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出土漢代大鐵錨 為福州西漢時最大鐵器

2020-12-23 騰訊大閩網

海峽網9月26日訊(海峽都市報(微博)記者 李熙慧 文/圖) 一枚從福州屏山考古工地出土的大鐵錨,經過考古專家的研究,有了新的發現。昨日,記者從福州市考古隊了解到,這枚鐵錨確定為福州西漢時期最大的鐵器,也見證了當時福州繁榮的造船、航海技術。

屏山地鐵考古領隊張勇告訴記者,這塊鐵錨(如圖)是屏山考古工地出土的兩件鐵器之一,另外一件為小型鐵斧。這塊漢代鐵錨重約96斤,是福州海外交通的重要文物證據。

省文史研究館館員歐潭生教授說,根據史料記載,漢代時,閩越王餘善曾率領八千人走海路,當時福州的造船業應該比較發達;而漢武帝派四路大軍滅閩越時,橫海將軍也是走海路。屏山考古工地挖出的漢代大鐵錨,就是餘善水軍或橫海將軍留下的實物例證。

張勇還告訴記者,這支鐵錨出土的位置,在錢塘巷與鼓屏路交叉口附近的北側。這裡挖下去是一條西漢的大水溝,鐵錨就是從水溝內出土的。

「根據漢代時期福州的地形,當時的屏山以南都是一片汪洋,包括現在的西湖也是大海。」張勇說,屏山和冶山形成了天然的海灣,可以停靠大型的船隻。從出土的器物和地形來分析,很可能是屏山冶山的海灣下,有一條水道直通南面的大海。

《後漢書》中記載:「舊交趾七郡,貢獻轉運,皆從東冶泛海而至。」歐教授說,當年,往北的陸路未闢,關山阻隔。廣東廣西乃至東南亞越南等「舊交趾七郡」貢獻轉運都要經過福州東冶港,南來北往形成了漢代東南亞的海上絲綢之路。

(海峽網)

相關焦點

  • 屏山工地出土漢代大鐵錨 為福州西漢時期最大鐵器
    閩南網9月26日訊一枚從福州屏山考古工地出土的大鐵錨,經過考古專家的研究,有了新的發現。昨日,記者從福州市考古隊了解到,這枚鐵錨確定為福州西漢時期最大的鐵器,也見證了當時福州繁榮的造船、航海技術。
  • 屏山閩越國宮殿遺址:「冶在福州」一記實槌
    上世紀90年代至本世紀初,省、市考古隊在福州屏山一帶進行了數次搶救性考古發掘,發現了漢代的夯土臺基和建築材料。地鐵屏山遺址經過2013年到2015年的兩次考古發掘,發現了西漢時期的兩期夯土臺基,在臺基上發現了水井、散水等遺蹟,並出土了一批較高等級的建築材料,被國家文物局專家認定「摸到了」漢冶城的宮殿區,說明冶山路到鼓屏路一帶是漢冶城的宮殿區。
  • 福州地鐵站考古出土上千件文物(圖)
    2200多年文明史的起點顯露真容,短短50天,從西漢至清代,上千件文物出土,福州屏山地鐵站進行的考古發掘收穫頗豐(詳見本報昨日A02版)。昨日,福建博物院一位專家告訴記者,像屏山地鐵站這麼大的工地,按照現在的人手,至少要4個月才能發掘完。專家介紹,此次發掘,原本可以較為全面地了解西漢時期福州城的諸多細節,但現在時間倉促,很多信息沒有辦法捕捉了。  昨日,工地北側5個探方、近600平方米,已經放棄發掘,移交給業主單位施工,南側數個探方也在前段時間移交。
  • 福州地鐵站挖出西漢宮殿遺址 考古陷兩難
    全面發掘可能延誤地鐵工期  昨日,福州市考古隊的張勇告訴記者,此次發掘的遺址非常豐富,目前調查範圍還比較小,若能全面發掘,對研究福州西漢時期的歷史有著重要意義。但他也擔心,由於地鐵工期很緊,發現西漢遺物的這個探方,不久就要回填。
  • 成都漢墓第一次出土完整的西漢織機模型(圖)
    時光回溯到西漢,在3米高的大型紡織機前,一位長髮及腰的織女技術嫻熟,手起手落之間織出精美的蜀錦。昨天,成都老官山漢代墓群公布發掘成果,讓穿越2000年的想像成為可能。2012年7月中旬,為配合成都地鐵3號線施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所對金牛區天回鎮建設工地(俗稱老官山)進行搶救性發掘。  在出土的大量文物中,漢代蜀錦織機模型,填補了中國絲綢紡織技術的考古空白。
  • 從西漢保留至今:出土青銅壺內不明液體與《五十二醫方》相呼應
    早在今年5月,河南三門峽出土了一尊罕見的鵝首曲頸青銅壺,因該壺姿態優美,且壺中裝有6斤多重的神秘液體,引起眾人的廣泛關注,自此埋下懸念。直至9月18日,中國科學院大學研究人員經過詳細周密的取樣檢測,確認壺中液體為西漢早期的古酒,且是可以止血消炎的藥酒。
  • 新疆早鐵器時代鐵器考古發現概述
    以蘇貝希、四道溝遺址和洋海一、二號墓地為代表,包括蘇巴什、艾丁湖、三個橋、喀格恰克、大龍口、柴窩堡等遺存。目前出土鐵器的墓葬與遺址有: 1、1992年鄯善縣蘇貝希墓群一號墓地豎穴土壙墓出土的鐵器有:「木柄鐵錐:錐尖稍殘,嵌在木柄內。為防止木柄開裂,兩端用皮條綑紮。鐵刀:長14、寬1.35、厚0.5釐米。鐵帶鉤:出土時固定在皮腰帶上。鐵箭鏃:三翼狀。
  • 看見文物 | 全國出土最重金器西漢金獸
    看見文物 | 全國出土最重金器西漢金獸 2020-12-16 10:55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漢代用不起鐵製兵器,只能用青銅?居延漢簡:當鐵劍是手機就懂了
    而越國作為春秋最後一個霸主,卻沒有成為戰國七雄,有人就推測鐵器的推廣使得青銅武器逐漸沒落,相對於中原諸侯國的鐵器,吳越的青銅劍失去了優勢。當然,這個觀點有人反對,因為早期冶鐵成本很高。因為鐵的熔點高達1535攝氏度,而銅的熔點只有1083攝氏度。所以,當時以冶煉青銅為標準的爐溫達不到冶鐵。
  • 福建福州行政區劃史,西漢建縣於冶山,南陳建州於侯官
    西漢漢武帝平閩越後,改閩越王都東冶為冶縣,屬會稽郡管轄。冶縣治所在冶山,即今福州市屏山東麓,此時今福建全省僅有這一個縣。但冶縣並不是今福州市城區行政建制的起源,東漢後廢。此外,冶縣以越王冶鑄為名。南陳置初名閩州,隋大業三年改為建安郡,唐武德初改為建州,唐武德六年改為泉州,唐景雲二年復改閩州,唐開元十三年改福州,唐天寶元年改為長樂郡,唐乾元元年復改福州。有沒有把你繞暈?
  • 炒鋼爐 漢代的「硬核技術」
    漢代更成了中國冶煉業的「高潮」時期。同時代的羅馬帝國,直到公元3世紀時,也只有32座冶煉工廠,最大的冶鐵高爐高一米六。漢代已發現的冶鐵工場,就已有一百六十處之多,三米以上的高爐一座座。高四米五容積50立方米的「滎陽大鐵爐」更是震驚世人。但比起這類大傢伙,相對「袖珍」的河南鞏縣鐵生溝炒鋼爐,更證明了漢代冶鐵的「高精尖」。
  • 四川首次發現漢皇室墓 出土整套漢代畫像磚
    日前從邛崍樊噲村漢墓群中出土的一枚銀質子母印,證明這一支漢代皇族可能來到了四川,並定居於臨邛。這是四川目前發現的唯一一處漢皇室墓。而這一處封土堆,長期以來也一直被當地人稱為「皇墳」。  「皇墳」中出土  整套漢代畫像磚  在邛崍市樊噲村,有四座用封土壘築的高臺,其實,這是四座大型的漢墓群,其中一座,被當地人稱為「皇墳」。
  • 史上完整的福州旅遊戰略福州食宿
    說到福建,很多人首先想到旅遊城市廈門,但是福建省有一個很棒的旅遊城市福州,我將為您整理出超級完整的福州旅遊戰略,記得要收起來!一、熱點1、三坊七巷:遍歷三坊七巷,尋找歷史回音。山頂上有一個鼓狀的巨石平面,據說每當颳風下雨時都會聽到隆隆,所以叫鼓山。
  • 全國最大古祭祀臺遺址:四川成都羊子山
    原標題:成都羊子山 全國最大古祭祀臺遺址(下)羊子山遺址古墓中出土的銅器多得驚人,雖然早年被盜,發掘時場地被取泥而破壞,且年代久遠,但出土的青銅器就有兵器、烹飪器、容器、調味器、量器、田器、服飾器、工具等八大類。
  • 福州出土宋代墓葬,墓主人為妙齡女子,下葬前身穿「透視裝」
    封建時期,老祖宗們講究視死如生,但凡有頭有臉的貴族下葬時都會攜帶大量珍貴的入殮品。1975年10月份,福州市新店浮倉山北坡發現了一座南宋時期古墓。這座古墓並沒有太多的珍貴陪葬品,卻有10箱女性衣物。考古專家結合墓志銘以及福州當地縣誌給出合理判斷,該墓墓主人應該是一位妙齡女子,應該是南宋沿海一帶上流貴族。考古隊員從這座南宋墓葬中還發現了幾件比較透明的吊帶短裙、睡衣,甚至考古專家直言不諱的說道:南宋時期,福建沿海一帶當地貴族女子行為比較開放,這究竟有何一說呢?
  • 河南出土鵝首曲頸青銅壺內不明液體被查明:西漢古酒 可止血消炎
    今年5月,河南三門峽一處棚戶區改造現場,發現西漢初期墓葬。一尊罕見的鵝首曲頸青銅壺被發現,壺中6斤多重的神秘液體更是留下懸念,消息曝光後迅速登上微博熱搜。如今,真相出爐。據@三門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 官微最新消息,經檢測,壺內液體為西漢早期的古酒。從三門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獲悉,經中國科學院大學研究人員取樣檢測,鵝首曲頸青銅壺內的液體為西漢早期的古酒,並與湖南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醫學方書《五十二病方》中的相關記載頗為相符,是可以止血消炎的藥酒。
  • 雙流挖出奢侈西漢夫妻墓 墓內釘子都鍍金
    千百年來,村民視這個山丘為禁地,敬而遠之。為配合雙流國際機場新航站區建設,考古人員在考古勘探時,在山丘發現了一個規模龐大的漢代家族墓葬,並命名為成都雙流國際機場新航站區一號墓地。記者昨日獲悉,考古人員在這裡已經發現了20多座東漢磚室墓和數座用巨木堆砌而成的西漢木槨墓,目前發掘工作正在進行中。
  • 齊國冶鐵業及鐵器的使用
    這是史料上關於鐵器進行農業生產的最早記載。《管子·小匡》記載這件事時所列兵器與農具都比《國語》多。《管子·海王》篇已講到齊國的鐵器使用很普遍,成為作工務農的必備工具。「今鐵官之數曰:「一女必有一針一刀,若其事立。耕者必有一耒一耜一銚,若其事立。不爾而成事者,天下無有。」
  • 以圖證史2:西臺鐵器文明子虛烏有,鋼鐵是中華文明第五大發明之三
    ,西元前1500年 事實上,中國出土的鐵器被確鑿認定為西元前1500年,已經比西元前1400年西臺人發明鐵要早。(這一句也可以戳破漢代以前中亞以西「古希臘」「古羅馬」地區發行金幣銀幣是謊言) 再重複一遍:「自(大)宛以西至安息國……不知鑄鐵器。」 《漢書》這句話,明白無誤、無可置疑地宣判:在漢朝以前,中亞和西亞根本不懂得鑄造鐵器。
  • 最大的漢代青銅車馬「回家」 將成資陽博物館的「鎮館之寶」
    銅馬車像據悉,15年前,2005年12月,資陽銅車馬出土於資陽市雁江區蘭家坡。據相關資料記載,該銅車馬出土組裝後長2米左右,重約150千克,鑄造年代大致為西漢,是目前考古界發現的最大的漢代青銅車馬。因而這組文物也被譽為「中國漢代第一車」。銅車馬造型優美,馬頸微微向左傾斜,馬頭正齜牙咧嘴向左後側望,馭馬人正作勒住韁繩狀,使馬欲往前行。整個馬鑄造得膘肥體壯,全身肌肉發達,線條優美,造型與動態極為生動活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