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家會傷人》:這3條扎心真相,越早知道越好

2020-12-22 零菲零

談到高曉松,很多人都認為他風趣幽默,能言善辯,誰會想到他竟不會與自己的父親友好相處。

在一期《奇葩大會》節目中,高曉松說起自己的父母家庭,從小自己長大,父母在國外愛幹嘛幹嘛,自己這一輩子都沒有問過父親任何問題,不管是關於學習還是其他的什麼。

這也引發了他對過往的沉思,長大後才頓悟自己的很多作為都跟原生家庭有很大關聯,從他二三十歲開始,有長達二十年的時間,因為對原生家庭的不滿,尤其是跟父親之間極為不好的關係,導致他年輕時候出現很多問題。

在知乎上看到一位網友曾這樣形容父母對自己的影響:就是自己特別想要逃離他們的控制和思路,卻又驚恐地發現自己與他們越來越像。

不喜歡媽媽總是為了婚姻和家庭問題隱忍,天天勸她「過得不好不要忍」,可有一天突然發現,原來自己也在忍;不喜歡爸爸總是為了一點小事發怒,總是告訴他「不要發脾氣」,可有一天突然發現,原來自己脾氣也很大。

著名的奧地利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也德勒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家原本是我們溫馨的港灣,為何有時候會讓我們感覺受到了傷害?

直到最近我看了《為何家會傷人》這邊書,作者是武志紅,他是知名心理學家、諮詢師、心理學暢銷書作家。從事心理諮詢工作已有二十多年,著有《感謝自己的不完美》、《為何家會傷人》、《為何越愛越孤獨》等多部心理學暢銷書籍。

作者在《為何家會傷人》這本書裡,運用心理學的理論,向我們展示了家庭的那些暗影,是如何運作和如何傷人的,其中這3點讓人警醒:夫妻關係失衡、溺愛孩子、把焦慮和壓力轉嫁給孩子。

01夫妻關係失衡,家庭秩序被破壞

在書中有個例子,作者的同學在老家舉行的婚禮之後,在家裡呆了數天,他媽媽就和他妻子數次發生爭執,起因都是很小很小的事情。

因為他學過心理學,清楚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就是老婆認為他最愛的人應該是她,而媽媽一直把他當成生命中最重要最愛的人,看到他有了心愛的老婆,失落的感覺讓她一時接受不了,二人都有點爭寵的意思,於是產生了婆媳戰爭。

後來他在外地買了房子,媽媽多次要求過來一起住,但他堅決不同意,而且很溫柔的勸解媽媽,因為他明白媽媽對自己傾注的感情過多,勝過夫妻關係,如果一開始媽媽愛爸爸勝過愛他,那麼媽媽就不會那麼離不開他,也不會現在和他老婆過不去。

可現實生活,不是所有人都學過心理學,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像他那樣理智處理婆媳問題。

很多男人在面對婆媳吵架時,不是充耳不聞當逃兵,就是兩邊當夾心餅乾。很少去真正了解其中的問題,更不要說去解決問題。

網上看到不少人吐槽說,自己和婆婆有矛盾時,老公從不幫她說話,哪怕有時候明知道是婆婆的不對,老公也不會有所作為,時間久了,心也寒了,最後頭也不回地離開了老公。

在《為何家會傷人》書中認為:如果夫妻關係是家庭核心,擁有第一發言權,那麼這個家庭會走向正常。相反,如果親子關係凌駕於夫妻關係之上,就會產生最常見的兩個問題:糟糕的婆媳關係、嚴重的戀子情結。

我們無法改變父母,但是可以改變自己,好好經營與伴侶的關係。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愛他,但是爸爸與媽媽才是能陪伴彼此一生的人,夫妻恩愛,才是最好的親子教育。

02溺愛孩子,阻礙孩子獨立成長

書中將溺愛分兩種,一種是包辦型溺愛,什麼都替孩子安排好。孩子不動手就可以得到一切,他們不鼓勵甚至不喜歡孩子自己去解決問題。。一種是縱容型溺愛,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對於孩子的各種無理要求,無條件包容和滿足。

而被溺愛的孩子,很容易就成為各種問題孩子。

神童魏永康,13歲考入湘潭大學物理系,17歲又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碩博連讀。結果3年過去不僅碩士學位沒有拿到,還被學校勸退,理由是自理能力太差。而之後的求職求學之路也頗為坎坷。

從小學到大學,魏永康的生活都是母親一手包辦。,無微不至地照顧他的生活起居,每天早晨連牙膏都要擠好,洗衣服、端飯、洗澡、洗臉,魏永康讀高中的時候,母親還親自給他餵飯,這是為了不浪費學習時間。

本來會擁有大好前程的他,因為母親過度的關愛喪失了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神童也泯然眾人矣,讓人可惜可嘆。

網上曾有一組圖片:14歲的小女孩當著眾人的面,連扇父親十餘個耳光,拳打腳踢,飛起來踹,父親一直沒有還手,也沒有生氣,還在笑!原來女孩父母離異,父親過度「關愛」女兒,女孩沒了自由,於是痛恨父親,出現大打出手的一幕!

溺愛孩子,就是幫助孩子完成本該自己去完成的事情,破壞了孩子的自我探索過程,會讓孩子以為他能否實現一件事取決於大人是否幫他。會讓他以後受不起挫折。

《原生家庭》中說:「如果總是得不到父母的鼓勵去做、去嘗試、去探索、去掌握以及去承擔失敗的風險,孩子就總會覺得無助和不滿足。」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該要孩子自己去探索,去實踐的,就放手要他們自己去做。學會自我成長。發現他們的無理要求,我們也要合理引導。什麼才是他們真正需要的。

03對孩子期待過高,把焦慮和壓力轉嫁給孩子

不少新聞報導學生跳樓的悲劇,原因都是壓力大,無外乎就是父母對自己的期望過高,而自己做不到或者沒做好。達不到父母的要求。心中鬱悶無法排解。於是選擇了這種極端方式。

大多數父母最容易犯的錯,就是把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強加到孩子身上,讓孩子在叛逆中一步步站到自己對立面。

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書中的徐博士一針見血地指出問題所在,那就是:很多父母,自己已經完全停止成長了,她們能不焦慮嗎?但她們不努力讓自己成長,而是將壓力全部放在孩子身上。她們說,這是愛,但不客氣地說,她們是在轉嫁自己的焦慮。

還記得那個在央視《中國詩詞大會》上大放異彩的武亦姝嗎?她憑藉強大的實力和淡定的心態,取得了詩詞大會開播以來的最高分,成功奪冠,被譽為「國民才女」。

這得益於她父母良好的教育方式,早在幼兒園的時候,父母就為她制定了「家教方針」,夫妻倆決定一起陪孩子讀書,繪畫,還經常和女兒一起玩「詩詞接龍」遊戲,誰輸了就要做家務。並且還會讓她複述書中的情節,培養她的概括表達能力。在父母的長期薰陶下,武亦姝愛上讀書學習。已經考入清華大學。

和孩子說一萬遍好好看書,不如以身作則,營造一個良好的讀書環境。與孩子一起成長。父母的言傳身教就是最好的教育方法。

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出生家庭和父母,但是我們可以選擇去做什麼樣的父母,好好經營夫妻關係,夫妻恩愛才能營造溫馨家庭:不溺愛孩子,教會孩子獨立成長,就是給他最好的愛;對孩子不要期望過高,不把自己的焦慮轉移到孩子身上,以身作則才是最好的親子教育;給予孩子足夠的真愛,讓她們少受傷害。

願我們都能撫平原生家庭帶來的苦痛,願我們都被歲月溫柔以待。

相關焦點

  • 明白3種錯誤親子關係的真相,你的家不再傷人|《為何家會傷人》
    古往今來,「家」總是和溫暖、快樂聯繫在一起,「家」是停靠的港灣,是心靈的驛站,「家」就是愛的代名詞。但現實生活中,不少子女卻飽受家庭暴力和精神傷害。不正確的親子關係,讓本應溫馨幸福的家變成了傷害孩子的地方。針對這點,《為何家會傷人》這本書詳細闡述了錯誤的親密關係對家庭造成的災難的原因、相應的後果及其解決辦法。
  • 「985相親局」背後,關於愛情,這3個真相越早知道越好
    但是對於「985相親局」這一現象的興起,卻讓我們看到了關於愛情的三個真相,大家越早知道越好。 這就是為什麼生活中有些女生在戀愛的時候作天作地,唯我獨尊,覺得男人會寵她一輩子,轉眼人家就人走茶涼,另覓新歡了。
  • 再讀一遍《為何家會傷人》,I明白為什麼家會傷害人真相
    《為何家會傷人》的作者是武志紅,出生於河北,是心理諮詢教師作家。他於2001畢業於北京大學心理學系,於2001畢業於北京大學臨床心理學碩士學位,導師是著名的心理治療師錢銘怡。我曾經寫過《健康心理專欄》,因為書中的小故事太熱了,這是我們現在讀的書的續篇。
  • 為何麥當勞的甜筒裡面是空心的,感覺被坑了,但真相聽起來很扎心
    如今在國內不管走到哪裡都是隨處能看到肯德基和麥當勞的身影,而且這兩家快餐一直都是競爭對象,不過吃了二十年漢堡快餐,小優實在是不知道這肯德基和麥當勞到底有什麼區別。所以基本上都是路過哪家店就去吃哪家的漢堡的,而且要是路過麥當勞的甜品窗口,小優就一定會去買一個原味的甜筒,吃起來奶香味十足,尤其是夏天小優吃的頻率就越高了。而麥當勞還經常會推出各種口味的冰淇淋甜筒,所以經常吃也是不會膩的。
  • 職場真相:為什麼不要去「小公司」上班,3個扎心原因告訴你
    職場真相:為什麼不要去「小公司」上班,3個扎心原因告訴你現在的公司大大小小都有很多了。所以現在的就業顯然沒有之前那麼緊張了,這些主要歸結於有許許多多的小公司冒頭出來,所以才解決了一部分的就業問題。顯而易見剛開出來的小公司沒有打公司好。
  • 關於世界的三個真相,你越早知道越好
    關於世界的三個真相,你越早知道越好1、你看到的世界其實是源自你的內心偏見我們所看到的世界真相併不一定現實,世界是假象的,很多時候源自我們的內心偏見。心理學裡講述了視網膜效應,這種效應的 意思就是當我們自己擁有一件東西或一項特徵時,我們就會比平常人更會注意到別人是否跟我們一樣具備這種特徵。
  • 《為何家會傷人》:一本揭示家庭心理真相的書
    《為何家會傷人》是武志紅老師編寫的一本關於家庭中父母在與子女相處過程中要明白的道理。文章通俗易懂,有著觸動心靈的解說,讀著書,會讓人不由自主的反省自己,會讓人豁然開朗,會讓人生活境界得到很大的提高,非常值得推薦。
  • 適合中老年人閱讀的書籍:《為何家會傷人》
    《為何家會傷人》 作者用最溫暖有力的文字貼著當下讀者的心,憑藉十年行業經驗,帶領為家庭關系所困的萬千讀者一起踏上自我治癒與尋求幸福和自由的旅程,不讓家庭傷人的悲劇再次重演。
  • 越早知道越好的4個職場真相,很現實,句句抓住重點
    職場是一個火鍋,校園是一壇老酒,而這些即將進入職場的畢業生們就像被酒泡了四五年的白甜蝦,不知會進入誰的肚腸。今天和大家來分享一位職場新人的職場體悟,而這幾個職場真相,也希望你越早知道越好。【第一個真相:大實話不要瞎說】面試的時候,常常會被問到一個問題,有什麼缺點?
  • B肝媽媽生孩子不知道該去哪家醫院?這3條扎心的真相要知道
    我國的B肝病人接近一個億,衛生部門採取了一系列的措施用來阻斷B肝,其中比較有利的措施就是新生兒出生後的免疫球蛋白阻斷,這有效抑制了B肝的母嬰傳播。但很多寶媽依然困惑孩子的阻斷成功率,關於阻斷率臨床數據報導新生兒過早接種免疫球蛋白及B肝疫苗阻斷率可達到95%,越早阻斷效果越好,一般建議2小時內完成。
  • 為何領導總是拿老實人開刀?這3點原因很現實,越早知道越好
    為何領導總是拿老實人開刀? 這3點原因很現實,越早知道越好在職場上,我們身邊總是會有著各種性格的同事。但是,領導卻好像總是對性格老實的員工有偏見一樣,每次一出現什麼問題,就率先拿老實人來開刀。而那些平時工作不認真的員工,反而能夠獲得老闆的喜愛,這是為什麼呢?那麼接下來就讓我們來一起看看,為什麼領導老是拿老實人開刀吧。老實人的3種缺點1、沒有工作重點在職場中,一定要明確自己的工作重點。
  • 為何現在很多985高校學生,就業率還比不過專科生?真相扎心了
    為何現在很多985高校的學生,就業率還比不過專科生?真相扎心了985高校是國內最尖端的大學,是好大學中的好大學,學校可以說是深受社會的認可,在就業時,企業也是優先考慮這些名牌大學的學生,學歷越低對學生越不利,可是,為何現在很多985高校畢業的學生,就業率還比不過專科生?得到真相後扎心了。
  • 《為何家會傷人》|家是港灣,愛是出路
    《為何家會傷人》這本書是朋友推薦給我讀的。讀完之後我最大的感覺就「家是港灣,愛是出路」。愛是有層次的,獨立的,愛是有生長力的。接下來我就從這幾個方面談一下自己的認識。我非常認可作者在序言中介紹時所言:這是一本有用的書,可以幫助你認識你自己,改變你自己,以及改善你的家庭關係。
  • 人生的「三大錯覺」,越早認清越好
    其實,真實的人生裡沒有那麼多的「我以為」,那些看似美好的錯覺背後,往往都藏著許多扎心的生活真相。 有很多的錯覺是很宏觀的,比如你說那個人還愛我,勤奮學習,努力奮鬥就能勇登高峰等等,這樣的錯覺在現實面前都讓人感覺到深深的無力感。 但是人生當中的「三大錯覺」,卻是越早看清楚越好。
  • 心理學:關於認知的三個真相,你越早知道越好
    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下關於認知的三個真相,你越早知道越好,可以幫助你少走很多彎路:而你什麼都不是,其實是用相對角度看自己,在歷史的長河中,你會發現你什麼都不是,你才可以更好的回歸現實,變得更為謙遜。如果我們想要有更多意義,想要追求更廣闊的人生,我們就會有不同的行為與路徑,這就是思想和行為之間的關係。畢淑敏曾經只是一個醫生,後來她發現身邊太多的人有心理疾病,她覺得文字是可以療愈人的心靈,所以她堅持寫作,用文字去治癒他人。 我們每個人都必須要學會找到屬於自己定位,我們才能真正擁有自己稱心如意的未來。
  • 老奶奶說:這幾個道理,一定要知道,越早越好
    終是受到了一些教訓才知道對於一些前人總結出來的人生智慧,如果可以好好傾聽,確實可以少走很多彎路,受益匪淺。生命珍貴,不要花太多時間去試錯,而應該把時間花在更有意義的事情上面。老奶奶說的這幾個道理,越早知道越好。
  • 別傻了,真相太扎心
    一個是雍正,一個是果郡王,那這兩個男人到底哪個才是甄嬛的真愛呢? 其實並不是,真相實在是太扎心了。今天小奕就給大家深度解讀一下為什麼甄嬛對果郡王並不是真愛。
  • 離婚冷靜期正式實施了:關於婚姻裡的3個真相,越早知道越好
    婚姻就像做生意,如何經營也是講究門道的,而這門道裡,藏著3個真相,越早知道越好。絕大部分的離婚都是蓄謀已久,而非一時衝動前幾天,知乎上有個離婚的話題,引起了熱議。婆婆要來我家住,老公用兩小時說服我,我說我勉強同意並不能開開心心接受,老公一氣之下提出離婚,我不對嗎?因為一句話就要離婚?這難道不是衝動嗎?
  • 為何家會傷人?
    毛曉彤曾經在採訪裡透露即使現在內心已經很強大了,但面對童年依然會感到傷害不知道該怎麼辦?而前段時間讀到的一本書,正好能解決這個疑惑,就是《重啟人生》作者金尚,本名李紅豔,是一位心理學碩士、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國家心理督導師、高校心理教師,代際創傷五階段療法創始人,虛擬愛之療法提出者和倡導者。
  • 讀MBA,為什麼越早越好?
    當然啦,「讀MBA越早越好」還有以下4個原因:01學費上漲,越早報名越省錢在過去這二三十年裡,MBA學費可能是所有消費項目中漲價最快的,遠遠高於報考者收入的增長速度。看完後,大家就知道一年3-10萬的學費是如何蒸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