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染病告訴我們什麼:從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說起

2021-01-16 財新

  【財新網】(專欄作家 賈平)1918年西班牙流感(Spanish Flu,H1N1),是人類歷史上最為慘烈的大流行病之一,也是自中世紀黑死病之後到目前為止,造成全球死亡人數最多的傳染性疾病。這一人類歷史上最為致命的大流行病持續了15個月之久,因為當時全球各地紀錄不全,具體死亡人數已經很難確定,但根據一些被引述最多的分析(Johnson & Muller, 2002; Christopher JL,2006),它導致了當時約三分之一到一半的全球人口感染(全球當時有18億人口),奪走了大約5000萬到1億人的生命(但近兩年也有學者研究認為死亡人數在1500萬上下)。西班牙流感一年內致死的人數,分別超過了愛滋病在過去40年裡、黑死病在一個世紀內致死的人數(John Barry,2017)。

相關焦點

  • 西班牙媒體刊文回望1918大流感:發生了什麼,留下了什麼
    3月22日,西班牙主流媒體《先鋒報》(La Vanguardia)刊載評論文章《1918大流感給我們傳遞的訊息》(Coronavirus: mensajes de la gripe de 1918,菲利克斯·巴迪亞(FÈLIX BADIA),原文見https://www.lavanguardia.com/historiayvida/
  • 1918年大流感105歲的倖存者,給2020年的提醒是什麼?
    近日,西班牙的《世界報》、英國的《衛報》都報導了一位105歲的老人,這位老人曾經歷了1918年世紀大流感,作為倖存者,面對眼下的新冠肺炎在全球的蔓延,他談了自己的看法。這位老人名叫José Ameal Pe a,據悉,他是經歷上世紀全球性流行病的唯一倖存者。
  • 新冠病毒肺炎和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有哪些相似點?看專家怎麼說
    而大約百年前的1918-1920年,全世界也發生了一場席捲全球的大瘟疫,史稱「1918-1919大流感」,給人類帶來了巨大災難,最終導致了數以千萬人的死亡。有人問,百年前的西班牙大流感跟今年的新冠有哪些相似點?有何看法?
  • 1918年「西班牙流感」爆發之際,藝術家們在做什麼
    蒙德裡安、蒙克也染上了「西班牙流感」,但自我隔離之中,他們似乎找到了自己。莫奈為完成《睡蓮全景》而建造的大畫室莫奈:在吉維尼花園為法國人畫下一處寧靜的港灣1883年,莫奈與家人移居巴黎以西50英裡的吉維尼,他親力親為,並聘用六名園丁打理花園,吉維尼家中的茂密園林景致成為莫奈心之所系。
  • 為什麼1918年流感大流行從未真正結束
    1918-1919年的流感大流行(俗稱「西班牙流感」)使全世界50到1億人喪生。這是自黑死病以來最致命的全球性流行病,在流感病毒中很少見到能擊退年輕而健康的人,通常在出現第一種症狀的幾天之內。在美國,1918年的流感大流行使平均預期壽命降低了12歲。
  • 這一次,我們絕不允許「西班牙流感」的錯誤重演
    新華社記者 劉傑 攝我們需要警惕的是,在西方,借疫情對中國汙名化仍有一定的支持者,一些媒體直接將新冠疫情稱為「武漢病毒」「武漢肺炎」或「中國病毒」,甚至部分境外中文媒體也採用這類錯誤說法。傳染病的名稱一旦通用,就很難得到更正。中方必須堅決反擊美國帶頭颳起的這股歪風,避免1918年「西班牙流感」的歷史錯誤再次出現。
  • 關於1918年流感大流行的十個神話
    去年是1918年流感大流行100周年。當時死亡人數估計在5000萬到1億之間,佔世界人口的5%。5億人被感染。 因此,我們許多人對它懷有誤解。 通過糾正這10個誤區,我們可以更好地了解實際發生了什麼,並學習如何在未來預防和減輕此類災難。 沒有人相信所謂的「西班牙流感」起源於西班牙。
  • 舊影|「美國的歷史為什麼忽視了1918年流感大流行」
    1918年被稱為「西班牙流感」的圖像能教給我們有關COVID-19的什麼信息?美國國家檔案館保留了豐富的「1918大流感」圖像,顯示其與今天的危機驚人的相似之處——從口罩到急救醫院。遺憾的是,1918年的流感大流行在美國的歷史上似乎並未得到應有的重視。展示這些流感時期的文獻有助於認清該疾病在世界重大災難的歷史上應有的位置。
  • 「穿越時空」的福奇:1918年爆發大流感,曾呼籲人們居家隔離
    一篇題為《1918年西班牙流感的福奇博士》文章裡,詳細闡述了兩位專家在美國兩個大流感時期發生的相似情況。長相、身世相近下圖中,左邊是20世紀幫美國抗擊1918大流感的流行病學家塔特爾,右邊是現在新冠肺炎疫情下,美國抗擊新冠病毒的首席傳染病專家福奇。
  • 西班牙流感:歷史上最致命的大流感
    「西班牙流感」一詞在英國迅速流行。根據尼爾·詹森的著作《英國與1918-19年流感大流行》,英國媒體將西班牙的流感流行歸咎於西班牙的天氣:「……乾燥多風的西班牙春季是令人不愉快且不健康的季節。 」有跡象表明,西班牙的大風正在傳播載有微生物的灰塵,這意味著英國潮溼的氣候可能會阻止流感在該國傳播。
  • 看看美國學校在1918年西班牙大流感時怎麼做
    在1918年流感大流行期間,儘管當時的世界與現在大不相同,但討論依然很熱烈。據估計,那場大流行在全球範圍內造成500萬人死亡,其中包括67.5萬美國人。1918年大流感又被稱為西班牙型流行性感冒。密西根大學醫學史中心主任、醫學歷史學家霍華德·馬克爾博士是2010年《公共衛生報告》文章的合著者。他說,該市是流感爆發最嚴重、最早的城市之一。當時的紐約衛生專員皇家 S. 科普蘭博士告訴《紐約時報》,「孩子們離開他們不衛生的家,去到寬敞、乾淨、通風的學校,那裡總是有一個強制的檢查和檢查系統。」據科普蘭說,學生們不允許在校外聚集,必須立即向老師報告。
  • 「西班牙流感」最先在美國堪薩斯州軍營發現,為何卻以西班牙命名
    爆發於1918年的「西班牙大流感」,可以說是近代以來最為嚴重的疫情之一,先後在全球造成了近10億人感染,至少5000萬人死亡。這次流感的爆發可以被分為三個階段,其中第一波有記錄的流感,發生於美國的堪薩斯州軍營,然而這次流感卻被稱為「西班牙大流感」,這又是為什麼呢?
  • 1918-1919,被一場流感擊中的中國
    1918-1919年,在印度鄉村、蘇聯(當時正進行殘酷內戰)、中國、非洲和南美洲,這種疾病通常最為猛烈,但幾乎沒有什麼完好的記錄留下來。李秉忠先生在《關 於1918-1919年大流感的幾個問題》一文中也表示:「目前,中國學術界對1918-1919年大流感的研究尚屬空白。」1918-1919年的全球性大流感死傷驚人,但關於其在中國的傳染細節相關研究很少。
  • 現在的美國讓人想起1918年大流感
    報導稱,美國金融和文化中心紐約,很好地體現了全球第一大經濟體已被新冠疫情「攻陷」的現狀。當局12日宣布,超過500人的聚集活動被禁止,就此叫停了百老匯演出和眾多文化活動。曼哈頓主要旅遊地時報廣場13日下午變得出奇的安靜。美國正在發生的一切,讓人不禁想起1918年的大流感。
  • 1918年大流感倖存者給2020年的提醒:人們要一起渡過難關
    據西班牙《世界報》,105歲的1918年大流感倖存者在採訪時說,他所在小鎮當年四分之一人被奪取生命,「我不想看到悲劇重演,人人都要當心。」另一位107歲的美國倖存者則提醒:「現在人們應該彼此當拐杖,一起渡過難關。」
  • 西班牙大流感,102年前的最強瘟疫,曾改變世界
    【搜索下載華輿APP(中新社旗下新媒體平臺),關注全球華僑華人,瀏覽世界各國媒體新聞資訊,無需翻譯——華輿在「手」,世界盡在掌握】中新社·華輿訊 據英倫圈報導 新冠疫情已然演變到了全球大流行的地步,在此之前,相信大家對於1918年西班牙大流行也並不陌生,它是真正意義上的第一次全球性大流行疾病。100年過去了,仍然還是有很多人會想起他。
  • 為什麼西班牙流感叫西班牙流感?和現在的中國一樣冤枉
    儘管1918年的流感並不是單獨出現在一個地方,但它在全世界都被稱為「西班牙流感」,因為西班牙受這次流感的影響非常大,據報導,當時的西班牙國王阿方索十三世也感染了這種流感。不過更為主要的是當時的其他歐洲國家和美國封鎖了這一消息。西班牙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是中立的,與歐洲鄰國不同的是,它沒有在戰時對新聞實行管控。
  • 1918年大流感倖存者給2020年的提醒,國外到底有沒有在努力抗疫?
    據西班牙《世界報》報導,一位1918年大流感的倖存者,今年已經105歲的老人在採訪時說,他所在小鎮當年四分之一人被奪取生命,「我不想看到悲劇重演,人人都要當心。」 無獨有偶,在目前世界上疫情最嚴重的美國,另一位107歲的大流感倖存者則提醒,現在人們應該彼此當拐杖,一起渡過難關。
  • 關於西班牙流感的一些事實:人類史上最致命的大流行
    1918年,一種被稱為西班牙流感的流感病毒引起了全球大流行,並迅速蔓延,肆意殺戮。年輕人、老年人、病人和其他健康的人都受到感染,至少10%的病人死亡。 關於由該疾病引起的確切死亡估計數不盡相同,但據認為它感染了世界上三分之一的人口,至少5000萬人死亡,這使其成為現代歷史上最致命的大流行。 儘管當時它獲得了「西班牙流感」的綽號,但這種病毒不太可能起源於西班牙。 是什麼引起了西班牙流感?
  • NEJM:甲型流感病毒從1918年大流感病毒進化而來
    美國研究人員6月29日說,目前所有能感染人類的甲型流感病毒都是上世紀初造成「西班牙流感」大流行的H1N1流感病毒的後代,但病毒在約90年的進化過程中,危害性有所減弱。這項研究由美國國家過敏和傳染病研究所所長安東尼·福奇等人共同完成,研究成果29日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NEJM)網絡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