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勤儉節約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但是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現在的家長在孩子的問題上卻做不到這一點。只要是孩子喜歡的東西,就能夠毫不猶豫地買買買,根本不管有用沒用,只要孩子開心這些就不是問題。
以至於他們小小年紀就養成了花錢大手大腳的習慣,他們固執地認為這些都是父母應該做的事情,如果父母不答應自己的要求就大哭大鬧。當然也有相反的父母,他們認為孩子應該&34;,所以經常在小朋友的面前裝窮。
小區中有一個孩子,家裡做窗簾生意的,父母為了不讓孩子養成壞習慣,便告訴他家裡並沒有錢。平時父母忙於工作,孩子便由奶奶照顧,奶奶經常在他面前說;&34;以至於孩子真的認為家裡非常窮,學習方面特別認真。而他的父母一直以這一點為驕傲。
直到有一天,學校老師打來電話,說孩子在學校把別的小朋友打進了醫院。家長急忙趕到學校,經過了解才知道,只是因為10塊錢。因為&34;孩子,父母很少給孩子零花錢,這10塊錢還是小朋友省吃儉用打算給媽媽買禮物的。
另一個小朋友看到之後便打算&34;出來,卻被孩子當場撞見。只有小朋友知道自己攢著10塊錢有多重要,情急之下,竟拿起凳子就往小朋友身上砸去。
這對父母怎麼也沒想到自己的&34;方式會讓孩子變成這樣。其實有不少家長為了養成孩子勤儉的習慣,便告訴他們家裡沒有錢,孩子想要的東西也會以沒有錢為理由拒絕。卻不知道不適當的窮養只會讓孩子的眼界變窄,格局變低,而這便註定孩子不會成功。
著名的教育專家李玫瑾教授曾經說過:小時候太過節儉的孩子,長大之後的格局不會太大。所以&34;不是指在物質生活上剋扣孩子,而是培養他們吃苦耐勞,勇於面對困難,敢於面對挫折的精神。這樣孩子才會得到真正的鍛鍊。
那麼真正的&34;應該準備做呢?其實窮養也可以讓孩子感覺到滿足:
首先,物質生活得到滿足。
&34;並不是讓孩子吃不飽,穿不暖,感受生活的疾苦。家長在生活中要儘可能滿足孩子的物質生活。有的家長會讓孩子穿別人的舊衣服,用別人的舊東西,小時候孩子可能會沒有感覺,但是隨著年齡的增長,他們會覺得不好意思,甚至覺得&34;。
長時間下來,小朋友就會感到自卑,這種自卑一旦形成很可能影響到他們的一生。孩子不一定要最好的,但是也沒必要用最差的,適合他們的才是最好的。
其次,技能上得到滿足。
有人說富養的最高境界不是讓孩子穿名牌,住豪宅,而是讓孩子學習各項技能。李湘的女兒王詩齡從小就被稱為&34;,小小年紀的她隨便一身衣服就是普通家庭好幾年的開支。慢慢地,人們發現,李湘對於王詩齡的&34;不僅在生活上。
如今十幾歲的小姑娘,畫畫、演戲、鋼琴、走秀樣樣精通,甚至前段時間還因為一幅畫賣了十幾萬上了熱搜。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家長可以讓孩子自己挑選他們感興趣的事情,並將其發展為他們的特長。或許小時候覺得沒有必要,但是孩子長大之後,家長就會發現,多一項技能就會離成功近一步。
最後,情感上的滿足。
黃磊老師說過:&34;一個生活在充滿愛的家庭中長大的小朋友,他們由內而外散發出的自信是不容忽視的,而自信是一個人在成功的道路上順利前行最好的夥伴。
但是中國的家長很少願意在孩子面前表達自己對他們的愛。家長請放下自己的羞澀,大膽地對孩子說出&34;,讓他們感受到父母對自己的愛。只有這樣他們才會願意表達自己,因為他們知道父母一直在自己的身後。
寄語:&34;並沒有錯,錯的是家長沒有真正理解其中的意思,一味地認為窮養就是拒絕孩子的一切請求。其實,有些事情是需要相輔相成的,就像滿足孩子物質的同時,還要做到不盲目滿足,沒有必要的物品也不會妥協。&34;和&34;同時進行才是教育孩子最聰明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