關係日益密切,這吸引了國際媒體的關注。很多觀察家都在猜測,希中之間的這種親密關係將走向何方呢?在這種情況下,關於希臘人如何看中國、如何看兩國之間日益發展的關係,希臘國內卻鮮見相關的全面研究結果問世。

「歐洲商業評論」網站文章:《中國在希臘的形象》

2018年10月,位於雅典的國際經濟關係研究所(Institute of International Economic Relations)發布了一份詳細報告,這份報告對中國在希臘人眼中的形象以及希臘媒體在這種形象塑造過程中所扮演的角色進行了全面的分析。這篇題為《中國在希臘的形象2008-2018》的報告系統分析了希臘人是如何看中國的。

希臘人從媒體上獲得的中國印象是怎樣的呢?在媒體塑造的形象背後,真實的中國又是怎樣的呢?這篇研究報告在撰寫過程中參考了希臘和其他國家的問卷調查機構進行的43項調查,此外這篇報告還參考了10家希臘報紙、新聞門戶網站在網絡上發布的1386篇文章。

報告所涉及內容的時間跨度在2008年到2018年之間。其原因在於,中國在希臘媒體上的存在感是從2008年開始提高的,希臘政府與中國航運巨頭中遠集團正是在2008年籤署了關於轉讓比雷埃夫斯港特許經營權的協議。

總體來說,希臘人對中國持正面看法,他們已經把中國視為一個全球性大國。希臘普通民眾積極看待兩國關係,認為希中關係是「友好」的或「相對友好」的。希臘人對兩國關係抱有很高期待,他們認為這個亞洲巨人是希臘重要的經濟和政治夥伴,他們相信中國能夠為希臘創造新的就業機會。

非常有趣卻很少受到關注的一點是,希中兩國在文化領域是互相理解和欣賞的。雖然中華文化只給希臘民眾留下了模糊的印象,雖然普通希臘人對中國歷史幾乎一無所知,但很多希臘人認為中華文明與希臘文明同樣輝煌,甚至認為兩個文明之間可能存在關聯。

不過,這其中還存在一個風險,那就是對希中關係高調而樂觀的宣傳可能在未來顯現出人們從未想到的負面效應:當中國不能對希臘進行有意義和可感知的投資時,尤其是當中國不能為希臘帶來大量的工作機會時,希臘民眾便會對涉及中國的報導產生疲勞。因此,這篇報告指出,如果兩國政府希望希中關係今後能夠深深紮根並穩定發展,那麼他們就必須體察希臘社會的脈動。

希臘民眾眼中的中國

大多數問卷調查的結果顯示,一般來說,希臘民眾一直對中國持正面看法,與其他歐洲國家和西方國家相比,希臘社會對中國的看法更加正面。2016年7月,71%的希臘公民對希臘調查機構「公共事務」表示自己對中國人持有正面看法。希臘另一家調查機構「卡帕研究」也在報告中指出,從2005年到2016年,希臘人對中國人一直持有正面看法,其中2013年對中國人持有正面看法的比例達到了最高的60%。雖然這個比例有所波動,但與其他歐盟國家和美國相比,希臘社會一直穩定地對中國持有正面看法。

希臘民眾大多都知曉中國的國際地位一直在提高的事實,而且他們已經認為中國是一個全球超級大國。此外,希臘民眾一般認為,雖然美國目前是全世界最具影響力的國家,但從中長期角度來看,美國將被中國取代。2013年進行的一項問卷調查顯示,57%的希臘人認為中國即將取代美國或已經取代美國成為全世界最強大的國家。雖然一些希臘人也認為中國會對歐洲造成威脅,但與大多數西方人相比,希臘人對中國的印象更加正面。

希臘普通民眾大多都對兩國關係進行了積極正面的評價:2016年12月,81.9%的希臘受訪者認為希中關係是「友好」的或「相對友好」的。此外,希臘民眾認為應進一步密切兩國關係,他們認為兩國應該在經濟、政治和文化三個領域進一步密切合作關係。很多希臘人認為,在希臘渡過目前危機的過程中,中國是一個能夠提供幫助的有利因素。

2014年7月,52%的希臘受訪者認為中國經濟不斷增長對自己的國家有利。幾個月之後進行的一項問卷調查顯示,64.1%的希臘民眾認為進入希臘的中國公司對希臘經濟有利,77.9%的希臘民眾認為那些中國公司能夠為希臘創造新的就業機會。在同一項調查中,64.1%的希臘民眾對中國持正面看法。在回答「你認為在國際舞臺上中國是希臘的盟友嗎」這一問題時,17.7%的希臘人回答了「是」,46.4%的希臘人回答了「可能是」。

然而,在諸多關於「中國在希臘人眼中的形象」的問卷調查中,我們發現存在三個明顯的矛盾之處。首先,雖然在生活水平、社會凝聚力、政府組織形式、勞動保護、環境等方面,中國並沒有對希臘人展現出吸引力,但希臘人普遍對中國的未來十分樂觀並認為中國是希臘重要的經濟和政治合作夥伴;其次,雖然希臘民眾認為中國不斷增長的實力對歐洲構成了「威脅」,但他們卻認為中國的發展對希臘是有利的,他們似乎認為希臘不屬於歐洲;第三,雖然大多數希臘人堅決反對全球化,但很多希臘人卻認為作為全球化受益者的中國能夠幫助希臘經濟擺脫危機。

截至目前,各項問卷調查所展現的希臘民眾對華態度的矛盾之處說明,實際情況比我們在表面看到的要更加複雜。針對這一現象可能存在多種互不矛盾的解釋,不過有兩個因素是所有這些解釋都會涉及到的:其一是希臘正在經歷的社會、經濟和政治危機,其二是希臘人如何看待21世紀的自己。

希臘社會正在經歷嚴重的財政和經濟困境以及由此導致的社會和政治亂象,這一切對希臘民眾看待問題的態度產生了重大影響。本文內容涉及的從2008年到2018年這段時間與2009年債務危機之後希臘經濟緊縮的10年是高度重合的。希臘社會在2010年之後遭受了集體性的精神創傷,他們在這個快速變化的世界上感到焦慮、沮喪,內心有深深的不安全感。在這段時間裡,希臘民眾對一個國家是敵是友的判斷發生了很大變化。

希臘民眾在媒體上看到的中國

雖然中國並非希臘輿論場的焦點,不過希臘媒體涉華報導的數量並不少。如果一個希臘人對中國感興趣,他能夠找到關於這個崛起中超級大國的足夠信息。

在希臘媒體的涉華報導中,兩國經濟關係的內容佔了很大比例。其中很多報導都與中國對希臘的投資有關,此外中國雄心勃勃的「一帶一路」倡議也是希臘媒體經常關注的內容。許多報導都提到,希臘是歐洲的門戶,而且希臘還是從地中海到中歐地區陸上走廊的起點。兩國之間的文化合作很少引起希臘媒體的注意,不過媒體對兩國在文化領域的合作有很積極的評價。

雖然希臘媒體一些涉華報導的內容和態度稍顯負面,不過這些報導總體來說是客觀和平衡的。一般來說,希臘媒體會根據自己的黨派傾向來調整涉華報導的立場。當一家媒體所支持的黨派取得政權時,這家媒體就會對中國變得更加友好並優先報導希中關係的有關內容,不過我們只能稱之為立場微調,整體的輿論傾向是不變的。

關於媒體對中國在希臘形象的影響,國際經濟關係研究所得出了兩個結論:其一,雖然要理解神秘的中國,人們需要更多的信息並尋找更廣闊的信息來源,但希臘媒體的確幫助希臘民眾增加了對中國的了解;其二,希臘媒體的涉華報導似乎產生了一定的社會影響,但那些報導並沒有對希臘官員的決策和希臘政府的外交政策產生影響。

在媒體報導背後真實的中國:一種模糊的文化親近感

塑造中國在希臘形象的一些因素並不是我們表面看到的那麼顯而易見。希臘媒體已經對經濟和地緣政治領域兩國之間的蜜月關係進行了大量詳盡的報導,媒體上也對上述內容進行了很多理性的討論。不過非常有趣卻很少受到關注的一點是,希中兩國在文化領域是互相理解和欣賞的,這也在兩國發展友好關係的過程中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希中兩國都為自己悠久豐富的歷史文化感到自豪,與文化有關的倡議會經常成為媒體上頭條的選題,兩國民眾也對這類報導持歡迎態度。希中雙邊關係中的文化外交倡議大多是由中方發起的。2004年雅典奧運會和2008年北京奧運會為兩國民眾的互訪交流提供了機會。從2007年9月到2008年9月是中國的希臘文化年。2017年是希中文化交流與合作年。2017年4月,雅典舉辦了第一屆古代文明論壇。

希中兩國之間在歷史文化方面的親切感為國際經濟關係研究所關於希臘民眾對華態度問卷調查中的第三個矛盾提供了解釋:由於希臘民眾對中國歷史文化存在親切感,許多希臘人下意識地將中國視為令人懼怕的全球化的一種更加容易被人接受的表達載體。比雷埃夫斯大學2014年1月進行的一項調查顯示,60.9%的希臘受訪者認為希臘文化和中國文化之間有相通之處,38.2%的受訪者堅信兩國文化之間存在「大量共同點」。這項調查還顯示,很多希臘人認為中國是一個遙遠的國家,中國文化與希臘文化不同,兩國文化之間並不存在任何特定的關聯。雖然很多希臘人表達了對中國文化的尊重,但他們在表達尊重的同時也覺得自己對中國文化有一定的疏離感。

希臘民眾對中國的看法被四種不同的、在某種程度上互相衝突的觀點所影響:首先,雖然中國在過去幾十年裡取得了重大進步,但這個國家仍然是一個面臨很多社會經濟挑戰的發展中國家;其次,中國是一個中央集權國家;第三,在漫長的危機過程中,希臘民眾希望中國能夠在金融領域為希臘提供支持並成為希臘的潛在盟友,以幫助希臘對抗西方和歐盟的債權國;第四,雖然大多數普通希臘民眾對中國歷史一無所知,但希臘社會有一種模糊的印象,認為中華文明與希臘文明同樣輝煌,並且認為兩個文明之間存在關聯。

希臘民眾之所以對中國抱有好感,其中一個原因在於希臘與歐盟之間的嫌隙。正如本文在前面提到的,希臘社會在2010年之後遭受了集體性的精神創傷,在這段時間裡,希臘民眾對一個國家是敵是友的判斷發生了很大變化,希臘一直在尋找新的盟友。在這個時候,中希兩國越走越近,兩國已經建立了全面戰略夥伴關係。

希臘需要從對華合作中獲得可見的利益

希臘民眾對中國的好感並非基於兩國之間的歷史紐帶,而且其中摻雜了希臘對中國並不穩定的文化親近感。理論上來說,這是不可靠的。例如,一些複雜情感存在於很多涉及中國對希投資的媒體報導中,與投資項目本身相比,中國對希投資往往成為希臘媒體關注的話題。換句話說,人們對中國投資的期待可能已經超越了真正的發展本身。

2010年之後,歐盟在希臘的形象受損。這種情況可以發生在希臘任何一個夥伴國家身上,包括中國。因此那些對兩國關係過於高調樂觀的評論可能會造成意外的負面影響。中國對希臘有意義的、普通民眾可感知的投資活動,以及最為重要的為希臘民眾創造新的就業機會,將有助於中國鞏固自己的正面形象。如果兩國政府希望希中關係今後能夠深深紮根並穩定發展,那麼他們就必須體察希臘民意的脈動。

(觀察者網馬力摘譯自2019年2月27日「歐洲商業評論」網站)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

相關焦點

  • 在中國的希臘人與在希臘的中國人|樂行對話希臘姐妹花
    我在希臘學戲劇西方戲劇起源地的戲劇演員夢我是如何在雅典完成自己第一部中希合作戲劇作品 | 希臘版《霸王別姬》誕生記至今思項羽:《霸王別姬》的希臘之旅古希臘人竟然用戲劇來治療疾病從即興表演中看希臘戲劇演員對中國戲劇的感受希臘版《霸王別姬》:如何面對東西方戲劇中的文化差異樂行:古希臘戲劇與中國戲曲比較之我見從文化交流實踐經驗談中希戲劇當如何交流在希臘古劇場裡演出古希臘戲劇的中國年輕人
  • 真實的希臘人
    古典著作如今沒有人肯下工夫研讀,《伊利亞特》與《奧德斯》《神譜》之類真假參半,而各類通俗表述實在過於兌水戲說,從好萊塢戲劇到各類趣味希臘讀物,導致如今對希臘人印象流於片面,要麼是高談闊論的哲人王,要麼是嗜血任性的暴力狂,真實的希臘人是怎麼樣的,更重要的是他們如何生活?衣食住行,看似生活細枝末節,其實卻是文明題中之義。
  • 「希臘人」與「皮拉斯基人」
    希臘人與皮拉斯基人的關係史,是古希臘早期民族關係史的主軸。希臘半島上的非希臘語居民,在希臘人到來之前,已經形成相對穩定的種族集團。它在某種程度上促成希臘大陸(皮拉斯基亞)的希臘化,同時促成希臘人在文化上的皮拉斯基化。古希臘文化乃是希臘人與皮拉斯基人共同創造出的一種新文化。
  • 從地理上看:為什麼希臘人「弒父」而中國人「殺子」?
    希臘是個半島,看希臘地圖,給人留下第一個印象是:它的海岸線很長。除了北部,這個半島的其他任何地方距海邊都不過五十公裡,海岸天然良港密布,航海條件得天獨厚。第二個特點是土地非常貧瘠。所以中國社會是一個「尚老社會」,與「老」有關的一切詞都是好的:「老實」、「老練」、「少年老成」、「老總」都有成熟、穩重、德高望重的意思。而希臘人的生活卻不是這樣。希臘貧瘠的土地不適合種稻米和麥子,不過那些多巖石的山坡能用來種葡萄樹和橄欖樹,也可以養羊。
  • 看希臘教育體系如何與國際接軌,領略英美文化!
    希臘尤為注重基礎教育,和中國給予孩子很大的學習壓力,以及典型的應試教育不同,希臘的基礎教育會更多重視孩子的獨立思考、領導力、邏輯思維,尤其是品德的教育。      如何轉學英美名校?      在希臘教育體系中,能讓學生接受英美教育的,主要是許多英美大學在希臘所開的分校。
  • 希臘翻譯家索提裡斯·查理克亞斯:幫助希臘讀者了解真正的中國
    查理克亞斯供圖圖②:《論語》希臘語譯本。圖③:《孟子》希臘語譯本。圖④:《列子》希臘語譯本。韓 碩攝圖⑤:希臘雅典一景。影像中國2019年8月,在第十三屆「中華圖書特殊貢獻獎」頒獎儀式上,首次有一位希臘翻譯家獲獎。他是索提裡斯·查理克亞斯,一位用希臘語詮釋中國文化的「中國通」。
  • 希臘人的ontology的意義
    與之相關,中國學者中研究西方哲學的人 們,也一直對如何理解西方哲學的ontology和如何在漢語中翻譯óυ(being)這個根本 範疇,感到很大的困惑,進行著討論。在半個世紀以前,陳康先生對把它譯成「存在」 或「有」的譯法提出了不同意見,認為只有理解和翻譯成「是」才合乎希臘文óυ的原 文,近年來王太慶、汪子嵩先生又以一些新的論點論證重申了陳康的意見,引起了許多 討論。
  • 疫情隔離期,四代希臘人如何面對生活?
    中新網12月8日電據希臘《中希時報》報導,新冠病毒打亂了希臘人的日常生活,他們將其形容為「充滿孤獨感的病毒」,因為這場前所未有的健康危機沒人經歷過,它帶給人的孤獨感才是最難熬的。  不同年齡階層的希臘人,此刻是如何看待這場病毒的,他們此刻又是什麼樣的心情?
  • 中國與希臘-搜狐新聞
    2008年,奧林匹克將中國與希臘緊密相連。而實際上,中國與希臘建交36年來,兩國關係發展順利。1997年3月,阿爾巴尼亞局勢動蕩時,希應中方請求派軍艦協助撤離中國駐阿人員。又據中國海關統計,2005年中希貿易額超過20億美元。
  • 希臘人的禮物?
    Greek Gift(s)陰謀害人的禮物;黃鼠狼拜年,不安好心   Greek Gift(s)直譯是「希臘人的禮物」,出自荷馬史詩《奧德賽》以及古羅馬傑出詩人維吉爾(Publius Virgilius Maro,公元前70-前19年)的史詩《伊尼特》(Aeneis)中關於特洛伊城陷落經過的敘述   據《奧德賽》卷8記述:許多特洛伊人對如何處置希臘人留下的大木馬展開了辯論
  • 羅馬時代的希臘人是如何消亡的?
    希臘文明在此似乎戛然而止,現代的希臘與古希臘文明早已是完全不同的個體。羅馬徵服希臘的時代,希臘民族經歷了什麼呢?01.羅馬徵服之後在羅馬人的統治下,希臘人雖然喪失了政治獨立,但並沒有像同樣被羅馬徵服的西部地中海 世界諸民族一樣羅馬化,而是仍作為一個 「文化民族」將其傳統的民族認同一直保持到羅馬帝國基督教化前夕為止。
  • 從宙斯到耶和華:希臘人是如何皈依基督教的?
    「亞歷山大大帝以後的希臘怎麼就聽不見聲音了?」「希臘人不是相信宙斯波塞冬雅典娜的嗎?為什麼愛琴海小島上到處是藍頂教堂呢?」如果你也有這樣的疑問,也許這篇文章可以給你答疑解惑。在這裡,筆者想討論的是:羅馬帝國早期的希臘人是如何被基督教化的,當希臘人與基督教相遇的時候,有哪些因素促使希臘人皈依這一新興的宗教?
  • 中國紅遇上希臘藍 成為希臘最熱鬧的顏色
    讓我們來一看究竟。 原來,代表中國紅的漢字展覽正在這裡如火如荼地進行。為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70周年,在中國國務院新聞辦公室指導下,由經濟日報社和中國駐希臘大使館主辦的「設計中國·魅力漢字」展覽於當地時間11月2日在雅典扎皮翁宮開幕。
  • 希臘文明為何會被西方人引以為豪?看它跟中國的區別就知道了!
    可以說,現代西方的各個領域都有著古希臘文明的影子,西方人一直引以為豪的民主制度,就是來源於古希臘。現代社會有如此繁榮的經濟和完善的制度,其實是從二戰之後才慢慢建立起來的,在這之前,世界上很多地區都是十分地貧窮,社會制度也很不完善,當時的一些強國掌控著這個世界上幾乎所有的資源,而絕大部分人則生活在最底層,他們面臨的是巨額的經濟壓迫,只能勉強度日,過著幾乎非人的生活。
  • 希臘人說英語
    文/何元國  希臘人的母語當然是希臘語,英語對他們也是外語。一般年輕人在學校都學過英語,所以許多希臘人會說一些英語。但是,希臘人說英語可不那麼好懂。他們喜歡用希臘語的音來發英語的音。比如,英語的[p]和[ang]這兩個音希臘語都沒有,我的朋友姓龐,希臘人叫他[ban]+[g],聽起來像「半給」,原來希臘語沒有[p],只有[π](相當於[b])。
  • 希臘移民生活記錄:華人二代講述希臘生活
    而且希臘語和漢語一樣,富有層次感,也有助於開啟學習其他語言的思維,學了希臘語,西班牙語法語相比之下都很簡單。作為班上唯一的中國人甚至亞洲人,小宇卻沒有遇到過多的文化隔閡。「可能是年紀小,所以一幫孩子就玩兒到一起去了,我們一樣會淘氣,吵架了也會小打小鬧,希臘人沒什麼架子,不會覺得自己如何如何,也不會覺得你怎樣。」
  • 中國駐希臘大使訪問希臘克裡特理工大學
    中國僑網2月13日電 據中國駐希臘大使館微信公眾號消息,當地時間2月11日,中國駐希臘大使章啟月訪問希臘克裡特理工大學。其間,章啟月大使會見了校長迪阿瑪都普洛斯(Evan Diamadopoulos),介紹了中國政府為抗擊新冠肺炎疫情所採取的舉措與成效,並看望了中國孔子學院總部向克裡特理工大學派遣的漢語教師和第一批漢語學員。章啟月大使詳細介紹了近期中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情況,表示疫情爆發以來,中國政府已採取了一系列果斷有力的應對措施,取得了積極的成效。
  • 中國對於希臘非常重要!脫困的希臘在進博會結交「小夥伴」
    據第一財經記者了解,希華館是由世博希臘館設計者、希臘設計師康希(Kostas Chatzigiannis)設計而成,承載著希臘企業家、希華集團CEO兼創始人帕夫洛斯·康多米哈羅斯(Pavlos Kontomichalos)夫婦的夢想,即在亞洲興建一座地標式的希臘文化中心,展現公元前3600年至今的希臘歷史風貌和文化精髓,表達希臘人的待客之忱。
  • 希臘人並不欣賞民主制?
    比如說大家都關心民主制,可是希臘人並不欣賞民主制,希臘的思想家大多數是批判民主的。騰訊文化實習生 崔倩 編輯整理我覺得戲劇對人有一種潛移默化的作用,通過看戲,可以達到「卡塔西斯」。在解放戰爭中的時候,演《白毛女》、《血淚愁》,戰士們看了以後都喊「為喜兒報仇」,這都是戲劇的力量。現在值得我們總結的東西有很多。我們應該從古希臘戲劇中吸收營養,把中國的戲劇搞的更好。這方面我也做了一些嘗試。我用中國的戲曲表演古希臘戲劇,搞了三齣戲劇,受到了中外觀眾的稱讚。
  • 什麼樣的人不適合來希臘生活?
    今天來聊一下什麼樣的人不適合到希臘生活這個話題。希臘縱有萬千種好,但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喜歡和適應的。下面我們就一類一類的來說一下。第一類:把事業視為自己人生意義的。這一類人屬於純事業型的,家庭永遠排在事業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