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中年,感謝自己!

2020-12-15 飛魚心語

導語:感悟人生,靜心閱讀,品位人生。

文/飛魚

人到中年,要感謝自己,一路走來不容易,漸漸地,我們都老了,不管過去有多少心酸或者多麼輝煌,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活著有一個好的心態,才能足以有勇氣面對過去和迎接未來。往事清零,忘掉煩惱,感謝一路走來沒有放棄的自己,這一路即使沒有人懂,但這顆堅強的內心支撐著自己迎來了人生最美麗的風景,餘生,就好好愛自己。

人到中年,感謝自己,感謝自己能把辛酸委屈獨自品嘗,即使再苦再累,也會堅持也能忍受,不是每個人都會理解你,沒有人可以跟你做到完全的感同身受。有很多事情都需要自己去承受,成年人的世界總是那麼的累。即使如此,也要做到最好,因為除了你,每個人都很不容易。都想要在這個社會立足,想要堅持下去,為了自己的目標不斷的努力。這就是生活。

人到中年才明白做一個善良的人或許會容易被人欺負,但是不代表你就要任由別人欺負。即使為人善良也會有自己的原則,自己想要的也要去爭取,屬於自己的要守護好。生而為人,誰都一樣。不退縮,也不妥協;堅持自己的原則,追求自己想要的東西。

人到中年,懂得知足,懂得退一步海闊天空,更懂得感恩。一路走來,經歷了暴風驟雨,也領略了一路風景。曾經想到退縮,想到放棄,但是想到未盡的義務和責任,還是堅定的向前邁進,感謝自己!彩虹就在前面!人有時真的很累,不必羨慕別人的活法,其實你在別人的眼裡也是一道風景。

人到中年,是一生中最辛苦的階段,人到中年,身由己,累也要笑,苦也要笑,樂也笑,你不堅強沒人替你扛,因為明天你還要繼續前進,人到中年不容易,上有老,下有小,所有的重擔,只有男人一個人扛,如果你感到身心疲憊,就安慰一下自己。這時最需要的是堅強,心中再苦再委屈,也得抹乾眼淚前行,要放下手中包袱,輕裝前進,前途是光明的,道路總是曲折的,哪個人都不容易,感謝成長,感謝自己,艱難會過去,幸福會召喚每個努力的人!

相關焦點

  • 人到中年,要學會控制自己
    一個人到了中年,就會變得更加成熟穩重,做事也更加踏實。而在中年後,我們每一個人都有三忌。不亂說話其實一個中年人,最忌諱的就是亂說話,因為無端的亂說話,會給自己招來很多的禍事,只有學會不亂說話,才是一個中年人應該做的事。
  • 人到中年,才會懂得的感悟
    午夜夢回,已是人到中年。此時,人生已過半,踩著一路的艱辛走來,也將踏著一路的辛苦走遠;人到中年,苦樂參半,也許帶著悔恨,空留許多內疚心痛和遺憾。即使人到中年,早已理解何謂孤獨,厭倦了塵世中的紅男綠女,夢裡仍然有著青春時關於夢想的悸動。人到中年, 更加深刻體會到命運的意義,夜深人靜的時候,輾轉反側,心中那一葉扁舟依然飄蕩在情感的波濤之中。
  • 人到中年,要學會跟自己和解(句句入心)
    成年人的累,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再苦再累也要堅持下去,且行且珍惜。人到中年,此後餘生,別和一切不值得的事情較勁,有時候,要學會跟自己和解,跟生活和解。02才女張愛玲說過這樣一段話:人到中年,時常會覺得孤獨,因為他一睜開眼睛,周圍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卻沒有他可以依靠的人。作為一個中年人,相信你讀到這句話一定深有感觸。
  • 人到中年,學會與自己和解
    張愛玲在《半生緣》裡說:「人到中年的男人,時常會覺得孤獨,因為他一睜開眼睛,周圍都是要依靠他的人,卻沒有他可以依靠的人。」其實,人到中年,不管男人還是女人,肩上都擔負很多的責任和義務,自己的能力卻時常匹配不上,於是心生各種焦慮,甚至自己嫌棄自己。
  • 人到中年之「哭」!
    其實中年之父母雖然&34;在臉上,但更多的是「哭」在心裡。故事1一位爸爸因被老師提醒要及時回復消息、及時接電話而情緒崩潰,哭著說「我天天加班到凌晨(來源朋友真實分享)故事3一位媽媽朋友圈發的:真心感謝每個朋友!以後請不要在我面前提各種房子、各種投資的事情。我和你們不一樣!我要考慮的是下一周吃什麼更划算!(朋友分享,這位媽媽正堅強的戰勝生活中的變故!)故事4就在昨天,一個好朋友電話打來!未說話,先凝噎!
  • 夜讀:人到中年,取悅別人不如提升自己
    匆匆忙忙中,人已經走到了中年。有人說中年人是最累的,但是中年人也是最虛偽的。因為中年承擔著上有老下有小的責任,所以他們最累,但是他們卻不肯停歇。他們所謂的虛偽,他們的對領導奉承,無非就是想要一份安穩的工作,一個可以養活家人的機會。
  • 「西部風情」人到中年 勇往直前
    人到中年,才發覺生命過程中的每一天,一直都是數學裡的減法,過一天少一天,過一年那就是少一年啊,時間像流水一樣,過的有些太快。年少時,總是放眼於未來,編織著未來的無限可能,追求著自己喜歡的一切,有著很多很多的夢想,是那麼美好,又是那麼綺麗。
  • 人到中年,照顧好自己,全家才會好
    偶然間,看到一個網紅句子:「這世間太吵鬧,你要把自己照顧好!」人到中年,每天想著如何照顧家人,如何討好領導,迎合同事,希望周圍與自己打交道的一切人和事,都能擺出一副自己所期待的樣子,順遂安然。可越是執著於什麼,有時候就越是得不到。
  • 人到中年,應該正確認識自己
    每一個,處在中年的人,都會面臨著各種各樣的生活問題。記得,有一句這樣的話談論到中年人:「不自重者取辱,不自畏者招禍;不自滿者受益,不自是者博聞。」做人,一定要有自己的原則和底線,吾日三省吾身,時常反省自己,而並非總是要求別人。一個懂得自重的人,不會輕易被別人看不起,反而更能得到別人的欣賞。
  • 俞平伯:人到中年,不過如此
    可是走得近了,空翠漸減,終於到了某一點,不見遙青,只見平淡無奇的道路樹石,憧憬既已消釋了,我們遂坦然長往。所謂某一點原是很難確定的,假如有,那就是中年。我也是關懷生死頗切的人,直到近年方才漸漸淡漠起來,看看從前的文章,有些覺得已頗渺茫,有隔世之感。莫非就是中年到了的緣故麼?仿佛真有這麼一回事。我感謝造化的主宰,他老人家是有的話。
  • 人到中年,終於活成了自己最討厭的樣子!
    可他是我最討厭的人啊!我特麼的活得像什麼啊!」說完後,他又咽下一大杯酒,眼神迷離得像是遠處縹緲的街燈。誰人年少沒有夢?人到中年一場空!多少中年人,在生活的重壓下活成了自己曾經最討厭的人。是的啊,二十年前的他最討厭的人,大概就是這樣一個油膩、禿頭、活得像鹹魚一樣的中年男人了。沒想到二十年後,他就成了這個樣子。但大哥並不覺得自己討厭,他覺得現在的自己挺好的,不需要什麼高大上的夢想,也過得挺快活。
  • 人到中年,臭美一點
    臭美是指譏諷或調侃人顯示自己漂亮或能幹,多用於形容一個人的打扮或行為舉止自己不欣賞,對此可以用「臭美」來形容。臭美不是完全貶義的,有時候還帶點褒義,有時候可以在情侶之間使用,多是撒嬌之類。人到中年,經歷了人生的風風雨雨,完全不必要再那樣古板和辛苦了,所以,人到中年,臭美一點,更能促進自身的身心愉悅,給自己帶來快樂和滿足感。
  • 人到中年,請給自己「留白」,才能越活越輕鬆
    人到中年,請給自己「留白」,才能越活越輕鬆 留白:就是不要把事情做得太滿,免得給自己一種無形的壓力每一個年齡階段都有每一個階段應當去做的事情,當我們年輕朝氣蓬勃時,我們當然要充滿激情地去為自己的未來奮鬥
  • 人到中年,不合群的女人,往往很強大
    人到中年,不合群的女人,往往很強大。年過了半百,半輩子就過去了,人到中年,見過往生的日子,一切已成定局。所以那些心中有夢有期許的人和同階段的人是不一樣的。
  • 人到中年,該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了
    的確,這個48歲的中年男人現在最迫切的需求就是賺錢,他知道自己想要什麼,曾經夢想改變世界,現在只想儘快還債,順便「交個朋友」。 2 法國文學家羅曼·羅蘭說:大半的人在二十歲或三十歲上就死了,一過這個年齡,他們只變了自己的影子;以後的生命不過是用來模仿自己,把以前真正有人味兒的時代所說的
  • 人到中年,冷暖自知,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人到中年,每個人都經歷過很多的事情,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感受,如果你覺得自己苦,其實還有比你苦的人。其實,人到中年,冷暖自知,選擇把一切放在心中,未嘗不是一件好事。01將苦難放在心中,不要遇到人,就將所有的事情說一遍,其實,別人並不關心你發生了什麼?
  • 人到中年,要明白最大的靠山是自己,自己足夠強大才是王道
    當一個人在黑暗中走路時,很容易會絕望,這時遠方出現一點光芒的話,人就會衝著這點光明而去了。  人生在順境中時要善待別人,自己過得好了,有能力了,理應要幫別人一把。這實際也是在為自己積德,因為說不定哪天自己就遇到困境了,人生變化莫測。  當自己處在困境中時,就要善待自己,「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這種時候自己要對自己好,讓自己得到好的休養,自己才能重新站起來。
  • 人到中年,就怕兩個字
    《小歡喜》劇照往往感嘆時間過得太快的人都是因為一事無成,但又不得不面對現實的殘酷。尤其是人到了中年以後,總是盼望著時間慢一點,再慢一點。而壓力最大的莫過於那種工作一般,收入一般的人,而且無論自己怎麼努力都看不到收穫,這類人在現實生活中比比皆是,而且,即便是一份最普通的工作,還要擔心突然被辭退。
  • 人到了中年,大多都活成了,當初自己討厭的樣子
    ,而是那麼的冷酷和無情,人到了中年,都活成了自己最想要活的年紀,卻還是沒有活成那個當初自己最喜歡的樣子。那個時候的我們,已經沒有了家的庇護和所有人的同情。而這樣一個靠山山倒,靠人人跑的社會裡面,所有的感情,在利益的面前都顯得是那麼的蒼白和虛偽,所以我們也只有靠自己的那份倔強。
  • 人到中年最鬱悶
    "Only in their fifties do people emerge from this low period."而在美國,男性和女性則有很大差別。研究報告在荷蘭埃爾塞韋爾出版社出版的《社會科學與醫學》上發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