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大學的起點:"七藝"的興起,中世紀修道院如何演化為大學?

2020-09-10 印記文史

提起修道院我們能夠想到的是牧師修女和虔誠的信徒,但是歐洲中世紀的修道院卻承擔了更為重要的責任,因為在那個特殊的時期,修道院和當時的大學有著非常緊密的聯繫。

都說教育是一個民族的根基,大學更甚,因為大學為國家乃至社會都提供了重要的人才。而歐洲中世紀的大學更是在歷史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培育了很多大家耳熟能詳的優秀人物,也讓很多學者對這個時期的大學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比如雅克·韋爾熱的《中世紀大學》,查爾斯·霍默·哈斯金斯的《大學的興起》。

歐洲中世紀的修道院是基督教教會最基本的組織,在當時的歐洲社會是文化教育中心、經濟中心和一定程度上的政治中心。當時的西方大約人人都是基督徒,修道院就是大多數人們嚮往的地方。

而修道院又經過長年累月的沉澱,形成了屬於自己的文化節奏,參加了當時社會文化發展的建設。非常值得一提的是,修道院的場所一度成為中世紀大學的教學場所,還為學生提供了寶貴的古典文獻,而且修道院寧靜的氛圍也影響了中世紀大學的環境。

一、修道院為歐洲中世紀大學的興辦提供了靜謐的研學場所,信徒手抄的書籍也為大學的建立添磚加瓦

中世紀大學剛剛興辦的時候,教學場所是非常簡陋的,教學場地往往非常隨意,經常在教師家中、教堂裡,甚至會在露天的外面進行授課,在這時一個合適的地點出現在大學師生面前,那就是修道院。

首先因為在中世紀的歐洲,由於當時&34;的社會氛圍過於濃厚,百姓們對於教堂就更加虔誠,修道院在城市和農村建立地十分廣泛,而它內的基礎設施也非常的完善,有作坊磨坊等設施供人們使用。

但是修道院內的氛圍並沒有因為這些設施而變得生活化,反而卻十分靜謐,有專門的靜閉室、圖書室、抄寫室等。這是因為當時的修道院有著大批虔誠而狂熱的信徒,他們狂熱的信奉著基督教,認為在這裡能得到心靈的寧靜,在研習修道的過程中需要安靜的環境。而這樣為安靜的研習修道的環境正好與大學研究活動需要的環境不謀而合,因此這裡的設施構建非常符合大學學習的環境。

興辦大學僅僅有場所和靜謐的環境是不夠的,還要有一個非常重要的條件,那就是足夠多的書籍。而中世紀古羅馬帝國的戰亂讓古老的圖書毀壞殆盡,傳統文化血脈式微,這時候興辦大學所需的圖書簡直少之又少,可修道院又一次解決了這個問題。

由於修道者們相信自己生而有罪,他們通過夜以繼日地抄書的方式來證明自己的熱誠,渴望通過這種方式贖清自己的冤孽。而這些圖書竟然在這些信徒的手中越來越多,最後發展成一個小型的圖書館。後來抄書竟然成為了一種專門的行業,很多修女修士甚至因為抄書而變得出名,逐漸這種抄書和藏書的也形成了專門的模式,為以後圖書的出版提供了寶貴的經驗。

除此之外,大學學生宿舍的模式也有借鑑修道院的地方。修道院的主要職能其實是為修道者提供生活和修道的地方。前面也提到,修道院內生活設施一應俱全,這樣的模式也影響了大學的辦學模式,不僅方便學生住宿。還方便校方管理。

二、受修道院影響,歐洲中世紀大學的教師需要具備良好的資質,學生需要經過&34;和&34;才能入學

中世紀的修道院中有規定每天在飯後要進行禱告,並且會安排專門的讀經者來閱讀《聖經》,而這些講解者再後來逐漸變成老師的身份。法國的雅克·勒戈夫在《中世紀的知識分子》中曾寫道:

&34;

修道院的修士就是在這樣日復一日的抄書和講解中受到薰陶,在一遍一遍的誦讀中有所體悟,就這樣慢慢提升自己的素質修養,對研習作品有了自己的一套,並且在講經的過程中他們的口才也得到了良好的鍛鍊,對於交流和講解這門藝術輕車駕熟,隨後就自然而然的演變成了大學的老師。由於修道院在當時社會的特殊地位,使得從修道院走出的修道者成為社會上少數掌握知識的人,理所應當地為當時的大學提供了良好的師資。

具有宗教性質的修道院面向的群眾範圍是非常廣泛的,他無論貧富地位,以造福百姓為主,向廣大群眾招募信徒,有些類似我們國家孔子的&34;的教學方法。因此基督徒的來源也是非常廣泛的,來自國家各地的人民都成為了基督教的虔誠信徒。

這種包容的思想其實也對後來的大學形成了非常深刻的影響。具體體現在歐洲中世紀的大學中有很多不同國家的學生,這些學生可能有些不同的出生地不同語言甚至不同的外貌特徵。這樣的特點讓大學成為了一個多元知識的匯集之地,知識與文化碰撞出來火花越來越激烈,從剛開始融匯逐步走向創新。

雖然各位同學不遠萬裡來到大學,但是進入學院的方式卻並不那麼容易,需要進行一些入院的考驗,但是這類考驗和今天的大學入學考試相比卻是大相逕庭,甚至顯得有些滑稽可笑。

第一步的註冊在我們今天看來還是可以接受的,主要是在繳費後進行宣誓,通過宣誓獲得作為大學生的合法地位,第二步其實和基督教信奉的&34;的論調很相似,這裡院方認為新生就像是一頭野豬,這個野豬身上有著野生動物的臭味,心智沒有開化,需要進行一個儀式來去除&34;身上的獸性。

他們讓新生打扮成野豬的模樣,把新生的耳朵夾住,鬍鬚剪掉,獠牙拔掉,然後讓新生在老師和年長的學生面前道歉懺悔,才算能夠通過考驗。這其實也受基督教人生而有罪,需要懺悔這樣的思想形式。

三、&34;是歐洲中世紀大學的必修科目,畢業的學生可以繼續為基督教服務,也可以選擇進修更高一級的專門學院

歐洲中世紀修道院是以&34;作為主要學習內容的,主要有文法、修辭、邏輯、算術、幾何、天文和音樂。這些內容都含有濃厚的宗教色彩,主要是為了宗教而服務的。而修道院在日後的發展中不僅是宗教信仰地,還具有教育的功能,但是他的教育內容其實還是脫離不了宗教色彩。

比如:算數的作用是用來計算宗教時間的;幾何屬於實際應用操作,主要是用來解決教堂和神廟的建築問題的;文法主要應用於對《聖經》的理解等。最開始的&34;主要為宗教和神學服務,通過&34;的教育來發展基督事業。其中修辭學和邏輯學相對比較重要。這兩門屬於必備基礎,因為邏輯學的用處在於辯論中佔據優勢,而修辭學則可以加深對《聖經》等經典名著認識和理解,維護基督教在當時的思想統治地位。

後來中世紀的大學以&34;為基礎,這&34;屬於大學的必修科目。在對修道者進行&34;的培訓的過程中,讓修道者對古典文化進行一定層次的了解。其中一些博學的人,就成為修道院的老師,因為當時缺乏書籍,不能像現在這樣師生人手一本教材,這些老師只能使用口頭傳授和問答的形式來進行教學,講解書中的大意,學生再進行摘錄。

而這種方式逐步演變成一種特殊的方式,即辯論。賀國慶的《歐洲中世紀大學》講到:

&34;

中世紀大學則把這種教學方法放在副位,主要以授課為主,但是也會組織同學進行相關課題的辯論,讓學生自己辯論以便對辯題的內容的認識更加深刻。

修道院對&34;的學習,主要是為了培養神職人員,因為經過培訓後,這些人掌握了較多的宗教知識和內容,擴大基督事業進行進一步的發展。而大學受到修道院的影響,在培育人才方面當然也包括這一類的人。

這其實也和當時的時代背景有關,中世紀的歐洲,基督教對當時的社會影響力是非常大的,整個社會都十分需要為基督教事業服務的人才,因此也可以看做是為社會培育人才。而除了宗教之外,大學為社會培育的人才也十分豐富,在學會&34;之後,學生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文學院、法學院、醫學院等更高層次的專門學院進修,對於社會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

相關焦點

  • 歐洲大學的起點:「七藝」的興起,中世紀修道院如何演化為大學?
    而歐洲中世紀的大學更是在歷史中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培育了很多大家耳熟能詳的優秀人物,也讓很多學者對這個時期的大學進行了大量的研究,比如雅克·韋爾熱的《中世紀大學》,查爾斯·霍默·哈斯金斯的《大學的興起》。歐洲中世紀的修道院是基督教教會最基本的組織,在當時的歐洲社會是文化教育中心、經濟中心和一定程度上的政治中心。
  •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現代大學制度的搖籃,歐洲中世紀大學的興起
    大學在歐洲的興起,不僅對於當時的歐洲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也直接的影響到其後世界格局的發展。一、城市化的興起和東西方文明交流的加速,為中世紀大學興起提供了基礎中世紀的歐洲,隨著西羅馬帝國的解體,封建制度逐漸深入人心,生產力迅速發展,商品經濟趨向於發達,尤其是在連接各國和東西方文明之間的重要港口,隨著商業的繁榮和物資的充裕,一大批城市迅速出現,並發展繁華。
  • 大學之道,在明明德:現代大學制度的搖籃,歐洲中世紀大學的興起
    同時,大學的興起顯然不僅需要城市來提供活動場地,更重要的是,作為一個學者組織,大學興起還離不開各種新學問,新思想的碰撞。在中世紀以前,歐洲的學問主要是由教會主導的「七藝」,內容形式單一,經過千百年的發展,早已經沒有什麼新的研究渠道和方向。
  • 大學為什麼會在中世紀歐洲興起?
    興起的大學又產生了何等影響呢?大學是歐洲中世紀的產物,具體地說是歐洲城市的產物。它於12世紀末至 13世紀初首先出現在巴黎、博洛尼亞和牛津等城鎮中。大學出現之前的西歐,教育幾乎被教會所壟斷。在中世紀早期和中期,修道院學校、主教座堂、學校和教區學校是教育的主要承擔者。不同於坐落在僻靜山間的修道院,中世紀大學最先出現於城市中。
  • 大學:起源於基督教城市教會學校,形成於歐洲中世紀
    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大學夢,小編還記得高考前那些艱苦奮鬥的日子,就為了考上個好點的大學。提起那段歲月,真是往事不堪回首呀。如今,隨著國家的強大以及高校擴招政策,越來越多的學生都進入了大學的殿堂。那麼大家知不知道大學是如何誕生的呢?今天小編來給大家介紹一下大學的形成。
  • 中世紀歐洲為何能造就如此多的世界一流大學?
    對於一個歷史悠久,飽經滄桑的大陸來說,能產生如此之多大學並躋身於世界一流大學前列,一定與大學誕生和發展的深厚積澱密不可分。那麼歐洲中世紀大學到底是在什麼樣的社會背景下產生的呢?興起的大學又產生了何等影響呢?
  • 中世紀歐洲為何能造就如此多的世界一流大學?
    對於一個歷史悠久,飽經滄桑的大陸來說,能產生如此之多大學並躋身於世界一流大學前列,一定與大學誕生和發展的深厚積澱密不可分。那麼歐洲中世紀大學到底是在什麼樣的社會背景下產生的呢?興起的大學又產生了何等影響呢?01、中世紀城市提供的經濟基礎及衝突中產生的自治特權大學是歐洲中世紀的產物,具體地說是歐洲城市的產物。
  • 歐洲有很多近千年的知名大學,現代大學的誕生,可以追溯到中世紀
    後來隨著歐洲城市的發展和工商業的日益繁榮,城市中逐漸出現了學校。這些學校就是後來中世紀大學的基礎。歐洲現代大學多是從中世紀大學發展而來的,最初的大學不是由教育部門批准建立,而是自發形成的。中古初期,教會、修道院學校掌握著教育,具有明顯的宗教色彩。
  • 中世紀的歐洲:大學的起源
    大學是現代的高等學府,教書育人,也是莘莘學子汲取智慧,改變命運的地方。有人認為大學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臘和羅馬以及中國的先秦時期,但是現代意義上的大學基本上都起源於歐洲中世紀的大學。歐洲中世紀的大學是如何出現的?它有著什麼樣的特徵?今天就為大家揭開謎底,講述大學起源的故事。
  • 歐洲中世紀時期的基督教育
    歐洲中世紀時期是指公元5世紀(公元476年)至公元15世紀中期(公元1453年)中間將近一千年的時間。這段時間內歐洲沒有一個強有力的政權來統治,各個封建領主軍閥之間混戰不休,戰爭頻繁。再加上天主教對於人們思想的禁錮,導致科技和生產力發生停滯,使得歐洲的文明史發展極為緩慢。在世界史上,這個時間段被描述為充滿了無知、迷信的「黑暗時期」。事實上,在中世紀時期,歐洲的教育體系依舊在發展,只是因為時代的局限性和歷史背景,有著其獨特的特點。
  • 歐洲中世紀大學對近代科學的影響
    其中具有代表性且影響較大的是義大利的波隆那大學和薩萊諾大學、法國的巴黎大學。波隆那大學以研究法學著稱。因為波隆那地處當時歐、亞、非的商業貿易中心,商賈雲集,貿易糾紛時有發生,商業訴訟接連不斷,法學人才的需要迫切。此外,義大利學者與教皇聯合,為共同對抗神聖羅馬帝國以求得城市的獨立和權利,加強了羅馬法的研究,民法逐漸成為單獨學科。再則,為解決城市當局與封建領主的矛盾,刺激了法學的發展。
  • 「象牙塔」裡的權力遊戲:中世紀歐洲大學,服務於貴族的學位制度
    引言歐洲的中世紀時代長久以來被冠以野蠻,黑暗等等形容詞,但是在中世紀時期卻也興起了一系列沿用至今的制度和產物。他把古代的所有文明,哲學一掃而空,從頭開始,唯一得到傳承的就是基督教和那些殘破的城市。以權利壓制來逼迫學位的授予,成為了當時大學學位制度的基礎。但是這種衝突,卻在一定程度上推動了大學學位制度的形成和發展,改革與創新也在碰撞中悄然發生。城市的發展和外來文化的入侵——歐洲中世紀大學興起的社會基礎公元10世紀時期,歐洲的封建制度已經初步建立,政治與社會也逐步的穩定下來。
  • 黑暗的中世紀,為何誕生了大學?
    值得我們思考的是,為什麼大學既沒有出現在學術繁榮的古希臘,也沒有出現在文教昌盛的中國,而是出現在中世紀的歐洲?從古希臘的柏拉圖學園、繆斯宮到我國古代的太學、稷下學宮,都是追求學問的勝地,為什麼博洛尼亞大學會被視為人類歷史上的第一所大學?它有何獨特之處呢? 要解答這些問題,我們需要先了解大學是什麼?大學是如何興起的?
  • 中世紀以來,歐洲大學教育的發展歷程是怎樣的?
    大學教育在當今社會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為社會發展培育各種專業人才,體現著國家現代化進步水平。在歐洲各個國家,高等教育歷來受到高度重視。那麼,歐洲尤其是中世紀以來,大學教育的發展歷程是怎樣的呢?讓我們來一起了解下吧!
  • 現代大學是如何起源的?最初的教材居然有很多都是中世紀經典
    因此,文藝復興可以說是將先前中世紀強加在古典文化的解釋抹去,還其原本的樣貌。而經歷中世紀與文藝復興的大學教育,也呈現了上述的轉變。從University看歐洲大學的起源現代大學教育的雛形,可上溯至中世紀從修道院學校轉變而來的中世紀大學。
  • 歐洲中世紀大學教師的特點
    歐洲中世紀大學教師的特點 2016年06月23日 15:02 來源:《蘭州學刊》 作者:石廣盛 字號 內容摘要:文章試圖通過揭示歐洲中世紀大學教師的特點來解釋當時大學教師的總體情況
  • 大學興起給西方教育制度帶去的改變
    今天小編要給大家講的是西歐中世紀大學的興起給西方教育制度帶去的變化。中世紀大學的興起,改變了西方教育制度,形成了主宰西方文化的專業知識分子階層,造就了一批把基督教帶進理性之海的哲學一神學家,也培養了一批管理教會和國家的行政人員和律師以至教皇,特別是,它塑造了歐洲人說理論辯的思維習慣,形成了西方不朽的學術傳統。
  • 中世紀大學組織的形成
    中世紀大學的組織是在城市與行會組織發展的條件下形成的,歐洲「大學」一詞原來的意義是由人們組織起來的團體,後來又發展為專指由從事學習、教學和研究的人組織起來的團體。
  • 與中國傳統的「六藝」相似,西方文化中也有「七藝」
    其實在西方,中世紀也有類似的這種文化。比如有人認為,中世紀後期騎士要學習的六種技藝:劍術、騎術、遊泳、狩獵、棋藝、吟詩。除了騎士的「六藝」之外,由教會制定的「七藝」持續時間更為長遠。西班牙的一位教會學者伊西多爾,在公元7世紀寫出了歐洲著名的百科全書《詞源》,在書中正式提出了7門學科:文法、修辭學、辯證法、算術、幾何、天文,音樂,其中前面3科稱為「三學」,後面4科歸為一類,稱為「四學」,統稱「七藝」。
  • 世界上最早的大學是什麼時候建立的?它為什麼首先出現在歐洲?
    「大學」是拉丁文「universitas」一詞的譯名,原意為「總和」、「聯合」,指學生和教師組成的聯合社團。雖然高等教育早在數千年之前的古埃及、中國等地已經起源,但真正意義上的大學是11至12世紀時在歐洲建立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