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史|同濟大學70年前的文學院名師雲集卻沒有第一屆畢業生

2021-02-27 學術匯


當時同濟文學院不僅師資力量雄厚,對於招生也是「不拘一格降人才」。 中文系考生李繼槐的數學和英文成績都很不好,但憑藉極高的文學天賦獲得推薦,得以破格錄取。

說起同濟大學,我們習慣性聯想到它稱雄國內的建築、土木專業。殊不知早在1940年代,同濟就已成為當時國內少見的涵蓋醫、工、理、法、文五大學科門類的綜合性大學。那時同濟的人文學科不遜於現在的土木建築,執教的教員赫赫有名:熊偉、郭紹虞、楊一之、陳銓、章士釗、馮契、馮至……

今年,同濟大學人文學院迎來70周年院慶。從1946年到2016年,同濟人文學院的發展歷史可謂跌宕起伏。「既體現了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時代特徵,也體現了同濟自身的特殊屬性。」5月13日,記者走進同濟大學校史館,聽校史研究人員講述了1940年代同濟人文的點滴往事。

人文始創,「大牛」雲集 「不拘一格降人才」

1946年,同濟結束自1937年開始近十年的輾轉流離,從四川李莊返回上海。1946年8月,同濟大學在理學院內增設哲學、中國文學、外國語文學三個系,理學院由此改名文理學院。

1946年8月同濟大學為增設文學院、增加哲學系法學系等呈文教育部。

不同於理科各系設在位於其美路(今四平路)的工學院校舍,哲學、中國語文學、外國語文學三系設在位於四川北路191號靠近江灣路口的一幢赭紅色樓房裡,被同濟師生稱之為「紅樓」。

1948年6月,哲學、中文、外文3系從文理學院分出成立文學院,8月又增設歷史系,外國語文學系改為德國語文學系。

哲學、中國語文學、外國語文學3系所在校舍「紅樓」(四川北路191號)。

中文系學生鮑史採曾在《憶郭紹虞先生》中回憶:「那是1947年秋天,我們剛剛進入同濟大學人文學院。校舍在上海四川北路底江灣路口的一幢赭紅色樓房裡,緊挨著的是幾排紅瓦白牆的日本式平屋,算是師生的宿舍。馬路那邊,和我們校園遙遙相對的,是國民黨淞滬警備司令部的巨大的灰白色堡樓,那一個個黑洞洞的窗口就像張著的嘴。」

郭紹虞自中文系創辦時就擔任中文系主任。除郭紹虞外,中文系教授有牟潤孫、穆木天、潘伯鷹,副教授有蔣大沂,兼任教授有王善業、張長弓、徐中玉,兼任講師有陳乃乾,助教有黃光耀、潘繼安。

哲學系系主任先後為鄭壽鱗、楊一之、熊偉。教授有陳康、劉天羽、陳嘉昆、趙公績,特約教授有章士釗。馮契(馮寶麐)當時還只是講師,張鏡清、陳忠環、史書華為助教。

歷史學系系主任先後為張貴永,吳澤。副教授周軾賢,助教徐光烈,兼任教授葉玉華。該系是建國前同濟大學最年青的學系,1948年7月才單獨登報招收學生。

中文系教員名單。

當時同濟文學院不僅師資力量雄厚,對於招生也是「不拘一格降人才」。 中文系考生李繼槐的數學和英文成績都很不好,但憑藉極高的文學天賦獲得推薦,得以破格錄取。

中文系考生數學英文不佳,但有極高文學天賦,特報院長申請錄取。

中文系要選修理科 外文系以德國文學為重

檔案顯示,當時同濟中文系學生的課程並不輕鬆。除按教育部要求開設23門必修課外,每個年級的學生都有選修課的要求。尤其一年級的學生,要從科學概論、普通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理、地質學中任選一門。

到了二年級,學生要從社會科學概論、法學概論、政治學、社會學、經濟學中任選一門,加上杜詩、傳記研究;三年級學生的選修課是目錄學、中國文化史、國學概論、佛典翻譯文學、中國修辭學研究、中國沿革地理、語言學、文學批評、第二外語;四年級選修課學生的是中國哲學史、西洋哲學史、中國文學專史研究、散文史、駢文史、詩史、詞史、典史、小說史、戲劇史。

文學院中文系1948年下學期所開課程表。

而哲學系學生,除25門必修課,要從二年級開始上選修課。這些選修課有中國的周易、墨家、法家,程朱、陸王的哲學,小乘、大乘佛學,西方的柏拉圖、亞里斯多德、康德、黑格爾哲學,還有文化哲學、歷史哲學、現代哲學、哲學專題研究、中國美術史、科學概論和數理理則學。

1947年3月文理學院哲學系授課時間表。

至於外文系,受同濟德語傳統的影響,課程組織以德國文學為重點,以歐洲文學為基礎。學生獲得歐洲文學基本知識,進而專門研究德國文學。而歷史系是建國前同濟大學最年輕的學系,1948年7月才單獨登報招收學生。

1948年11月同濟大學文學院哲學系教員授課時數月報表。

面對這麼多課程,學生若要請假,還必須按流程寫請假條。比如下圖中哲學系學生丁勤忠給哲學系主任楊一之寫請假條,就交代了「家中有事」。

學生請假書呈哲學系主任楊一之。

除了上課學習,大學生也會有不少社團組織和社會活動。據同濟校史館研究人員介紹「當時文學院有不少學生加入學生自治會,積極參加進步學生運動」,如德語系第一屆學生、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獲得奧林匹克勳章的女性張彩珍,就是因為參加「一·二九運動」被迫離開學校,最終走上革命道路。

1946年度第二學期成績冊(含張彩珍)。

沒能迎來第一屆畢業生 1949年文法學院併入復旦

1949年5月27日,上海解放。6月6日全校複課。據同濟檔案館館藏檔案記載,1949年文學院學期在冊人數為68人,最終複課人數為57人,其中中文系26人,德文系18人,哲學系16人。

6月25日上海市軍管會軍事代表楊西光、副市長韋愨代表軍管會接管同濟大學,學校隆重舉行市軍管會接管同濟大學大會。「同濟進入新的發展階段,文學院的發展也出現了大的波動。」同濟校史館研究人員說。

9月2日,上海市軍管會主任陳毅、副主任粟裕對同濟發布《高教字第405號命令》:「查該校文法學院學生人數過少,茲經本會考慮決定將該學院各系合併於復旦大學文、法兩學院各同系,以求合理發展」。9月15日同濟文法學院遷往復旦。

就這樣,同濟人文學科的創辦僅僅積累了3年便因並校而暫時終止。按照人文學科四年制的學制安排,從1946至1949,相關專業甚至都沒來得及有一名畢業生。

這一歷史變動,直接造成了《同濟大學史·第一卷》中對1907年至1949年的歷屆畢業生人數統計表中,「文學院」一欄的空缺,不能不說是同濟人文學科發展史上的一大遺憾。

同濟大學人文學院院長孫周興對記者說起自己曾遇到幾位自稱來自同濟哲學系的校友。這幾位老人於1947年進入同濟哲學系,「畢業時拿到的是復旦的學位證書。」

1949年9月上海市軍事管制委員會主任陳毅籤署的同濟大學文法學院各系合併於復旦大學的文件。

國立同濟大學文法學院併入復旦大學全體師生員工籤名留念

來源:澎湃新聞

作者:羅昕 高陽


相關焦點

  • 同濟大學70年前的文學院名師雲集卻沒有第一屆畢業生
    殊不知早在1940年代,同濟就已成為當時國內少見的涵蓋醫、工、理、法、文五大學科門類的綜合性大學。那時同濟的人文學科不遜於現在的土木建築,執教的教員赫赫有名:熊偉、郭紹虞、楊一之、陳銓、章士釗、馮契、馮至…… 今年,同濟大學人文學院迎來70周年院慶。從1946年到2016年,同濟人文學院的發展歷史可謂跌宕起伏。「既體現了我國高等教育發展的時代特徵,也體現了同濟自身的特殊屬性。」
  • 同濟大學醫學院院史館開館
    同濟大學醫學院院史館開館 院史館分為三大板塊,分別展現老同濟醫科、上海鐵道醫學院和現今同濟大學醫學院的發展歷程 來源:醫學院   時間:2019
  • 大師雲集的清華文學院:復建於1946,失落於1952
    其中文學院設中國文學系、外國文學系、哲學系、歷史學系和社會學系(社會學系後改屬法學院),由此開啟了碩儒輩出的難以超越的時代。抗戰勝利後復校的頭兩年,西南聯大三校——清華大學、北京大學和南開大學依然舉行聯合招生考試。
  • 大師雲集的清華文學院:復建於1946,失落於1952
    錢鍾書和楊絳都是清華外文系的畢業生。楊絳曾說,他們夫婦認為中國大學裡外文系最好的就是清華,所以決定接受清華的聘任。  錢鍾書上課不用講義,站在講臺上便滔滔不絕,學生只能拼命記筆記。他講到哪一部分,就把閱讀參考書目寫在黑板上。每學期不設考試,交三份讀書報告來判定成績。
  • 南通大學 | 確認過眼神,這是你想要pick的文學院
    師資力量雄厚  文學院歷史悠久,人文積澱深厚,擁有一支師德高尚、學術精良的「人類靈魂工程師」的師資隊伍:現有教職工118人,其中專任教師97人,教授35人,副教授38人。具有博士學位的教師75人,國家級教學名師1人。在校本科生1600餘人,在校碩士研究生120餘人。
  • 同濟大學工程項目管理MOOC獲第一屆PMI(中國)「項目管理優秀教育獎」
    【MBA中國網訊】同濟大學《工程項目管理》MOOC榮獲第一屆PMI(中國)項目管理大獎「項目管理優秀教育獎」「強大的教學團隊、長期投入和系統建設,形成完整而豐富的交付成果,對項目管理教育改革具有引領意義!」
  • 同濟大學工程結構性能演化與控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第一屆學術委員...
    同濟大學工程結構性能演化與控制教育部重點實驗室第一屆學術委員會第一次會議召開 來源:科研管理院   時間:2019-02-19  瀏覽:
  • 同濟大學人文學院曾經有多牛?章士釗、馮至曾任教
    [摘要]1946年,上海第一個文學院在同濟大學創立,當時的文學院聚集了一批國內外有重要影響的人文學者,如熊偉、郭紹虞、楊一之、陳銓、章士釗、馮契、馮至等。 以土木工程、建築學稱雄國內高校,這素來是外界習慣加冕於同濟的大學形象,事實上,早在1940年代,同濟就創辦了文、法學院,成為為數不多的涵蓋理、工、醫、文、法等五大學科門類的國立綜合性大學。從1946年到2016年,已經整整70年。5月15日,同濟大學人文學院也將舉辦70周年院慶慶典。同濟大學人文學院的這70年的歷史真是跌宕起伏,險象環生。
  • 同濟交通,同濟驕傲!
    當天,《同濟大學交通運輸工程學院校友發展報告》發布。作為同濟大學交通學科先師紀念文集的第一輯,由交通運輸工程學院編著的《篳路藍縷》一書首發。交通運輸工程學院院史館開館。作為紀念活動的組成部分,11月15日還將舉行第一屆城市交通交叉學科論壇、第二屆城市軌道交通教學研討會。同濟大學交通學科發軔於1914年設立的土木科,迄今已有106年的歷史。
  • 同濟大學112周年校慶活動一覽
    29 5月15日-6月15日 德文圖書館大廳 展覽:凝固的時間——德籍同濟人史圖博教授 圖書館 30 5月16-18日 設計創意學院暗房報告廳 體驗設計大會 設計創意學院
  • 同濟大學舉行紀念「一•二九」事件70周年大會
    1月29日,同濟大學在一•二九禮堂舉行以「不忘初心牢記使命勇擔民族復興大任」為主題的紀念同濟大學「一•二九」事件70周年大會,號召全校師生繼承和發揚光榮革命傳統,堅定理想信念,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和紮根中國大地建設世界一流大學接續奮鬥。
  • 就業大數據:同濟大學2019年畢業生就業大數據,就業率超過99%
    學校始於1907年德國醫生埃裡希寶隆創辦的同濟德文醫學堂。1917年由華人接辦,1923年定名為同濟大學,1927年成為國立大學。在始於1949年的全國院系調整中,同濟大學成為國內土木建築領域規模最大、學科最全的工科大學。1996年,列為國家「211工程」建設高校,上海城市建設學院和上海建築材料工業學院併入。2000年,與上海鐵道大學合併,組建成新的同濟大學。
  • 珍貴:青島大學文學院8位教授手寫367幅贈語送別畢業生!
    師心拳拳,尺素傳情文學院的老師們研墨鋪紙,提筆揮毫為每位畢業生寫下祝福一筆一畫,一字一句成為2020屆文院畢業生的獨家記憶今年文學院有畢業生367位,老師們的工作量並不小。共有8名老師參與了書寫,其中朱葆華、卞尊昌和翟景運三位老師寫的最多。其中朱葆華老師這學期並沒有課,還特意從家裡趕來學校參與書寫。
  • 同濟大學2020年招收臺灣高中畢業生簡章
    同濟大學2020年招收臺灣高中畢業生簡章  根據教育部辦公廳《關於普通高等學校依據臺灣地區大學入學考試學科能力測試成績招收臺灣高中畢業生的通知》(教港澳臺廳函[2020]1號)及教育部有關規定,同濟大學2020年繼續招收臺灣高中畢業生。
  • 你能把「水經注」譯成英文嗎 70年前大學考題不無啟示
    原標題:你能把「水經注」譯成英文嗎 70年前大學考題不無啟示   中國江蘇網1月27日訊你知道什麼叫「苞桑」「耳食」嗎?能把「水經注」翻譯成英文嗎?昨天,南京大學記者團團長「侯印國老溼」在其微信公眾帳號上,曬出國立中央大學、金陵大學等校當年的入學試題,一時間引起網友競相轉發和熱烈討論。
  • 同濟大學2018年招收臺灣高中畢業生簡章公布
    根據教育部招收臺灣高中畢業生的有關規定,經教育部批准,同濟大學2018年繼續招收臺灣高中畢業生。、申請者可以在同濟大學公布的招生專業目錄中選擇四個專業(類)作為志願,招生專業目錄詳見附件《同濟大學2018年招收臺灣高中畢業生專業目錄》(附件1)。
  • 同濟醫學院 ≠ 同濟大學醫學院?為什麼?
    1949年,同濟大學法學院和文學院併入復旦大學,後隨復旦大學援建了華東政法大學和上海財經大學。1950年,為支援華中6省的醫學事業,同濟醫學院以及附屬的同濟醫院全部遷往湖北武漢,並更名為中南同濟醫學院(後併入華中科技大學)和武漢同濟醫院。1951年,同濟理學院的動物系和植物系併入華東師範大學,數學系、化學系、物理系全部併入復旦大學和華東理工大學。
  • 她本科來自雙非院校,成功保研985同濟大學,現是優秀畢業生!
    同濟大學政治與國際關係學院2020屆碩士研究生 甘甜甜多彩青春 不負韶華光陰荏苒,時光飛逝。從本科就讀於一所雙非院校,到順利保研到同濟大學,再到有幸連續獲得兩次碩士研究生國家獎學金以及「同濟大學優秀畢業生」榮譽稱號,在某種意義上,我也算是實現了人生的「逆襲」。誠然,這樣的逆襲有一定的運氣成分,但也與我自身的努力與對自己人生的明確規劃息息相關。高考的失利並沒有使我氣餒,反而鞭策我努力學習,本科連續四年綜合測評排名第一,最終獲得班級唯二的保研資格。
  • 全景人大 | 院系e覽:文學院
    文學院擁有劉小楓、楊慧林、孫鬱、程光煒、朱萬曙、朱冠明等一批國內一流學者,並先後邀請英國格拉斯哥大學大衛·賈斯柏(David Jasper)、日本東京大學藤井省三、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柯馬丁(Martin Kern)、香港科技大學張隆溪等東西方著名學者擔任「海外名師」和「高端外國專家」等客座職位。
  • 讀書報國,文化抗戰——抗戰烽火中的同濟大學
    編者按:今年是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勝利70周年,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近代屈辱史的終結,是中華民族走向復興的新的起點。在偉大的抗日戰爭中,包括同濟師生在內的無數中華兒女為之付出了巨大犧牲和努力,譜寫了可歌可泣的篇章。前事不忘,後事之師;回望歷史,是為了更加奮勇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