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山韻律·和風鳴暢」文化藝術系列活動圖片來源:佛山文化
孩子們在農家書屋內閱讀著自己喜愛的書籍。圖片來源:九江鎮文明辦
歌聲悠揚唱響中國夢,旋律飛舞演繹中華情。近日,2017年「佛山韻律和聲飛揚」群眾合唱展演活動在金馬劇院舉行,12支合唱隊伍,600多名合唱演員,為市民帶來了一場震撼的視聽盛宴。
合唱展演,只是佛山在國家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創建上的一個縮影。自從2015年佛山取得創建資格以來,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努力探索示範區創建的特色道路,為同類地區提供借鑑和示範。
於普通市民而言,示範區創建,最直觀的感受是,文化設施越來越多,文化活動越來越豐富,文化服務越來越個性化。
如何從「文化惠民」向「文化悅民」升級?佛山正用實際行動,認真作答。
文化部署
2015年8月,佛山取得國家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創建資格。
近兩年來,在文化部和省文化廳的關心指導下,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將示範區創建作為一項城市發展戰略,全市一盤棋,加強統籌,建章立制,銳意創新,各項創建工作取得了較好的進展。
其中,在東部地區創建標準的32項指標中,經自評,佛山已完成28項,其餘4項推進順利;對照文化部下發的31項中期督查項目和指標,自評優秀的有28項,3項自評合格,優秀率達90.3%。
成績的背後,離不開文化部門的統一部署。
據悉,在示範區創建過程中,佛山堅持以「文化導向型」城市為總目標,先後出臺並實施「文化升級兩年行動計劃」和「文化佛山」三年升級行動計劃,將示範區創建作為中心工作,寫入市政府工作報告,納入政府年度績效考核,採取項目化方式落實推進。
此外,佛山還堅持以市、區同創為總布局;以領導主抓、專班負責為總架構;以督、管、報為總抓手;以人、財投入為總保障和以制度設計為總引領,從多個層面落實保障示範區創建工作。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近兩年市級共投入2300多萬元專項扶持資金,推出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社會文化力量壯大等6大類扶持政策,並細分為骨幹文藝團體扶持等17個板塊支持示範區創建的相關項目內容,目前已有114個機構團體受益。
文化惠民
示範區創建的最終目的,是要讓生活在這座城市的市民每天沐浴文化清風,身心得到文化薰陶。
在這一過程中,提升文化硬體設施,則是第一步。
2015年以來,政府和社會共投入103.49億元用於公共文化設施建設,新建佛山市文化中心、高明西江新城文化中心、三水新城文化中心、南海樵山文化中心、順德區容桂文化中心等一批文化設施,並對禪城區圖書館、博物館,順德區群藝館等原有公共文化設施進行升級改造。
此外,佛山市文化中心成為全市公共文化服務的新地標,其中市圖書館新館、市科學館新館、市青少年宮新宮已建成開放。每到周末,許多家長都會帶著小孩,在這些地標裡閱讀,學習,增長見識。
當然,硬體設施只能吸引人們的眼球,裡面提供什麼樣的文化服務,才是促使人們願意繼續參與的關鍵。
在佛山,市民可以電召詩人,可以點單電影服務,也可以下單讓圖書館採購書籍。
在文化部門看來,以往的文化服務供給更多是單向式的。因此,近年來,文化部門積極探索「點單式」、「眾籌式」的雙向式供需互動的公共文化服務方式,以社會需求倒逼文化事業單位樹立「用戶導向」的意識,實現文化服務從「陣地」向「流動」、從「單向」向「雙向」轉變,充分發揮市級圖書館、文化館、博物館、藝術創作院等公共文化機構服務效能,著力挖掘其作為聯結政府和社會的橋梁和紐帶作用,通過項目化、社會化和專業化的運作方式,提供公共文化產品與服務,促進社會文化力量的發展壯大,構建「政府主導、社會參與」的公共文化建設新格局。
文化創新
從改革開放以來搶抓機遇發展製造業,到全球化時代率先開闢國際市場,敢為人先、開拓創新,成為佛山的標誌,也是大家對佛山城市精神的一種認識。
在文化建設領域,這種精神得到延續。文化中樞試點建設工作,就是佛山探索政府、公共文化機構、社會力量三方共治的全新模式,也是開展公共文化服務機構改革創新的特色項目。
建設「文化中樞」,就是把市圖書館、市文化館、市博物館、市藝術創作院打造為「文化中樞」,相應成立文化館站聯盟、美術館聯盟、閱讀聯盟、文化遺產保護聯盟等四大聯盟,以「中樞」統籌協調聯盟成員,激活公共文化產品生產、服務供給機制的多元化。
動員社會力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讓更多市民受益,共享佛山經濟、城市、文化發展成果,是這個「文化中樞」建設的一大意義。在文化中樞的舞臺上,社會力量不再散落於邊緣,而是成為公共文化建設和服務供給的生力軍,不斷向舞臺中心聚集。
一方面,政府和公共文化機構吸引並鼓勵社會中關注文化事業發展的個人和組織,通過興辦實體、資助項目、贊助活動、提供設施等形式參與公共文化服務,促進公辦與民辦文化組織協同發展。
其中,文化館站聯盟利用社會文藝團體和社會文藝愛好者的力量,充實文化服務隊伍,成立業務拓展部,吸收社會力量和社會資金,拓展公共文化服務領域,實現公共文化服務供給主體的多元化。
美術館聯盟則積極尋求與國內高等學府、文化藝術機構等組織的聯繫與合作,探索「藝術聯盟」新路子,多方合力打造藝術項目,促進與市外、院外藝術資源的橫向聯繫和合作交流。例如,與國家級藝術機構中國藝術研究院文學藝術創作研究院合作,舉辦2016年「問道嶺南——中國藝術名家古村落寫生活動」,組織省內外藝術家到佛山獨具特色的古村落採風、創作。
另一方面,市民群眾藉助文化中樞「孵化」和「展示」功能,發展出一批具有一定屬性和功能的社會組織,並自行組織和開展各類型群眾文化活動,發揮輻射帶動作用,使公共文化服務的投入產生更多效能。如佛山閱讀聯盟共吸納了30多個社會主題讀書會,這些讀書會的主力是群眾自發成立的鬆散型組織,2016年主題讀書會組織閱讀活動200餘場,吸引超過1萬名讀者參與。
文化悅民
文化之於人,是潤物細無聲,春風化雨般地影響著我們的生活和學習。
經過這兩年的努力,佛山的公共文化建設,已經從「文化惠民」升級為「文化悅民」。作為一個製造業大市,佛山常住人口中近半為外來人員,但無論來自何方,來到佛山就是一起享受文化盛宴的「一家人」。佛山開展的眾多特色項目,潛移默化地走進市民的生活,以文化滋養著人們。
如未成年人公益藝術培訓。這是高明區文化館近年來致力推行的一項重點特色項目,每年都讓千名青少年免費享受藝術教育服務。他們推出的「元」計劃公益培訓,分為寒、春、夏(兩期)、秋 5 個培訓學期,提供寫作、語言、音樂、鋼琴、古箏、英語、書法、舞蹈、美術、漫畫及少兒合唱團等類別培訓班,為全區未成年人提供基礎美學藝術教育,提升學生的藝術素養,培養愛心和慈善意識。
嵌於生活中的文化閱讀空間——讀書驛站,是南海區全面推進的一種便民書屋。書屋面積在20~80平方米不等,具備掌紋識別、通借通還、電子借閱、查詢預約、無線上網、自動化開放管理等多種功能,可實現24小時無人值守免費開放服務。今年4月發布的數據顯示,南海已建成69家讀書驛站,分布在街區、市民廣場、鎮街文化機構、樓盤小區及工業園區附近等,得到市民的廣泛讚許。
為新市民融入佛山搭建文化通道,則是另一項重點工作。佛山通過整合各方資源,多渠道、多形式舉辦面向新市民的公益性文化活動,推動文藝演出、講座、展覽、電影放映、圖書借閱、民俗文化展演、廣場歌舞等多種文化藝術活動進工業園區、企業、員工村、新市民聚居區,豐富新市民精神文化生活。
此外,為滿足日益豐富的基層群眾精神文化需求,佛山還通過基層綜合性文化服務中心建設,強化佛山市公共文化服務的「基底細胞」,提升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的水平和效能。
創建國家級公共文化服務體系示範區,並不是一蹴而就的,在這一過程中,佛山一直在努力探索。目前而言,雖然成效頗豐,也仍有待完善的地方。
接下來,文化部門將從補齊創建指標短板、整合提升數位化工程、抓緊完成制度設計及深入推進公共文化設施共建共享等領域發力,為示範區創建再添動力。(佛山日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