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庫全書》今何在?七大藏書閣故事

2020-12-14 山東頻道

原標題:七大藏書閣故事多

七大藏書閣地圖 吳恕晴製圖

文溯閣

圓明園遺址

查閱四庫全書

文匯閣遺址

愛惜館藏四庫全書

丁氏兄弟研討《四庫全書》雕像

避暑山莊文津閣

中國的藏書閣都與水有關,因為藏書最怕失火。寧波著名藏書樓天一閣,名為《易經》中的「天一生水」之意。

乾隆年間,卷帙浩繁的《四庫全書》第一本抄寫本於1781年完成,計有經史子集3.63萬卷。此後一共抄寫了7部,分別藏於「文淵閣、文溯閣、文源閣、文津閣」和「文宗閣、文匯閣、文瀾閣」,這些藏書閣取名也幾乎都有「水」字偏旁。但晚清及近代,中國風雨飄搖,內憂外患,戰亂不已,怕「火」的《四庫全書》與藏書閣,也難逃焚毀的厄運。迄今,《四庫全書》只有文淵閣、文津閣、文溯閣版本於世,令人感慨萬千!

不論閣、書俱在,還是書去閣空,甚或閣、書俱毀,這七大藏書閣的所在地,都是遊人鑑古知今的絕好去處。

1、黑琉璃瓦頂的文淵閣

在北京故宮文華殿後面,有一座黑琉璃瓦頂的建築,在金碧輝煌的故宮中顯得極為別致,它就是文淵閣。

清朝入主中原後,逐漸接受了儒家傳統文化,乾隆皇帝在公元1773年下令編纂《四庫全書》。書未成之際,乾隆已在心中開始為藏書之所思慮良久:「凡事預則立,書之成雖尚需時日,而貯書之所,則不可不宿購。」於是,他想到了江南藏書名樓天一閣,想到了明末北京故宮中毀於戰火的文淵閣,那一瞬間,他好像尋找到了答案。公元1775年,文淵閣在北京故宮動工興建,次年完工。

在中國古代,黑色在五行中代表水,文淵閣琉璃瓦採用黑色寄予著藏書防火之意。灰色的外牆,綠色的廊柱與雕花窗欄肅穆雅致,屋頂彩畫繪著河馬負書和翰墨卷帙,呈現一股淡然悠長的意境。

「九一八」事變後,日寇逼近華北,文淵閣內的《四庫全書》開始了漂泊輾轉的生活,至上海,抵蜀中,轉南京,後藏於臺北故宮博物院。如今,這套書已然成為兩岸文化交流的一條紐帶。

2、瀋陽故宮裡的文溯閣

文溯閣位於瀋陽故宮,建築格局與文淵閣一樣脫胎於天一閣,修建於1781年。

文溯閣有「溯澗求本」之意。乾隆在《文溯閣記》中說:「四閣之名,皆冠以文,而若淵、若源、若津、若溯,皆從水以立意」。

袁世凱北京稱帝後,文溯閣內的《四庫全書》運抵北京,成為竊國大盜袁世凱的禮物,文化典籍蒙上了一層厚厚的陰影。1922年,冷落故宮多日的《四庫全書》被清室盯上,欲賣給日本人,在這危急時刻,北京大學教授沈兼士挺身而出,以一個知識分子的民族文化良知與愛國心振臂高呼,挽救了國寶的命運。1931年,在張學良等人的呼告下,《四庫全書》回到了它的「家中」文溯閣。「九一八」事變,東北淪陷,文溯閣落入日本人手中。

新中國成立後,文溯閣獲得重生。不久,《四庫全書》再次離開文溯閣,最終輾轉千裡,來到甘肅。

如今的文溯閣,雖然書櫥內沒有了一本本典籍,但每一位親臨此地的遊人,撫摸著歲月斑駁的印痕,心中都會湧起無限感慨!

3、被圓明園大火燒毀的文源閣

1861年11月25日,一位鬚髮皆白的老人奮筆疾書,憤怒地寫道:「有一天,兩個來自歐洲的強盜闖進了圓明園。一個強盜洗劫財物,另一個強盜在放火。似乎得勝之後,便可以動手行竊了。他們對圓明園進行了大規模的劫掠,贓物由兩個勝利者均分。」

這位老人就是雨果,他矛頭所指向的是1860年英法聯軍在北京犯下的滔天罪惡——火燒圓明園。染紅夜空的大火不僅僅是民族之痛,更是世界文化史上的一場浩劫。就在這場浩劫中,一座藏書樓也在烈焰沖天中化為斷磚殘瓦。

圓明園內的這座藏書樓名為文源閣,始建於1774年秋,次年春天完工,乾隆皇帝將《四庫全書》第三抄寫本藏於此。

文源閣位於圓明園的西北方向,南鄰清澈見底、山鳥空鳴的水木明瑟,西鄰青翠搖曵,黃鶯飛舞的柳浪聞鶯, 樓上匾額為乾隆題寫的「汲古觀瀾」。樓前一汪池水碧波蕩漾,水中立有造型別致,巧奪天工的太湖石,名「石玲峰」。畫家金勳在《圓明園文獻資料》中深情描述:「玲瓏透體,環孔眾多,正體為黑灰色,如墨雲翻卷上衝。以手扣之,其音如銅……」每每讀至於此,我常常浮想聯翩,那該是何等的神奇曼妙呀!

據歷史記載,文源閣內藏書《四庫全書》頁首印有「文源閣寶」「古稀天子」之印;頁末則印「圓明園寶」和「信天主人」。喜歡浮華與奢侈的乾隆自文源閣修好後,多次來圓明園享受生活與讀書之樂。

鹹豐十年(1860年),英法聯軍闖入圓明園,面對「恍如月宮」的萬園之園,他們像一群猙獰殘暴的野獸,在園內大肆掠奪,四處焚燒,黑色的煙霧遮蔽了北京城的夜空,文源閣與它所珍藏的《四庫全書》不能倖免於難,最終化為灰燼。這是人類文化史上的一次浩劫。

如今,那場瀰漫悽愴的大火早已經散盡,文源閣只留下一片地基,在鬱郁叢草中向每一個經過它身邊的人講述著昨天的故事。

4、避暑山莊裡的文津閣

我幾次來承德避暑山莊,都願意到湖區西北部的文津閣觀賞。

乾隆三十九年,仿浙江「天一閣」的文津閣建成,乾隆題詩曰:「源源如欲問,因自此尋津。」1785年,《四庫全書》收藏於文津閣,乾隆想做一位彪炳史冊的君王,在遊山玩水、消夏避暑之際,營造一個集天下藏書之巨的閣樓歸自己使用,為自己的文治武功塗抹上重重的色彩。

我與眾多遊人一起穿過假山之中幽邃曲折的進門洞,來到巍峨的文津閣前。一方小池,澄澈見底,一彎新月倒映水中,這是設計者巧妙地運用了假山石洞之間月牙形縫隙的透光效應,在水裡營造出一份奇妙之境,引得遊人嘖嘖稱奇。聽導遊說,這座閣樓以《易經》「天一生水,地六成之」之法營造,頂層六室相通為一,底層分隔為六室。除了防火,在底層下設一暗室,以楠木為牆壁,還可防水防潮。

轉到閣東一側的碑亭,我看到正面以滿文和漢文刻寫著乾隆《文津閣記》:「欲從支派尋流以溯其源,必先在乎知其津。弗知津則躡迷途而失正路,斷港之譏有弗免矣。」在乾隆看來,經史子集猶如博大精深、浩浩無邊的中華傳統文化之大河的淵源流派,而正確的讀書方法則是沿流溯源的正路。

乾隆之後,文津閣所藏的《四庫全書》等書籍,覆了一層層寂寞的灰塵。辛亥革命爆發,文津閣的《四庫全書》運到北京圖書館。1954年,承德避暑山莊裡的文津閣重修,文津閣的歷史掀開了新的一頁。

5、長江邊浴火重建的文宗閣

文宗閣建在鎮江金山,1779年修建。閣樓仿「天一閣」,與兩側廊樓和閣前的門樓圍成四合院落。藏書樓面臨長江,雪濤翻卷,空闊無垠,樓後山崖奇崛,氣勢威嚴。難怪乾隆皇帝來到文宗閣,詩情蓬勃,寫道:「百川於此朝宗海,此地誠應庋此文。」藏書於此,真乃天意呀!

然而,陶醉於康乾盛世景象的乾隆不會想到,他之後的清王朝逐漸走向沒落。1842年,英軍炮轟鎮江,文宗閣藏書受損。一波未平一波又起,1853年3月31日,太平天國將領羅大綱猛攻鎮江,戰火硝煙將文宗閣和《四庫全書》抄本燒為灰燼。

時隔160多年後,文宗閣於2011年復建完成,昔日風採重現盛世。

6、揚州行宮裡的文匯閣

文匯閣1780年在古城揚州行宮御花園內建成,乾隆題寫「文匯閣」匾和「東壁流輝」匾,入藏《古今圖書集成》和《四庫全書》。

文匯閣與其他藏書閣一樣外觀看似兩層,實則利用兩層之間的上下樓板部分暗中設計了一個夾層,從而使內部分為三層。人們不能不讚嘆清代建築設計藝術的高超。一層樓內左右側安置經部,中層為史部,最上層左置子部,右置集部,秩序井然,利於士子閱讀。

1790年,乾隆聖旨中說:「俟貯閣全書排架齊集後,諭令該省士子,有願讀中秘書者,許其呈明到閣抄閱,但不得任其私自攜歸,以致稍有遺失。」在文匯閣存世的70餘年裡,一位位士子出出進進文匯閣,汲取精華,傳承文化。從進步意義上說,文匯閣內的各種書籍就像一粒粒種子,在江南的文化大地開花結果。

1854年,文匯閣與所藏書籍毀於太平軍的沖天大火中。

7、杭州西湖邊的文瀾閣

七座皇家藏書閣當中修建得最晚的是文瀾閣,1782年在杭州西湖孤山聖因寺修建,次年完成。它為重簷歇山頂建築,布局帶有明顯的江南園林之巧妙與精思。閣前假山堆疊,小橋流水,一神女峰假山石玉立一汪澄清池中。池邊建有碑亭,乾隆的題詩刻於石碑正面,碑後刻有《四庫全書》上諭。

鹹豐十一年(1861年),太平軍攻克杭州,文瀾閣與軍營無異,這些士兵沒有心思保護這座建築和所藏之書,大量圖書散佚。面對國寶的危殆局面,藏書家丁申、丁丙兄弟挺身而出,在斷磚殘瓦間,在街巷人家中不惜重金尋覓國寶。對一些損毀的藏書傾力補抄。集多年之力,補到了34796種圖書。後浙江圖書館館長錢恂、繼任張宗祥又歷時7年補抄,史稱「乙卯補抄」和「癸亥補抄」。兩次補抄完整後的《四庫全書》集中了全國藏書樓的精華所在,是所存於世版本當中最好的一部。

抗戰時期,為保護這份珍貴的文化遺產,文瀾閣所藏《四庫全書》歷經福建、江西、湖南、四川、貴州等省,運至重慶。抗戰勝利後,《四庫全書》重新回到杭州故裡。

1949年後,文瀾閣得到多次修繕,《四庫全書》也在新時代煥發了光彩,成為一筆永恆的珍貴文化遺產。

本版圖片除署名外均為資料圖片

相關焦點

  • 《四庫全書》免費向社會開放!
    四庫館臣對以上各書提出應抄、應刻、應存的具體意見。應抄之書是認為合格的著作,可以抄入《四庫全書》。應刻之書是認為最好的著作,這些著作不僅抄入《四庫全書》,而且還應另行刻印,以廣流傳。應存之書是認為不合格的著作,不能抄入《四庫全書》,而在《四庫全書總目》中僅存其名,列入存目。
  • 《四庫全書》的前世與今生
    應抄之書是認為合格的著作,可以抄入《四庫全書》。應刻之書是認為最好的著作,這些著作不僅抄入《四庫全書》,而且還應另行刻印,以廣流傳。應存之書是認為不合格的著作,不能抄入《四庫全書》,而在《四庫全書總目》中僅存其名,列入存目。對於應抄、應刻的著作,要比較同書異本的差異,選擇較好的本子作為底本。一種圖書一旦定為四庫底本,還要進行一系列加工,飛籤、眉批就是加工的產物。
  • 四庫全書到底全不全?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四庫全書》的編纂工作在乾隆皇帝的親自主持下廣泛展開,紀昀和陸錫熊出任總纂官。《四庫全書》的底本有四個來源:一是內府藏書,二是清廷官修書,三是從各地徵集的圖書,四是從《永樂大典》中輯出的佚書。
  • 趙龍丨四庫館臣對宋人筆記分類的早期認知——從《四庫全書初次進...
    摘 要:《四庫全書初次進呈存目》是「四庫學」的重要文獻之一,處於四庫館臣纂修分類稿與《四庫全書總目》的過渡階段,有承上啟下的特點。《四庫全書初次進呈存目》撰者在對前代書目分類批判繼承的基礎上,搭建起較為完整的圖書分類體系,反映了四庫館臣對傳統學術史和學術體系的基本建構。
  • 「四庫全書」系列資源攻略
    《四庫全書》編成後,先後抄寫七部,分藏於紫禁城文淵閣、瀋陽文溯閣、圓明園文源閣、承德文津閣、揚州文匯閣、鎮江文宗閣和杭州文瀾閣。文源、文宗、文匯三閣藏書,鹹豐間毀於戰火。只有文淵、文津、文溯、文瀾四閣藏書傳世至今。文淵閣本今藏臺灣故宮博物院,文津閣本今藏中國國家圖書館,文溯閣本今藏甘肅省圖書館。文瀾閣本在鹹豐間戰火中損毀大半,後屢經補抄,基本補齊,今藏浙江省圖書館。
  • 國圖館藏故事:鎮館之寶文津閣《四庫全書》
    一、文津閣《四庫全書》概說  《四庫全書》是清乾隆年間纂修的古代文化典籍的彙編,也是中國古代最大的一部叢書,在中國文化典籍史乃至學術思想史上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國家圖書館藏文津閣本《四庫全書》,清永瑢、紀昀等纂修,乾隆內府寫本。
  • 《四庫全書》與寧波天一閣有啥淵源?為何它要「回歸」入藏
    而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由於各種戰亂和變故,現存的《四庫全書》只剩四部,即文淵閣藏本、文津閣藏本、文溯閣藏本和文瀾閣藏本。文瀾閣《四庫全書》大部分是根據民間藏書家所藏的善本補抄,因此較之其他閣本,更多地保持了原書的風貌,故被許多學者所稱讚。  《四庫全書》的編纂是一項影響深遠的文獻整理工程,而天一閣與《四庫全書》之間有著密切關係。
  • 許超傑丨《四庫全書》提要文本系統例說
    但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降,隨著文淵閣、文津閣、文瀾閣《四庫全書》的影印,《翁方綱纂四庫提要稿》《四庫全書初次進呈存目》《紀曉嵐刪定<四庫全書總目>稿本》《天津圖書館藏內府寫本書前提要》等書的出版,為我們展開《四庫》提要過程性的動態研究提供了豐富的文獻基礎。
  • 資源服務|「四庫全書」系列資源攻略
    文淵閣本今藏臺灣故宮博物院,文津閣本今藏中國國家圖書館,文溯閣本今藏甘肅省圖書館。文瀾閣本在鹹豐間戰火中損毀大半,後屢經補抄,基本補齊,今藏浙江省圖書館。收錄範圍:(一)《四庫全書》失收而確有學術價值者;(二)《四庫全書》列入「存目」而確有學術價值者;(三)《四庫全書》已收而版本殘劣,有善本足可替代者;(四)《四庫全書》未及收入的乾嘉以來著述之重要者;(五)《四庫全書》所不收的戲曲、小說,取其有重要文學價值者;(六)新從域外訪回之漢籍而合於叢書選錄條件者;(七)新出土的簡帛類古籍而卷帙成編者。其中第四項是全書重點。
  • 四庫書房 |《四庫全書》之子部·法家類
    《四庫全書·子部·法家類》收錄八部書籍,共九十四卷。其中收錄了《韓非子》一書,此書為先秦法家學說的代表作。韓非子是法家集大成者,他精於「刑名法術之學」,建立法、術、勢結合的法治思想體系,他提出「以法為教」、「以吏為師」,獎勵耕戰,選拔「法術之士」等有關政策。書中說理精密,文筆犀利,善於用淺近的語言來說明抽象的道理。
  • 海南大學圖書館的鎮館之寶:《四庫全書》
    他認為:「世界第一大書《四庫全書》薈萃中國古籍精粹。」《四庫全書》可以稱為中華傳統文化最豐富最完備的集成之作。《四庫全書》全稱《欽定四庫全書》,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紀昀等360多位高官、學者編撰,3800多人抄寫,耗時十三年編成的叢書,分經、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庫。共有3500多冊書,7.9萬卷,3.6萬冊,約8億字。
  • 【常識積累】四庫全書
    B項錯誤,《四庫全書》是在乾隆皇帝的主持下,由紀昀等360多位高官、學者編撰,3800多人抄寫,耗時十三年編成的叢書,分經、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庫。為明代許仲琳(一說是陳仲琳)所著,《封神演義》的原型最早可追溯至南宋的《武王伐紂平話》,以姜子牙輔佐周室(周文王、周武王)討伐商紂的歷史為背景,描寫了闡教、截教諸仙鬥智鬥勇、破陣斬將封神的故事。本題為選非題,故正確答案為B。
  • 《四庫全書總目》「退置」於小說家類作品考辨及其他
    在數量眾多的小說作品中,有幾部作品在《四庫全書總目》中明確提到了「退置」(1)凌碩為《論〈四庫全書總目提要〉的小說觀》一文中提到:「《四庫提要》除了延用宋代以來各書目的做法,將原屬史部雜傳類的書著錄於子部小說家類之外,還將前代書目中屬於史部雜史類或其他類的一部分書轉入子部小說家類,如《西京雜記》《大唐新語》《國史補》《次柳氏舊聞》《明皇雜錄》《中朝故事》等。」
  • 《生死訣》《走馬陰陽》《四庫全書》..........
    韓少清    18元風407《地學答問》32開416頁,荊門魏青江先生著     實價 11元               乾隆甲辰二酉堂古藏版上中下冊合刊丙9《擇日秘訣高級擇日全書甲565《四庫全書》正版全套16開6冊,清,乾隆欽定,主編  賴詠  670元精注精譯版圖文對照精裝精華   原文注釋白話譯文、百科全書知識寶庫
  • 爸爸最喜歡的書《四庫全書養生術》
    等我忙完回來,爸爸很高興的像找到了寶貝一樣,拿著這本由黃勝光編著,北方文藝出版社2007年出版的《四庫全書養生術》,對我說:你把其它的都收起來吧!我要這一本。我一向對自己買的書還是很有相信的,於是不解的勸他再挑幾本。可爸爸不喜歡的就一本也不選,最後還是就只拿了這一本《四庫全書養生術》。記得那天爸爸媽媽拿著它高高興興的像個孩子一樣回家了。
  • 劉鋒丨文淵閣《四庫全書》所收《六臣注文選》底本考辨
    摘要:文淵閣《四庫全書》所收的《六臣注文選》底本並非宋贛州本,《四庫全書考證》所指出的其底本的訛誤基本都同於明翻六臣本,而《洛神賦》曹子建名下的注文也可證《四庫》六臣本與明翻六臣本相同,《四庫全書》與《四庫全書薈要》所收六臣本的密切關係,進一步證明《四庫》六臣本的底本屬於明翻六臣本系統,確切應是明吳勉學本
  • 單承彬:《續修四庫全書提要》經部前言
    《續修四庫全書》編纂之初,便確定了比較明確的收錄範圍:包括《四庫全書》以外的現存中國古籍,亦即補輯乾隆以前有價值的而為《四庫全書》所未收的著述,以及系統輯集乾隆以後至民國元年(1912)前各類有代表性的著作。
  • 他曾監修《四庫全書》,家徒四壁,卻建立了古代第一個公共圖書館
    說起《四庫全書》,大家腦海裡想到的肯定是《鐵齒銅牙紀曉嵐》裡的紀大菸袋。不錯,《四庫全書》的總編纂者是紀曉嵐,但是作為中國古代歷史上規模最大的叢書,其參與者有數千人之多,其中就包括了周永年。 《鐵齒銅牙紀曉嵐》劇照一、參修《四庫全書》周永年,字書昌,自號林汲山人,歷城人,是清朝著名的學者、藏書家,是我國古代第一個公共圖書館的創議人
  • 建海洋微生物「四庫全書」
    原標題:建海洋微生物「四庫全書」   日前,由廣東海洋大學深圳研究院牽頭髮起的「南海海洋微生物調查」項目第一階段實地採樣工作已順利完成。
  • 事業單位文史常識之由「四庫全書」見「經史子集」
    清朝乾隆年間,為彰顯國威,命人編修《四庫全書》。《四庫全書》,共分為「經、史、子、集」四部分,書中收錄了中華民族的寶貴精神財富,在各類考試中也是屢見不鮮,因此對這部分知識有所了解至關重要。一、初窺四庫全書《四庫全書》全稱《欽定四庫全書》,是清代乾隆時期編修的大型叢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