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響應「護苗2020」行動,在部分地區整治少兒非法有害出版物的工作中,知名兒童讀物《米小圈上學記》被列為不良出版物,上了被禁名單。
下架書籍的理由是,書裡有「給老師同學起外號」的內容,對孩子影響不好。
近年來,兒童文學作品和動畫片下架整改的新聞層出不窮,到底是孩子們太容易被影響?還是家長們太過緊張?
說起《米小圈上學記》,想必大多數家長和孩子都不陌生。
這是一套以小學生日記為載體的兒童校園故事書,內容主要記錄米小圈在學校的生活、趣事、糗事,以及和同學、老師、父母相處的日常故事。
據了解,這套故事書十分暢銷,曾入選國家新聞出版署2018年向全國青少年推薦的百種優秀出版物,2019年還被改編為真人童話劇,在央視播出。
在童書市場火爆的情況下,不可否認會出現部分粗製濫造、內容失格的童書流入市場,容易對少年兒童產生不良影響。
但不少被下架的童書,都存在巨大爭議。知名童書《淘氣包馬小跳》和《裝在口袋裡的爸爸》因為內容涉及「誘導、美化自殺」而被下架,這件事就曾在網上鬧得沸沸揚揚。
不少網友都表示,雖然原作中的確有對「自殺」這個敏感話題欠妥的地方,但更多的內容則是斷章取義,而且自己小時候讀的時候根本不會特別去關注這些「陰暗」的點。
用大人的視角去看兒童讀物,難免能找到「毀童年」的角度。如果說「誘導、美化自殺」是下架的標準,那麼《米小圈上學記》被禁的理由就難以讓人信服。
以至於有網友哀嘆,「難道現在的孩子真的脆弱到連一本兒童讀物都看不了了嗎?」
《米小圈上學記》很容易被小朋友接受的主要原因是它貼近孩子的生活,讓孩子有代入感。其實仔細讀讀,裡面不少雞毛蒜皮的故事並沒有非常出格,最多搞個小惡作劇。
作為家長來說,這書肯定沒有獲凱迪克獎或安徒生文學獎的書更有營養。
但小孩閱讀的目的不是為了追求思想深度,不是為了開拓眼界,這些都是家長強加給孩子的閱讀目的。
閱讀從來都是由淺入深的,孩子最初拿書都是當玩具來玩的,玩著玩著喜歡上了書,喜歡上了書裡的故事,喜歡上了不斷地了解自己未知的東西。
《米小圈上學記》是沒有多少價值,但它勝在有趣,也能培養小朋友的閱讀興趣。我們不能為了防患未然就抹殺它存在的意義,這樣矯枉過正,反而會適得其反。
一個人在成長過程中,會閱讀大量的書籍,我們不應當也沒有權利限制孩子必須讀或者不允許讀什麼書。
讓孩子能夠隨自己的心願,看一些「無用之書」,做一個真正正正的孩子,這樣的童年對他們來講或許更美好。
當然,孩子的書架上不能只有《米小圈上學記》這一類書籍。名著名篇、童話故事、科普知識、繪本漫畫……既然沒有一個合適的標準,那就應當讓他們學會自由摸索,有批判性的吸收。
這時,家長的引導就顯得格外重要。即使有些「爭議信息」在,有父母的引導,也能讓孩子能更好地去面對問題。
我們希望童書的世界可以更純淨,但卻不能因父母的缺失陪伴和疏於教育,就讓童書背鍋。
孩子的世界有陽光,也有風雨。把孩子放在一個「無菌」的環境反而會讓他們對現實存在的現象無感無知,這樣解決不了問題。
讓孩子看見真實世界的樣子,並引導孩子學會辨別是非,告訴孩子「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這可能更有利於孩子健康堅強地成長。
(圖片來自網絡,請作者與本號聯繫,以奉稿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