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到高曉松,很多人都認為他風趣幽默,能言善辯,誰會想到他竟不會與自己的父親友好相處。
在一期《奇葩大會》節目中,高曉松說起自己的父母家庭,從小自己長大,父母在國外愛幹嘛幹嘛,自己這一輩子都沒有問過父親任何問題,不管是關於學習還是其他的什麼。
這也引發了他對過往的沉思,長大後才頓悟自己的很多作為都跟原生家庭有很大關聯,從他二三十歲開始,有長達二十年的時間,因為對原生家庭的不滿,尤其是跟父親之間極為不好的關係,導致他年輕時候出現很多問題。
在知乎上看到一位網友曾這樣形容父母對自己的影響:就是自己特別想要逃離他們的控制和思路,卻又驚恐地發現自己與他們越來越像。
不喜歡媽媽總是為了婚姻和家庭問題隱忍,天天勸她「過得不好不要忍」,可有一天突然發現,原來自己也在忍;不喜歡爸爸總是為了一點小事發怒,總是告訴他「不要發脾氣」,可有一天突然發現,原來自己脾氣也很大。
著名的奧地利心理學家阿爾弗雷德·阿也德勒曾說過這樣一句話:「幸運的人一生都被童年治癒,不幸的人一生都在治癒童年。」
家原本是我們溫馨的港灣,為何有時候會讓我們感覺受到了傷害?
直到最近我看了《為何家會傷人》這邊書,作者是武志紅,他是知名心理學家、諮詢師、心理學暢銷書作家。從事心理諮詢工作已有二十多年,著有《感謝自己的不完美》、《為何家會傷人》、《為何越愛越孤獨》等多部心理學暢銷書籍。
作者在《為何家會傷人》這本書裡,運用心理學的理論,向我們展示了家庭的那些暗影,是如何運作和如何傷人的,其中這3點讓人警醒:夫妻關係失衡、溺愛孩子、把焦慮和壓力轉嫁給孩子。
01夫妻關係失衡,家庭秩序被破壞
在書中有個例子,作者的同學在老家舉行的婚禮之後,在家裡呆了數天,他媽媽就和他妻子數次發生爭執,起因都是很小很小的事情。
因為他學過心理學,清楚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就是老婆認為他最愛的人應該是她,而媽媽一直把他當成生命中最重要最愛的人,看到他有了心愛的老婆,失落的感覺讓她一時接受不了,二人都有點爭寵的意思,於是產生了婆媳戰爭。
後來他在外地買了房子,媽媽多次要求過來一起住,但他堅決不同意,而且很溫柔的勸解媽媽,因為他明白媽媽對自己傾注的感情過多,勝過夫妻關係,如果一開始媽媽愛爸爸勝過愛他,那麼媽媽就不會那麼離不開他,也不會現在和他老婆過不去。
可現實生活,不是所有人都學過心理學,也不是所有人都能像他那樣理智處理婆媳問題。
很多男人在面對婆媳吵架時,不是充耳不聞當逃兵,就是兩邊當夾心餅乾。很少去真正了解其中的問題,更不要說去解決問題。
網上看到不少人吐槽說,自己和婆婆有矛盾時,老公從不幫她說話,哪怕有時候明知道是婆婆的不對,老公也不會有所作為,時間久了,心也寒了,最後頭也不回地離開了老公。
在《為何家會傷人》書中認為:如果夫妻關係是家庭核心,擁有第一發言權,那麼這個家庭會走向正常。相反,如果親子關係凌駕於夫妻關係之上,就會產生最常見的兩個問題:糟糕的婆媳關係、嚴重的戀子情結。
我們無法改變父母,但是可以改變自己,好好經營與伴侶的關係。讓孩子知道,爸爸媽媽愛他,但是爸爸與媽媽才是能陪伴彼此一生的人,夫妻恩愛,才是最好的親子教育。
02溺愛孩子,阻礙孩子獨立成長
書中將溺愛分兩種,一種是包辦型溺愛,什麼都替孩子安排好。孩子不動手就可以得到一切,他們不鼓勵甚至不喜歡孩子自己去解決問題。。一種是縱容型溺愛,孩子要什麼,就給什麼,對於孩子的各種無理要求,無條件包容和滿足。
而被溺愛的孩子,很容易就成為各種問題孩子。
神童魏永康,13歲考入湘潭大學物理系,17歲又考入中科院高能物理研究所,碩博連讀。結果3年過去不僅碩士學位沒有拿到,還被學校勸退,理由是自理能力太差。而之後的求職求學之路也頗為坎坷。
從小學到大學,魏永康的生活都是母親一手包辦。,無微不至地照顧他的生活起居,每天早晨連牙膏都要擠好,洗衣服、端飯、洗澡、洗臉,魏永康讀高中的時候,母親還親自給他餵飯,這是為了不浪費學習時間。
本來會擁有大好前程的他,因為母親過度的關愛喪失了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神童也泯然眾人矣,讓人可惜可嘆。
網上曾有一組圖片:14歲的小女孩當著眾人的面,連扇父親十餘個耳光,拳打腳踢,飛起來踹,父親一直沒有還手,也沒有生氣,還在笑!原來女孩父母離異,父親過度「關愛」女兒,女孩沒了自由,於是痛恨父親,出現大打出手的一幕!
溺愛孩子,就是幫助孩子完成本該自己去完成的事情,破壞了孩子的自我探索過程,會讓孩子以為他能否實現一件事取決於大人是否幫他。會讓他以後受不起挫折。
《原生家庭》中說:「如果總是得不到父母的鼓勵去做、去嘗試、去探索、去掌握以及去承擔失敗的風險,孩子就總會覺得無助和不滿足。」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該要孩子自己去探索,去實踐的,就放手要他們自己去做。學會自我成長。發現他們的無理要求,我們也要合理引導。什麼才是他們真正需要的。
03對孩子期待過高,把焦慮和壓力轉嫁給孩子
不少新聞報導學生跳樓的悲劇,原因都是壓力大,無外乎就是父母對自己的期望過高,而自己做不到或者沒做好。達不到父母的要求。心中鬱悶無法排解。於是選擇了這種極端方式。
大多數父母最容易犯的錯,就是把自己做不到的事情,強加到孩子身上,讓孩子在叛逆中一步步站到自己對立面。
為何會出現這種情況,書中的徐博士一針見血地指出問題所在,那就是:很多父母,自己已經完全停止成長了,她們能不焦慮嗎?但她們不努力讓自己成長,而是將壓力全部放在孩子身上。她們說,這是愛,但不客氣地說,她們是在轉嫁自己的焦慮。
還記得那個在央視《中國詩詞大會》上大放異彩的武亦姝嗎?她憑藉強大的實力和淡定的心態,取得了詩詞大會開播以來的最高分,成功奪冠,被譽為「國民才女」。
這得益於她父母良好的教育方式,早在幼兒園的時候,父母就為她制定了「家教方針」,夫妻倆決定一起陪孩子讀書,繪畫,還經常和女兒一起玩「詩詞接龍」遊戲,誰輸了就要做家務。並且還會讓她複述書中的情節,培養她的概括表達能力。在父母的長期薰陶下,武亦姝愛上讀書學習。已經考入清華大學。
和孩子說一萬遍好好看書,不如以身作則,營造一個良好的讀書環境。與孩子一起成長。父母的言傳身教就是最好的教育方法。
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出生家庭和父母,但是我們可以選擇去做什麼樣的父母,好好經營夫妻關係,夫妻恩愛才能營造溫馨家庭:不溺愛孩子,教會孩子獨立成長,就是給他最好的愛;對孩子不要期望過高,不把自己的焦慮轉移到孩子身上,以身作則才是最好的親子教育;給予孩子足夠的真愛,讓她們少受傷害。
願我們都能撫平原生家庭帶來的苦痛,願我們都被歲月溫柔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