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省佛山市高明區屬於革命老區。儘管當地不斷加大對公共文化服務的投入力度,但與人民群眾的需求相比,仍有一定差距。近年來,高明區大力開展社區文化提升和公益培訓領航兩大工程,培育內生型志願服務隊伍,建立起公共文化服務反哺體系,逐漸擺脫公共文化服務過度依賴財政投入的困境,激發了社會力量參與的活力,在投入不變的情況下做大了供給增量。
搭建社會力量參與平臺
讓產業反哺事業
今年6月,高明區首次在轄區河江、三洲等社區開設書法、美術、聲樂等藝術普及公益培訓班。該培訓班可同時容納300人參訓,預計全年培訓青少年超6000人次。到今年底,高明區培訓青少年總量將達到1.1萬人次,同比增長約120%,佔全區青少年總人數的20%。與以往不同的是,這一惠民服務沒有任何財政投入。
高明區「零」財政投入的公益培訓班,得益於近年來大力實施的社區文化提升工程。據高明區文化廣電旅遊體育局負責人介紹,該工程是在各鎮街居民住宅區,由文化部門牽頭協調住宅區和居委會提供閒置會議室等場地,鼓勵藝術培訓機構和社會組織駐場以公開課、文藝推廣活動等形式提供志願服務,將常態化公益培訓送到群眾家門口。
社區文化提升工程為社會力量搭建了參與公共服務的平臺。由於引入了競爭模式和政府監管,各培訓機構提供的課程更加優質,讓群眾足不出戶就能享受實實在在的文化福利。與此同時,藝術培訓機構藉此提升口碑、拓寬市場,從而帶動藝術培訓、演出市場等文化產業發展。據不完全統計,2015年至2018年,高明區學員人數超過80人的藝術培訓機構由23家增至48家;批准舉辦的商業演出活動由每年10場增至每年23場。
高明區文廣旅體局相關負責人表示,產業發展後,反過來又促進公共文化服務的發展,實現了政府、企業、群眾多方共贏。如今,在高明區,文化志願服務已經從以前的「政府請企業服務」變為「企業主動申請服務」。
培育內生型志願服務隊伍
讓培訓反哺服務
高明區城區與鄉村之間、鎮街之間的公共文化資源不平衡,導致不同區域的群眾享受的公共文化服務也不同。地處城郊、人口分散的村居如何開展公共文化服務?高明區探索出「引進來、沉下去、開眼界」的方式,培育內生型志願服務隊伍,推動村居公共文化服務的發展,走出了具有高明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務路徑。
近年來,高明區從區外引進優質師資力量,並將區級優質培訓資源沉下去,到鄉村開展文藝培訓服務。同時,選派骨幹到區外學習,在提升一線文化工作者業務能力的同時,以「結對子·種文化」志願服務的方式,鼓勵區文聯各協會與各村居聯點合作,指導鄉村建立各類農村文藝隊伍。另外,高明區還鼓勵村居與廣東職業技術學院、區文聯各協會和企業合作,開辦農民書畫室、農民攝影基地、粵劇傳習服務點等文藝創作基地,讓農村文藝隊伍成為推動鄉村文化發展的「火種」。
不僅如此,高明還組建公共文化服務隊伍,建立文化志願者貢獻互認機制,激發群眾自我服務的積極性。近年來,內生型文化志願服務隊伍在當地公共文化服務體系中佔據越來越重要的位置,泰和村、西黎村、吉田村等農家書屋的日常運維事務由村內有公益精神的老年群體承擔,學校、工廠、軍營等也成立了相應的文化志願服務隊伍。
慈善反哺文化
促進公共文化服務可持續發展
6月18日,高明區2019年「元」計劃慈善公益培訓班與「星」工程培訓夏季暑期班正式接受報名。短短數小時,就有近千人次報名,部分課程的名額不到1分鐘就被搶光。
據高明區文化中心相關負責人介紹,「元」計劃項目通過「家長做慈善、孩子學藝術」的方式鼓勵群眾捐助,籌集的慈善資金按照比例適度反哺項目建設,剩餘資金全部用於特殊人群其他公共文化服務項目,逐漸成為「政府主導、社會參與、持續發展」的公共文化服務項目。截至今年6月,「元」計劃公益培訓班已舉辦20期,累計培訓學生2萬多人次,每年培訓人數達5000人,約佔全區未成年人人數的10%,累計籌集善款約53萬元,並全部用於特殊人群的公共文化服務。
參照「元」計劃慈善公益培訓班合作模式,高明區文化中心與當地媒體共同開辦的低收費項目——「星」工程培訓班,目前收益已能支持項目正常運營並反哺開展其他公共文化活動。
高明區文廣旅體局相關負責人表示,這種反哺式的公共文化服務模式改變了以往由政府包攬公共文化服務的舊格局,極大地促進了高明公共文化服務的可持續發展。 (記者 譚志紅 通訊員 蔣中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