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獨的人怎樣才能找到心靈的歸宿呢?
百度詞條:孤獨是一種主觀自覺與他人或社會隔離與疏遠的感覺和體驗,而非客觀狀態;[1]是一個人生存空間和生存狀態的自我封閉,孤獨的人會脫離社會群體而生活在一種消極的狀態之中。[2]孤獨是一種主觀內心體驗。
由此可見孤獨是一種主觀感受,不是客觀存在的現象。
因此,有人即使整日形單影隻也不覺孤獨,因為他們心有所主,內心存有必做之事,想做之事,愛做之事;有人即使身處鬧市也倍覺孤獨,因為他們內心無主,整日裡就為體內那亂顫小心小肝兒憂愁不已。
因此,心有所主是孤獨者的心靈歸宿。心有所主就是心中時有必做之事,想做之事,或者愛做之事。做一個什麼樣的人才算心有所主呢?
做一個勞動者。一個勤勞的勞動者,為著美好的生活,一個人起五更,探六暑,頂九寒。忙得伸腰的時間都沒有,連喘氣也要快一點,整日腳板兒抓緊了,哪還有小心思孤獨?
做一個閱讀者。一個安靜的閱讀者,在一個平和的環境裡,在沒有凍餓之虞的逼迫下,暫時沒有雜事的幹擾,手捧一本心儀的書,一本記錄真善美的書,一本能開啟靈魂的書,或坐或立,或臥或躺,靜靜地讀,細細地品,忘卻外在的喧囂,忘卻時間在悄悄流走,嘴角有笑意,眉梢見憂愁。內心滿滿的,不給孤獨留絲毫空間。
做一個思想者。一個睿智的思想者享受孤獨,孤獨是他最理想的境界,是他思想的火焰。他們懼怕熱鬧,懼怕無效的應酬打斷他們思想的進程,他們常因不得以的瑣事而痛苦。卓有成效的自然科學家們大都喜歡一頭扎進試驗室,兀兀窮年,醉心於各項科學探究;深邃的哲學家們也總是在終年的孤獨中完成著對靈魂的考問,對社會的洞析。居裡夫人心無旁騖地在煙燻火燎的試驗室裡度過的日子是她最為驕傲的日子;陳景潤把自己幽閉在昏暗的鬥室裡完成哥德巴赫猜想,根本不管外人奇異的目光;尼採在阿爾卑斯山上踽踽獨行思考人類社會的時光是他一生中最快樂的時光。
所以,一個常常感到孤獨的人一定要做一個心有所主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