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庫全書》今何在?七大藏書閣故事
寧波著名藏書樓天一閣,名為《易經》中的「天一生水」之意。乾隆年間,卷帙浩繁的《四庫全書》第一本抄寫本於1781年完成,計有經史子集3.63萬卷。此後一共抄寫了7部,分別藏於「文淵閣、文溯閣、文源閣、文津閣」和「文宗閣、文匯閣、文瀾閣」,這些藏書閣取名也幾乎都有「水」字偏旁。但晚清及近代,中國風雨飄搖,內憂外患,戰亂不已,怕「火」的《四庫全書》與藏書閣,也難逃焚毀的厄運。
-
《四庫全書》的前世與今生
可以說,「中國的文、史、哲、理、工、醫,幾乎所有的學科都能夠從《四庫全書》中找到它的源頭和血脈。」那麼,《四庫全書》到底是一部怎樣的書,本文試圖以圖文的形式,揭開其神秘的面紗。 一、為什麼要編《四庫全書》?
-
《四庫全書》免費向社會開放!
乾隆四十二年(1777年)兩淮鹽政寅著領到頒貯揚州天寧寺行宮和鎮江金山行宮的兩部《古今圖書集成》,奏請在行宮內仿天一閣規模建造藏書樓。乾隆四十四年(1779年)鎮江藏書閣建成,乾隆賜名文宗閣。次年揚州藏書閣建成,賜名文匯閣。兩閣各入藏《古今圖書集成》一部,閣中尚多空餘書閣,後各收貯《四庫全書》。道光二年(1842年)第一次鴉片戰爭中,文宗閣本《四庫全書》遭英軍破壞。
-
天一閣書藏古今,兵部侍郎痴迷藏書,家族世代守護400年……
今天我們要聊的是寧波天一閣,主要從四個方面來看這個讓無數學者競折腰的藏書樓。前塵往事兵部侍郎痴迷藏書之趣▲ 圖為天一閣藏書乾隆三十七年,下詔修《四庫全書》,範氏子弟進獻藏書,乾隆見範氏藏書百年不毀,便下令測繪天一閣的藏書處,興造「南北七閣」,用以收藏《四庫全書》。
-
浙江寧波天一閣的介紹
大家好,歡迎關注我的百家號卉錦看天下,今天給大家介紹的是浙江寧波天一閣。天一閣位於浙江省寧波市城西。這是我國現存建築時間最早、保存又較好的一座藏書樓和金石圖書博物館。在這座藏書樓中不但收藏了大量珍費的古代圖書資料,而且樓房的布局和建築對以後藏書樓的興修也產生過很大的影響。
-
敬一丹、阿來、李洱登上天一閣論壇,三位大咖講了啥?
作為第五屆浙江書展暨2019寧波讀書節的核心論壇之一,18日晚,天一閣論壇在海曙舉行,敬一丹、阿來、李洱三位文化名家登臺作了精彩的主題演講。現場聽眾在分享思想成果,領會人文內涵。在論壇上,西湖友誼獎外國專家康斯坦丁博士,全國自強模範、盲人作家陳效平和全國最美家庭、親子閱讀專家陳菁菁受聘成為書香寧波閱讀推廣使者。天一閣博物館館長莊立臻、寧波市作協主席榮榮、書法家毛燕萍、作家柴隆、作家午歌、全國自強模範陳效平、中國梅花獎得主王錦文、國家一級編劇王曉菁等諸多本土「書香明星」通過視頻向廣大市民發起全民閱讀倡議,宣傳書香寧波。
-
南京圖書館 原大原色全仿本《四庫全書》隨時能參觀
藏書:全套原大影印本《四庫全書》、《中華再造善本》都有的看 昨天,陳主任向記者介紹了國學館的藏書情況。國學館囊括了原5樓的古籍閱覽室、四庫全書專題閱覽室和4樓的民國文獻閱覽室以及讀者服務部原國學專題閱覽室,但又不止是這四者的疊加。 2014年,南京圖書館入藏了一套根據文津閣本、原大原色原樣複製的《四庫全書》。
-
皇家藏書樓都模仿的天一閣,它是中國第一家以藏書為主題的5A景區
在清乾隆時期,因編修《四庫全書》,天一閣在全國藏書家中貢獻最多,被推舉為民間藏書樓的典範和樣板,皇家藏書樓均仿天一閣建造。天一閣景區的遊覽路線是單線遊覽,從北門進入,首先看到的是天一閣建造者——範欽的塑像。
-
四庫全書到底全不全?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四庫全書》的編纂工作在乾隆皇帝的親自主持下廣泛展開,紀昀和陸錫熊出任總纂官。《四庫全書》的底本有四個來源:一是內府藏書,二是清廷官修書,三是從各地徵集的圖書,四是從《永樂大典》中輯出的佚書。
-
「四庫全書」系列資源攻略
《四庫全書》編成後,先後抄寫七部,分藏於紫禁城文淵閣、瀋陽文溯閣、圓明園文源閣、承德文津閣、揚州文匯閣、鎮江文宗閣和杭州文瀾閣。文源、文宗、文匯三閣藏書,鹹豐間毀於戰火。只有文淵、文津、文溯、文瀾四閣藏書傳世至今。文淵閣本今藏臺灣故宮博物院,文津閣本今藏中國國家圖書館,文溯閣本今藏甘肅省圖書館。文瀾閣本在鹹豐間戰火中損毀大半,後屢經補抄,基本補齊,今藏浙江省圖書館。
-
中國古代史:乾隆皇帝訪求遺書,組織編纂《四庫全書》
著名的有《國朝宮史》《續三通》《清三通》《通鑑輯覽》《大清一統志》等,總數不下數十種。為了充實國家藏書,還於乾隆六年正月頒布諭旨,徵求「業在名山而未登天府」的名家著作。乾隆中期以後,他又以組織編纂《四庫全書》為中心,進行了一場更大規模的系統整理和總結中國古代文化的活動。
-
文淵閣為何以黑色琉璃瓦覆頂?寓意以水克火
中央的黃色土是萬萬不可授人的,因為它是皇權的象徵。 建於乾隆時期的藏書樓文淵閣,儘管地處紫禁城皇宮裡面,但它不同於故宮的其他宮殿建築,是專門為庋藏《四庫全書》而建的。《四庫全書》編纂始於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乾隆皇帝選派了《閱微草堂筆記》的作者紀昀(字曉嵐)和陸錫熊為總纂,陸費墀擔任總校。由於全書分為經、史、子、集四部,故名四庫。
-
資源服務|「四庫全書」系列資源攻略
文淵閣本今藏臺灣故宮博物院,文津閣本今藏中國國家圖書館,文溯閣本今藏甘肅省圖書館。文瀾閣本在鹹豐間戰火中損毀大半,後屢經補抄,基本補齊,今藏浙江省圖書館。收錄範圍:(一)《四庫全書》失收而確有學術價值者;(二)《四庫全書》列入「存目」而確有學術價值者;(三)《四庫全書》已收而版本殘劣,有善本足可替代者;(四)《四庫全書》未及收入的乾嘉以來著述之重要者;(五)《四庫全書》所不收的戲曲、小說,取其有重要文學價值者;(六)新從域外訪回之漢籍而合於叢書選錄條件者;(七)新出土的簡帛類古籍而卷帙成編者。其中第四項是全書重點。
-
天一閣裡的海上往事
通過此次清理,查清天一閣共藏有古籍22360種(158840冊),其中包括許多珍貴的善本、孤本、稿本、抄本等,從而更有力地證明了浙江是文獻大省、文化大省。在此次清理過程中,還發現了許多與中外文化交流有關的中文古籍,表明浙江在中國對外交流史上曾創下多個「第一次」。
-
國圖館藏故事:鎮館之寶文津閣《四庫全書》
全書36304冊,分裝6144個書函,陳列擺放在128個書架上,共計七萬九千三百九卷,原藏熱河避暑山莊文津閣,民國三年(1914)入藏京師圖書館(今國家圖書館)。文津閣《四庫全書》,與《敦煌遺書》、《趙城金藏》和《永樂大典》並稱為國家圖書館四大鎮館之寶。全書分經、史、子、集四部,各依春夏秋冬四季分為四色裝潢,以便檢閱。
-
趙龍丨四庫館臣對宋人筆記分類的早期認知——從《四庫全書初次進...
摘 要:《四庫全書初次進呈存目》是「四庫學」的重要文獻之一,處於四庫館臣纂修分類稿與《四庫全書總目》的過渡階段,有承上啟下的特點。《四庫全書初次進呈存目》撰者在對前代書目分類批判繼承的基礎上,搭建起較為完整的圖書分類體系,反映了四庫館臣對傳統學術史和學術體系的基本建構。
-
海南大學圖書館的鎮館之寶:《四庫全書》
1938年,吳乾華入報館充當新聞記者,報館地址為海南書局。他在書局從業6年,閱讀群書,學問由是精進,寫有《環島視察記》一篇,並有詩文、小說、散文等作品多種。1945年10月臺灣收復,1946年他被邀赴臺,任職彰化銀行監理委員會,後調派高雄縣稅捐稽徵處服務,負責處理積壓之盜糖案,計約500件。他在3個月內不分日夜,處理清楚,迅速有效。
-
仿真版"四庫全書"價值1500萬 擺放一套需幾百平米
兩年拍攝期+十年修圖期+4年研發雷射列印宣紙技術 近日南京圖書館新入藏了一套原大原色原樣複製的《四庫全書》,而從10月13日起至10月30日,《四庫全書》的專藏室向讀者開放。昨天,記者來到南圖五樓,一位南大學生告訴記者,「第一次親身感受古人書籍製作的精緻。」也有讀者對於原大原色原樣技術很好奇。在得知引進這套書需要1500萬時,有讀者發問:「為什麼這麼貴?」
-
許超傑丨《四庫全書》提要文本系統例說
但二十世紀八十年代以降,隨著文淵閣、文津閣、文瀾閣《四庫全書》的影印,《翁方綱纂四庫提要稿》《四庫全書初次進呈存目》《紀曉嵐刪定<四庫全書總目>稿本》《天津圖書館藏內府寫本書前提要》等書的出版,為我們展開《四庫》提要過程性的動態研究提供了豐富的文獻基礎。
-
四庫書房 |《四庫全書》之子部·法家類
在人性方面,法家認為人性本惡,一定要通過法來約束和治理人民。《四庫全書·子部·法家類》收錄八部書籍,共九十四卷。其中收錄了《韓非子》一書,此書為先秦法家學說的代表作。韓非子是法家集大成者,他精於「刑名法術之學」,建立法、術、勢結合的法治思想體系,他提出「以法為教」、「以吏為師」,獎勵耕戰,選拔「法術之士」等有關政策。書中說理精密,文筆犀利,善於用淺近的語言來說明抽象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