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我是荷包蛋媽媽。
昨晚,大家睡得還好嗎?
縱有千分不舍、萬般無奈,國慶假期還是離我們遠去了.....
不過我知道,有位寶媽一定沒睡好,因為昨晚收到她的私信:
老陶瞄了一眼我的回覆,調侃我太沒責任心:
過節還在諮詢,一看就很著急,你就回個「大了就會好」?
我一聽就急了:我是有根據的!
既然無心上班,不如就來好好掰扯下,所謂的睡前「戀物癖」!
說到寶寶睡前「怪癖」,可謂是,沒有「最奇葩」,只有「更奇葩」,比如下面這幾位:
《我家那閨女》裡,傅園慧23歲還要帶「摸摸」紅繩出門,老陶吐槽人家是個還沒長大孩子。
但我想說是,23歲又怎樣呢?我們有她「洪荒之力」的快樂嗎?
親密育兒倡導者西爾斯醫生說:我見過的安全感最強的孩子,在認知水平達到一定程度前,都有內心所依附的物或者人。
孩子在6個月到3歲之間,大都會尋找一個「第三者」,作為心理撫慰。
1歲前表現為喜歡吸吮手指、安撫奶嘴等,2歲後會寄託於一些物品,心理學上將這些物品稱作「可控第三者」。
一般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的「戀物」現象都會自行消失,有的孩子會晚一點。
但只要寶寶的行為是無損害性的,就無需強行阻止。(損害性糾正方法詳見下文)
最近蛋姐迷上了一隻小恐龍,吃睡一起 我發誓,我真的不嫉妒
簡單粗暴地制止孩子的依戀行為,反而容易讓孩子心靈受傷。
所以,請不要低估孩子的適應能力,相信我,他們總會長大。
皮膚饑渴症了解一下?
那什麼原因容易導致孩子「戀物」呢?關於這一點,我和老陶倒是能達成一致。
那就是缺乏安全感。
19世紀40年代,紐約一名兒科醫生為了挽救瀕死的早產兒,要求所有的醫護人員每天都要摟摟寶寶。
結果,嬰兒死亡率迅速下降,趨近於零。這就是「皮膚饑渴」學說的源頭。
如果孩子過度依戀某個物品或身體部位,那有可能是,你跟他親親、抱抱、摸摸的接觸太少了。
曾經,蛋姐必須抓著我的頭髮才能入睡,學習了「皮膚饑渴論」後,我便和老陶製定了「規矩」:
每天出門,我們三個都要抱抱、親親對方;每天睡前半個小時,玩些手指操、親子瑜伽類的身體遊戲。
神奇的事情發生了:蛋姐入睡的時間縮短了,揪頭髮睡覺的時間也減少了。
先給孩子足夠的愛,她才有足夠的勇氣走出去。
所以,蛋媽想問下各位寶媽:你們真的「餵飽」孩子了嗎?
你們熟悉的蛋媽口訣又來啦!
辯論到這兒,顯然,我已經贏了一個半回合,但老陶明顯還有點不甘心。
老陶:像那種不分場合掀開衣服就要摸,咋辦?
的確,如果孩子出現不分場合摸乳房、手指吃變形等影響身體或生活的情況,我們就有必要做一些疏導了:
蛋媽給大家總結了一個口訣:一模 、二說、三找、四減少。
一模:模仿行為
比如「孩子非要抓頭髮睡覺」,你可以模仿著「拉扯」一下他的頭髮,讓他感受一下不舒服的感覺;
二說:說出不滿
當孩子能聽懂大人話時,大家完全可以直接告訴孩子你的感受,比如:
「如果媽媽這樣一直抓你,你是不是也睡不著啊?這樣媽媽真的很不舒服~」
插播一個蛋姐的銷魂睡姿
三找:找替代物
然後引導性地問孩子:「還有什麼樣的東西摸起來,像摸媽媽頭髮一樣舒服呢?」
根據引導,找到替代品,或者自主選某個物品。注意多準備幾個,輪流使用,分散孩子的「專注」;
以9天為一個周期逐漸過渡:「身體+安撫物」(3天),減少身體安撫(3天),嘗試安撫物伴睡(3天);
四減少:逐步減少接觸
如果孩子還是不同意,等他還想摸時,輕輕拿過他的手,輕拍或按摩,
並安慰他:「你安心睡吧,媽媽會一直陪著你,不會離開的。」
通常情況下,一個新習慣的建立,大概需要21天,也就是三周左右的時間,
因此,大家要慢慢引導、多次嘗試,不要過分焦慮。畢竟孩子一切的出發點都是愛啊~
老陶這次之所以反應那麼強烈,是因為蛋姐現在改抓他的頭髮啦!哈哈~
讓我們給老陶多一點信心,告訴他:別慌,放輕鬆~
話說,你家寶寶有什麼「奇葩」睡前習慣呢?趕緊留言,尋找同款寶寶吧~
最後,請一定記得轉發分享,文末隨手點個「贊」~
你們的支持,是我繼續創造「蛋媽口訣」的最大動力!愛你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