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高中先修大學課程打破學制壁壘
■王凱
在當前的教育體制內,高中與大學之間有著天然的壁壘,而高考幾乎是鑿穿這一壁壘的唯一方式。就我國課程建設的現狀而言,各學段基本採取「仰望」的姿態,小學課程仰望中學課程,中學課程仰望大學課程,鮮有學段能轉過身來,反哺低學段教育。在這種框架下,大學課程與高中課程如同車之雙軌,一直並行,卻無交集。據報導,北京石油學院附屬中學改變這一狀況,引大學課程入校,開設多語種課程,其意義非凡,可謂撬動了當前以學段為節點的育人模式變革。
大學豐富課程的引入對於學生而言,是實打實的福音。相對於較寬鬆的義務教育,高中階段科目較為單一,學生的學科體驗不夠豐富,難以將當前有限的學科與未來的職業生涯規劃建立關聯。大學課程與職業生涯的關聯度遠高於高中課程,學生可以從豐富的課程中多方位認識自我優勢與潛力,並與自己未來的可能職業建立聯繫。
然而,大學課程的引入並非簡單的「拿來主義」,需要全面分析二者銜接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問題。筆者認為,首先要考慮的是大學課程的難度問題。從當前世界各國的教育改革來看,大學課程很少有原封不動地直接安排在高中的,大多進行了難度調試和內容替換。比如,美國的大學先修課程在基本保留了大學學科的知識邏輯前提下,降低了知識難度。北京石油學院附屬中學的做法較符合中國的國情,它的要求是大學課程不能簡單下放,而要量身定製。學校提需求,學校選課程,學校驗收課程。這樣一來,大學變成了高中的課程「供應商」,根據學校的需求,不斷調整難度、門類和師資,從而解決了課程的難度差異問題。
問題還不止於此。高中的課程修習採用學分管理,所引入的大學課程既然納入學校課程體系,就必須進行學分認定。那麼,所引入的大學課程是否也按照既有的學分管理辦法進行學分認定?這也是需要進一步論證的問題。
高中課時緊張是不爭的事實,面對會考、高考的壓力,很多學校不得已壓縮非考試科目的教學時間,以保證學生有較為充分的時間修習考試科目。必修科目因為要高考,目前似乎只有校本課程課時可以安排引入課程。但一來校本課程課時本身就少,二來校本課程彰顯的是本校的特色,如果統統置換成大學課程,也就失去了校本課程設置的意義。
「出口」問題回答的是學這些課程對學生升大學有沒有實質性幫助。如果選修這些引入課程對高中生而言僅僅是增加了科目體驗,獲得了幾個學分,而跟自己以後上大學沒有任何關聯,那麼當前學校所說的選修踴躍現象還能持續多久?
大學課程伏下身來,穿越學制壁壘,與高中共同營造了多樣化的育人氛圍,值得點讚。但作為一種嘗試,還需要嚴格的論證和全面的設計,唯有如此才能獲得良性發展。
(作者系北京市教科院課程中心副主任、研究員)
(來源:中國教育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