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修道院我們能夠想到的是牧師修女和虔誠的信徒,但是歐洲中世紀的修道院卻承擔了更為重要的責任,因為在那個特殊的時期,修道院和當時的大學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繫。
都說教育是一個民族的根基,大學更甚,因為大學為國家乃至社會都提供了重要的人才。而歐洲中世紀的大學更是在歷史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培育了很多大家耳熟能詳的優秀人物,也讓很多學者對這個時期的大學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比如雅克·韋爾熱的《中世紀大學》,查爾斯·霍默·哈斯金斯的《大學的興起》。
歐洲中世紀的修道院是基督教教會最基本的組織,在當時的歐洲社會是文化教育中心、經濟中心和一定程度上的政治中心。當時的西方大約人人都是基督徒,修道院就是大多數人們嚮往的地方。
而修道院又經過長年累月的沉澱,形成了屬於自己的文化節奏,參加了當時社會文化發展的建設。非常值得一提的是,修道院的場所一度成為中世紀大學的教學場所,還為學生提供了寶貴的古典文獻,而且修道院寧靜的氛圍也影響了中世紀大學的環境。
中世紀大學剛剛興辦的時候,教學場所是非常簡陋的,教學場地往往非常隨意,經常在教師家中、教堂裡,甚至會在露天的外面進行授課,在這時一個合適的地點出現在大學師生面前,那就是修道院。
首先因為在中世紀的歐洲,由於當時&34;的社會氛圍過於濃厚,百姓們對於教堂就更加虔誠,修道院在城市和農村建立地十分廣泛,而它內的基礎設施也非常的完善,有作坊磨坊等設施供人們使用。
但是修道院內的氛圍並沒有因為這些設施而變得生活化,反而卻十分靜謐,有專門的靜閉室、圖書室、抄寫室等。這是因為當時的修道院有著大批虔誠而狂熱的信徒,他們狂熱的信奉著基督教,認為在這裡能得到心靈的寧靜,在研習修道的過程中需要安靜的環境。而這樣為安靜的研習修道的環境正好與大學研究活動需要的環境不謀而合,因此這裡的設施構建非常符合大學學習的環境。
興辦大學僅僅有場所和靜謐的環境是不夠的,還要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條件,那就是足夠多的書籍。而中世紀古羅馬帝國的戰亂讓古老的圖書毀壞殆盡,傳統文化血脈式微,這時候興辦大學所需的圖書簡直少之又少,可修道院又一次解決了這個問題。
由於修道者們相信自己生而有罪,他們通過夜以繼日地抄書的方式來證明自己的熱誠,渴望通過這種方式贖清自己的冤孽。而這些圖書竟然在這些信徒的手中越來越多,最後發展成一個小型的圖書館。後來抄書竟然成為了一種專門的行業,很多修女修士甚至因為抄書而變得出名,逐漸這種抄書和藏書的也形成了專門的模式,為以後圖書的出版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除此之外,大學學生宿舍的模式也有借鑑修道院的地方。修道院的主要職能其實是為修道者提供生活和修道的地方。前面也提到,修道院內生活設施一應俱全,這樣的模式也影響了大學的辦學模式,不僅方便學生住宿。還方便校方管理。
中世紀的修道院中有規定每天在飯後要進行禱告,並且會安排專門的讀經者來閱讀《聖經》,而這些講解者再後來逐漸變成老師的身份。法國的雅克·勒戈夫在《中世紀的知識分子》中曾寫道:
&34;
修道院的修士就是在這樣日復一日的抄書和講解中受到薰陶,在一遍一遍的誦讀中有所體悟,就這樣慢慢提升自己的素質修養,對研習作品有了自己的一套,並且在講經的過程中他們的口才也得到了良好的鍛鍊,對於交流和講解這門藝術輕車駕熟,隨後就自然而然的演變成了大學的老師。由於修道院在當時社會的特殊地位,使得從修道院走出的修道者成為社會上少數掌握知識的人,理所應當地為當時的大學提供了良好的師資。
具有宗教性質的修道院面向的群眾範圍是非常廣泛的,他無論貧富地位,以造福百姓為主,向廣大群眾招募信徒,有些類似我們國家孔子的&34;的教學方法。因此基督徒的來源也是非常廣泛的,來自國家各地的人民都成為了基督教的虔誠信徒。
這種包容的思想其實也對後來的大學形成了非常深刻的影響。具體體現在歐洲中世紀的大學中有很多不同國家的學生,這些學生可能有些不同的出生地不同語言甚至不同的外貌特徵。這樣的特點讓大學成為了一個多元知識的匯集之地,知識與文化碰撞出來火花越來越激烈,從剛開始融匯逐步走向創新。
雖然各位同學不遠萬裡來到大學,但是進入學院的方式卻並不那麼容易,需要進行一些入院的考驗,但是這類考驗和今天的大學入學考試相比卻是大相逕庭,甚至顯得有些滑稽可笑。
第一步的註冊在我們今天看來還是可以接受的,主要是在繳費後進行宣誓,通過宣誓獲得作為大學生的合法地位,第二步其實和基督教信奉的&34;的論調很相似,這裡院方認為新生就像是一頭野豬,這個野豬身上有著野生動物的臭味,心智沒有開化,需要進行一個儀式來去除&34;身上的獸性。
他們讓新生打扮成野豬的模樣,把新生的耳朵夾住,鬍鬚剪掉,獠牙拔掉,然後讓新生在老師和年長的學生面前道歉懺悔,才算能夠通過考驗。這其實也受基督教人生而有罪,需要懺悔這樣的思想形式。
歐洲中世紀修道院是以&34;作為主要學習內容的,主要有文法、修辭、邏輯、算術、幾何、天文和音樂。這些內容都含有濃厚的宗教色彩,主要是為了宗教而服務的。而修道院在日後的發展中不僅是宗教信仰地,還具有教育的功能,但是他的教育內容其實還是脫離不了宗教色彩。
比如:算數的作用是用來計算宗教時間的;幾何屬於實際應用操作,主要是用來解決教堂和神廟的建築問題的;文法主要應用於對《聖經》的理解等。最開始的&34;主要為宗教和神學服務,通過&34;的教育來發展基督事業。其中修辭學和邏輯學相對比較重要。這兩門屬於必備基礎,因為邏輯學的用處在於辯論中佔據優勢,而修辭學則可以加深對《聖經》等經典名著認識和理解,維護基督教在當時的思想統治地位。
後來中世紀的大學以&34;為基礎,這&34;屬於大學的必修科目。在對修道者進行&34;的培訓的過程中,讓修道者對古典文化進行一定層次的了解。其中一些博學的人,就成為修道院的老師,因為當時缺乏書籍,不能像現在這樣師生人手一本教材,這些老師只能使用口頭傳授和問答的形式來進行教學,講解書中的大意,學生再進行摘錄。
而這種方式逐步演變成一種特殊的方式,即辯論。賀國慶的《歐洲中世紀大學》講到:
&34;
中世紀大學則把這種教學方法放在副位,主要以授課為主,但是也會組織同學進行相關課題的辯論,讓學生自己辯論以便對辯題的內容的認識更加深刻。
修道院對&34;的學習,主要是為了培養神職人員,因為經過培訓後,這些人掌握了較多的宗教知識和內容,擴大基督事業進行進一步的發展。而大學受到修道院的影響,在培育人才方面當然也包括這一類的人。
這其實也和當時的時代背景有關,中世紀的歐洲,基督教對當時的社會影響力是非常大的,整個社會都十分需要為基督教事業服務的人才,因此也可以看做是為社會培育人才。而除了宗教之外,大學為社會培育的人才也十分豐富,在學會&34;之後,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文學院、法學院、醫學院等更高層次的專門學院進修,對於社會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