連日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頻頻成為各界焦點,諸多專家紛紛獻策兩地發展。如果問,成渝兩地唱好「雙城記」誰最有發言權?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必須榜上有名。
從成渝經濟區到成渝城市群,再到如今的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四川省社會科學院都既是參與者,也是見證者。日前,四川省社會科學院黨委書記、省委省政府決策諮詢委員會副主任李後強教授接受鳳凰網四川頻道專訪,為我們深度解讀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核心競爭力。
談定位 成渝城市群到底有啥不一樣
在中國西部,有兩座國家中心城市,一個是成都,一個是重慶,「以兩地為焦點,形成了世界上為數不多的『雙核型橢圓城市群』。」李後強說,不僅如此,成渝城市群地處長江經濟帶戰略的起點和一帶一路建設的交匯點,是打通「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的重要戰略支撐,是長江上遊最大的城市群。
一個城市的對外開放程度往往決定了其發展的上限。長久以來,深居內陸帶來的交通閉塞是成渝城市群發展面臨的頭等難題,特別是海洋經濟興起以後,沿海城市的優勢凸顯出來。「但是在古代,成渝地區是最早開放的區域之一。」
據史料記載,漢武帝派遣大使張騫出使西域,在大夏(今阿富汗)見到了產自四川的蜀布和邛竹杖——「這說明早在兩千多年前,四川造的貨物就已經跋涉千山萬水,開啟了出口貿易。」
而如今,成渝兩地早已成為中國西部開放的新高地。據了解,成都、重慶開行的中歐班列是國內運輸貨值最大、輻射範圍最廣、產業帶動最強的兩大中歐班列。截至2019年底,成渝地區的中歐班列累計開行數量佔全國的比重超過40%。
今年3月,成都國際鐵路港和重慶國際物流樞紐園區籤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雙方將在通道口岸、產業招商、開放創新、機制協同四方面開展多項合作。
「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建設將加快西部對外開放的步伐,其實不僅是西向,南向的開放通道也在不斷延伸,『水陸空』發展齊頭並進。」李後強表示。
中央在部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時提到,要使其成為具有全國影響力的重要經濟中心、科技創新中心、改革開放新高地、高品質生活宜居地。在李後強看來,未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具有成為中國「第四極」的潛力,並有希望成長為世界級的城市群。
「但是,目前來說成渝城市群與世界級的城市群還存在較大的差距。」李後強客觀分析。
近10年間,川渝地區生產總值雖取得了年均超過10%的增長率,接近6萬億元規模,但與長三角城市群(21萬億元)、粵港澳大灣區(10萬億元)、美國東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26萬億元)和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22萬億元)等世界級城市群相比,發展差距還很明顯。
「總體上看,成渝兩個極核尚不夠強、次極城市發育嚴重不足、經濟密度偏低、人均收入水平不高等問題還比較突出,短板主要在於城市體量規模較小、產業同構程度較高、公共服務能力較弱、協同組織機制較差。」此外,如何將科技創新轉化為生產力、轉變為GDP,如何讓科技創新走向大眾化,也是成渝城市群發展亟待解決的問題。
談發展 成渝「兄弟」間的非零和博弈
自古以來,成渝「一家親」,同住長江頭,共飲一江水,成渝兩地就像是一對親密無間的兄弟。但就算是雙胞胎也會有差異,成渝兩兄弟也有著截然不同的個性和氣質。
「其實巴文化、蜀文化的差異很大。重慶是火鍋文化,成都是茶館文化。一動一靜,一快一慢,一硬一軟,地域和文化帶來的差異使得兩地在雙城經濟圈裡扮演著不一樣角色。」李後強說。
以往的格局是,成都背靠青藏高原的優勢,向西輻射雲南、青海、西藏等,成為西部資源人才與物流的重要樞紐結節;而重慶靠近四川盆地東側,依託長江,向東發展,廣泛聯絡湖北、湖南、廣西、廣東等地,力圖成為長江上遊地區的經濟中心。
如今,隨著雙城經濟圈的橫空出世,曾經的「拔河效應」正在向「相撲效應」轉變。
成都向東,「東進」戰略引導著重大項目布局不斷往東朝著重慶方向延伸,東部新區成為推動雙城經濟圈建設的新平臺;重慶向西,重慶科學城升級為中國西部(重慶)科學城,採取重慶和四川合作共建的模式,形成以重慶基地和成都基地為主的「一平臺、兩基地」格局。「分開了20餘年的兄弟,此次牽手必將帶來一輪裂變式的厚積薄發。」
談及成渝兩地如何優勢互補,實現1+1>2的效果?李後強給出了四個字——差異協同,「這是建設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要遵守的基本原則。」
「兩個區域要合在一起,必然有差異,關鍵是兩地間的『耦合作用』該如何發生。」李後強分析,目前成渝兩地之間面臨的最大問題是——產業同質化嚴重。據測算,經濟圈各城市內部產業結構相似率高達75%以上。
「產業的大方向相同沒關係,關鍵是在相同的產業中找到細分市場。」李後強指出,比如,同樣都是電子產業,一個生產手機,一個生產電腦;一個生產晶片,一個生產螢光屏。「最終,成渝之間將形成非零和博弈關係,在競爭中雙贏,不是此消彼長,而是總量增加。」
談格局 雙城經濟圈將成為西部高質量發展的重要增長極
成渝經濟區是西部開發程度較高,同時也是經濟密度和城市密度最高的區域。「成都和重慶就像是『西部天眼』,隨著成渝雙城經濟圈的提出,兩隻『天眼』被點亮了,同時也能照亮周圍城市的發展前途。」李後強生動地比喻道,以成、渝為「天眼」的布局就是以成、渝兩地為核心,構成「橢圓城系」,形成雙城經濟圈。
今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關於新時代推進西部大開發形成新格局的指導意見》,明確提出要強化舉措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形成大保護、大開放、高質量發展的新格局。
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成渝兩地將擔負起更大責任——不僅要鞏固自身發展,還要為全國經濟發展貢獻更多力量。
「西部大開發戰略沒有成渝雙城經濟圈,就像是汽車沒有發動機。」李後強說,成渝雙城經濟圈可以集聚長江上遊的優勢資源,藉助長江經濟帶這一黃金水道密切與東部、中部地區的經濟聯繫。承接東部地區產業轉移,促進先進產業和生產要素的集聚,在新一輪西部大開發戰略中發揮引領作用。與此同時,成渝雙城經濟圈的建設也將調整西部格局,突破「胡煥庸線」,提升城鎮化水平,實現經濟社會的高質量發展。
「成渝兩核連接成一個主軸,轉動起來就會帶動、輻射到周邊城市的發展。」李後強表示,在帶動周邊城市發展的過程中,要著重促進4條鏈的形成——產業鏈條、數字鏈條、創新鏈條、價值鏈條,「4條鏈串聯成一張網,才能產生城市與城市間的聯動反應。」
「目前來看,四川的綿陽、德陽、南充,重慶的萬州、黔江都極有可能成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副中心城市」,打造成為成渝城市群的「第三極核」,迎來新的歷史發展機遇。
一子落,全盤皆活。無論是四川的「一幹多支,五區協同」戰略,還是重慶努力發揮好「三個作用」的重要舉措,抑或是面向中亞、西亞、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的開放門戶,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的建設正在破解中國西部區域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困局,「雙星」輝映,必將充滿無限生機和光明。
(來源:鳳凰網四川綜合 作者:張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