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我收到一封掛號信,是我參保的保險公司寄來的詳情單。在信封的正面,加蓋著一枚郵政日戳。
我拿著這封掛號信,並沒打算拆開它。信封的收件地址和收件人的位置,做了縷空處理,可以透視內頁中傳達出來的內容,告訴投遞員這封信應該交給誰,這顯然是個標準的工業化產物。
信封不再粘貼郵票,只加蓋了郵資章。郵資章的旁邊,懸蓋了一枚郵政日戳。這枚日戳非常工整的蓋在那裡,從通信要求來講,不可缺少,但在整個布局中,又略顯多餘。尤其信封上,還加印了保險公司微信公眾號的二維碼,新舊兩種通信渠道同框,畫面既略帶衝突,卻又非常藝術。
01
我對郵戳的記憶,是很小的時候,大概七八歲的樣子。
我爺爺書櫥的最上面一格,有一個盒子,裡面放著一些信件,那是他固定幾個老友寄來的信件。我爺爺時常會取出信件,戴上花鏡靜靜讀著。若遇我在旁邊,他會饒有興致的跟我說起,這是你的誰誰誰寄來的信。
我當然對那些素未謀面的親人沒有太大感覺,而且大人寫的字,我也看不懂。唯一給我留下印象的,就是信封上彩色的郵票,和郵票上加蓋的郵戳。
初次了解郵戳的作用,還是從郵票開始的,而且對郵戳非常反感。
小學三年級時,我開始集郵,發現郵市上出售的新郵票,並沒有那團黑乎乎的戳記。從大人口中得知,當郵票蓋上郵戳之後,就表示這枚郵票已經用掉了。
紀念郵票都是成套的,很多都是數枚一套,但在收集過程中,未必能一次集齊。有時候郵市發現了一套郵票中缺少的那枚,很可能就加蓋了郵戳。
當我對只能新舊郵票才能成套的情形,面露遺憾時,我爸會告訴我,沒關係的,加蓋了郵戳的郵票,反而證明了不是假票。
後來到了中學,小學的同學去了不同的學校。幾個要好的同學,學著大人的溝通方式,開始相互寫信。
寄信是要花錢的,此時的我們更加厭惡郵票上的黑郵戳。由於郵戳的黑印很難清理,我們幾個就相互約定好,寄信時在郵票正面塗上一層膠水,這樣用橡皮擦除戳印就相對容易了,郵票可以反覆使用。
這類雕蟲小技讓我們得逞了幾次,更多的時候,信件還是退給了寄件人。
02
與小夥伴的幾次通信,以及對郵戳的格外關注,使我也漸漸了解了郵戳中包含的信息。這裡面有寄信的時間,處理信件的局所等等。後來,IT時代導致電子信息技術全面開花,信件已經被我遺忘,直到畢業後,又誤打誤撞的回到中國郵政。
工作之後,才知道郵政日戳分為多種類別,之前最常見到的,主要是用來蓋銷郵資的。後來參觀了一些旅遊景點的主題郵局,發現許多刻有該景點圖案的紀念郵戳。這些紀念郵戳設計精美,加蓋在明信片上,給往來的遊客留下美好回憶。
並非所有城市都有主題郵局,並非所有郵局都有紀念郵戳。
我有一個朋友,是個旅行愛好者,全國大大小小的城市,去了不下百個。
他有一個筆記本,所到之處,一定要找郵局,蓋一枚當天當地的郵政日戳。
我翻看他的筆記本,有的頁面是他的旅行筆記,有的頁面粘貼了旅行照片,但所有的頁面,都蓋了郵戳。通過這些郵戳,能知道他曾經什麼時候,都去過哪些地方。
這些頁面中,有少數的空白頁,只是蓋了郵戳,但在郵戳旁邊,會有「XX留念」的字樣。
他告訴我,有時候在這座城市只是短暫停留,只能通過郵戳記錄旅程。但是郵政日戳是具有法律效力的,不能蓋在完全空白的紙上。寫上「XX地方留念」的字樣,方便郵政營業員幫我蓋章。
是啊,小小的郵政日戳並不簡單,這一蓋,代表了中國郵政的公信力。
03
02
郵政日戳是郵政營業人員的工具,也是他們工作中的親密夥伴。我有一次與一名營業員聊起日戳,帶給我更深的感悟。
那位營業員告訴我,有一次,支局來了一位用戶,要求加蓋一枚昨天的日戳。由於這不符合業務規範,用戶的要求被這位營業員婉拒了。
經歷這件事情之後,他跟我說,之前用日戳蓋章、更換日期,都是正常工作流程,並沒感到什麼特別的。但就在那天拒絕了用戶的要求之後,他意識到日戳也有時間的流逝。當拆下字釘的那一刻,今天的日期就永遠不會再次出現在日戳上了。
從此,他對日戳有了一種特殊的感情,每次拆換字釘都要仔細確保準確無誤,以便手中的日戳和自己一樣,以全新的面貌迎接嶄新的一天。
04
生活不可能像你想像得那麼好,但也不會像你想像得那麼糟。 我覺得人的脆弱和堅強都超乎自己的想像。 有時,我可能脆弱得一句話就淚流滿面;有時,也發現自己咬著牙走了很長的路。
在我們的工作中,郵政日戳仍然發揮著重要作用。根據《郵政法》的規定,郵政日戳是郵政通信的專用工具,是法律上的有效憑證,受法律保護。關於郵政日戳的使用和管理規範,是每位郵政營業員應該熟知的。特別是新進的郵政夥伴,更應該多多了解郵政日戳的相關知識。
感謝收看
中國郵政報山東記者站
作者:驛學堂 編輯:崔鵬森
感謝您抽出時間來閱讀此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