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卿心君悅
近日,一項大學生調查顯示:有88.23%的大學生支持在大學開設戀愛課,並有一半以上認為戀愛課最大的意義在於幫助樹立正確愛情觀。
就目前的狀態來看,大學生戀愛已是十分正常的事情,在此基礎上開設戀愛課,個人覺得是非常有必要的。
當然,一些人會覺得學校是學習的地方,這一點自然無可置疑,但談戀愛未必就一定會影響學習,或許一些家長對孩子在大學校園戀愛是牴觸與恐慌的,但當大學生戀愛已成為無法阻擋的趨勢時,如果能讓孩子健康、理性的戀愛,並且能夠儘可能的保證安全,降低對學習與生活的負面影響,那也不失為一種「補救」與「應急」措施,而戀愛課的意義就在這裡體現出了價值。
堵不如疏,凡是壓抑的,難免會有反抗
在談論戀愛課的意義前,我們先聊一聊關於大學生戀愛的事情。
我相信,看到這則新聞與這篇文章,一定會有人存有質疑:
在大學開設戀愛課,不相當於鼓勵大學生戀愛嗎?既然知道大學生戀愛有風險,學校何不嚴厲禁止?我們不認為這種說法有誤,但這並不意味著無誤的觀點都可行,或是符合實際情況。
一來,如今的大學校園如何禁止學生戀愛,將初中、高中的老一套搬到更具包容性的大學校園嗎,這不可能,即便照搬,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只會徒增叛逆心,反而激起戀愛的欲望與衝動,在此狀態下更會增加戀愛的負面影響。
二來,大學與社會一步之遙,即便避免了大學戀愛可能存在的風險,但也增加了步入社會後的戀愛風險,這得不償失,大學是學生步入社會的最後一站,既如此,早一步接受,早一步面對,也並非是壞事。
三來,基於如今的時代發展,在開放性的社交氛圍下,異性之間不可能沿襲我們小時候的狀態——男女保持距離,避免親密性的接觸與交流,在這種情況下,為了避免因無知、不理性所引發的問題與悲劇,反而不如引導大學生如何理性的處理戀愛相關的問題更有意義。
四來,戀愛課,並不單純指教大家如何戀愛,在過程中對異性關係處理,社會心理學,以及親密關係梳理等都有涉及。
因此,在大學校園開設戀愛課是利大於弊的,甚至也可以說是有百利而無一害,就像曾經一些人牴觸早期性健康教育一樣,如今一些悲劇的發生不恰恰證實了那些人當時的局限。
近年來因戀愛而導致悲劇的事情屢見不鮮,其根源對「戀愛」的認知缺失
回想一下近些年發生的戀愛的悲劇:
2018年湖南信息學院謝某因戀愛糾紛溺水身亡事件;2019年北大女生包麗被男友牟林翰PUA事件;2020年湖大碩士研究生跳江殉情事件;……太多太多類似的悲劇,本不願再次提及,但每每想起,存在的問題讓人擔憂。
我相信很多家長在類似悲劇的影響下,無不告誡孩子不要在大學談戀愛,但問題是,情感來臨往往伴隨著不理智的情緒,在那時父母的敦敦告誡早已拋之腦後。
既無法完全杜絕戀愛的發生,只能儘量避免由此所引發的悲劇。
其實,對於很多大學生而言,是期待得到情感解惑的,就像中國礦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段鑫星做的調查——對於大學生而言,情感關係已成為影響大學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
或許,對於一些大學生而言,糾結的不是如何健康的戀愛,而是如何有一個女朋友(男朋友),但對於大多數大學生,尤其是即將處於或已處於一段戀愛關係中的大學生來說,明白一些問題的解決與應對方式是尤為重要的。
比如:
如何在情感中保護好自己;如何在與情感相關的問題上做出恰當的選擇;如何在情感關係中相處融洽、愉快;如何解決情感關係中存在的問題與矛盾;如何面對情感關係的破裂;……一旦大學生對這類問題缺少一定的認知,那很容易在面臨此類問題時做出錯誤的選擇,並由此產生負面的影響。就像很多大學生會在一段親密關係中長時間處於冷戰狀態,或是在矛盾、分歧中做出過激的行為等等,這都是因為對戀愛缺少一定的必要認知。
在這則新聞的下方,我也看到了一些人的疑問:
如果開設戀愛課,誰有資格擔任老師?人與人不同,情況也不同,沒有固定的模式,開展戀愛課又有何實際意義?開展戀愛課,是不是學校為了「搞錢」?……其實,這類疑問或者疑惑並不難回答。
對於戀愛課的老師,大學裡教授心理的老師就完全有資格擔任,可能有些人會說,誰也沒有完全弄清楚愛情,因此誰都沒資格教育戀愛,但其實這本身就是一種抬槓式的局限認知錯誤,達者為先,戀愛課講授的不是完全意義上的親身經歷,而是基於相關研究基礎上得出的共性規律或普世道理,這就足以為大多數人進行情感解惑與正確引導,這類規律與道理也並不需要因人而異。
同時,一些人質疑這是不是大學為了「搞錢」所弄出的名堂,其實這只是一些不了解大學教育的人多餘的考慮,戀愛課很難成為必修課,應該會作為大學生的選修課,何況即便成為必修課,大學的學科也不會單獨收費。
這就是個人粗淺的看法,您對大學開設戀愛課有何看法?
卿心君悅,一位情感觀察者,Ta書評人、影評人。用文字溫暖你,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