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劇本是戲劇的根,導演是戲劇的魂,演員是戲劇的樹木,劇目是戲劇的骨頭。」演員馮遠徵昨日在北京文化藝術基金髮起的「培源·青年戲劇人才培養及劇目孵化平臺」啟動儀式如是說。該項目將面向全國編劇人才,公開徵集劇本,最終選出最具潛力劇本助其搬上舞臺。
北京文化藝術基金管理中心主任張鵬表示:「北京文化藝術基金自2016年成立以來,已經累計資助項目400餘項,其中近一半是舞臺創作項目。但是反觀歷年基金支持的各個項目,真正立得住、傳得開、留得下的並不多。劇本荒、創意荒的問題是當下劇本創作一個突出的問題。為了真正從戲劇創作的源頭性、基礎性環節做起,紮實推進戲劇相關行業的長遠發展,我們推出了『培源·青年戲劇人才培養及劇目孵化平臺』作為藝術基金扶持的公益型項目。」
張鵬介紹道:「由於受財政資金使用要求和管理成本所限,目前基金扶持舞臺創作的周期一般在兩到三年左右。但從國際上來看,一部好的劇本從大綱、打磨、修改到二度創作、最終舞臺呈現,最少需要四到五年的時間。我們希望依託這個平臺延伸基金扶持的鏈條,從源頭開始,紮根人民,推動藝術創作良性循環發展。」
著名導演王曉鷹會上指出:外國經典名著的成功經驗很有參考價值。「當年曹禺先生通過閱讀世界經典名著,首先學習到的不是技巧而是戲劇的藝術規律,首先建立的不是戲劇的功利而是戲劇的藝術價值觀,而且這種藝術規律、藝術價值觀已經深入、蟄伏於他藝術創作的『潛意識』當中,也許正是因為如此,他才能在二三十歲的年紀就寫出了中國戲劇的傳世經典,而且他所有可以稱之為經典的劇作,表現的都是他當時所處時代的真實的社會生活,都是不折不扣的『現實題材作品』。」
戲劇家林克歡表示,全世界範圍內,在這三十年都面臨整個人才交替的大時代。目前世界各大劇院藝術總監大多數都是四十多歲的。而且他們用很大精力和資金培養一批二三十歲的年輕編劇人員,採取國家劇院委約作品的方式,讓年輕作者的作品能在大劇院裡跟觀眾見面。不在於創作者取得多大成功,而在於培養人才。
林克歡說:「我們現在也面臨非常關鍵的人才交替時代,老一代戲劇人先後退休,相繼離開了。我們不僅僅要收割,而且要播種,可以採取送學校進行短期培訓,可以有短期培訓班,可以請著名的有成就的作家收徒……大家一定共同努力,創新我們的人才培養模式,促使更多人才走到前臺,促進我們戲劇藝術的發展。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 王潤
流程編輯:tf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