郵政日戳見證張家口「旱碼頭」繁榮史

2020-12-18 中國新聞網

郵政日戳見證張家口「旱碼頭」繁榮史

    圖為郭秀寶收集的一封民國年間的國際掛號信件,上面共貼了13張郵票,總面值50分。「9.18事變」後,張家口發往歐洲的信件只能繞道美國。該信封1932年12月2日從張家口發出,經過1個月零10天後,才輾轉抵達德國,期間,共蓋了13個郵戳。

  中新網張家口2月27日電(譚地 宋錦豐)一枚郵票,一張信封,一個郵戳,還原一份歷史。27日,集郵愛好者郭秀寶向記者介紹了他所收集的張家口郵戳。一個個小小的郵戳,見證了張家口作為「旱碼頭」的繁榮歷史。

  郭秀寶介紹說,在他所收集的郵戳中,清朝的、民國的、解放前後的都有。這些郵戳雖然款式和文字不盡相同,但基本上記錄了當時的歷史,尤其是清朝末年和民國時期的一些郵戳,直接見證了張庫商道的繁榮歷史。

  郭秀寶說,就款式來說,他收集的郵戳有「木刻長方戳」(碑戳)、小圓戳、腰框戳、梳式戳四種;文字有全中文、英中文、日中文以及俄文、日文、法文的。

  郭秀寶介紹說,1903年,清政府在張家口設立郵政分局,隸屬北京郵區管理,局址設在下堡的東關街。1912年民國成立,張家口郵局在延用清代郵戳的同時開始刻制新式郵戳,並出現了「腰框式日戳」、「英中文三格式日戳」和「中英文三格式日戳」。民國時期的郵戳一般使用民國紀年中文表示時間,中、後期也出現了使用公曆紀年阿拉伯數字表示時間。1937年日本佔領張家口,日本人統一在日本「丸一戳」的基礎上將郵戳刻制為「梳式戳」。

  郭秀寶說,有意思的是,在一些英中文腰框幹支郵戳中,張家口被翻譯為「KALGAN」。他說,英文「KALGAN」的原意是「碼頭」,而「碼頭」只有在有水的地方出現,張家口地處內陸,不沾水的邊兒,因此,「旱碼頭」由此得名。這也說明,坐標為張庫商道的張家口,一頭連著武漢、福建武夷山產茶區,一頭連著烏蘭巴託(今蒙古國首都)、甚至通過俄羅斯的恰克圖一直向西延伸到聖彼得堡,在國際貿易史上,繁榮盛極一時。

  在郭秀寶收集的郵戳中,有一張「京張郵戳」。他說,這個郵戳,是京張鐵路開通後的特製品。1905年中國開始自建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並於1909年建成通車,同年開通火車郵局,因此特製使用「京張郵戳」,這在全國的郵戳歷史上也特別罕見。

  按照常規郵政線路圖,張家口至歐洲,一般先經過北京,隨後轉道瀋陽,經西伯利亞鐵路到達歐洲。但郭秀寶收集的一張郵戳,郵路徹底改變:從張家口出發,經過北京、上海,穿過蘇伊士運河,經過美國西雅圖,最後抵達歐洲。他說,這是因為「9.18事變」後,日本全面侵華,關內和關外均切斷郵路,寄往歐洲的國際郵線路線不得不由常規的郵路繞道美國。

  郭秀寶說,一張普通的信封,可以反映當時社會的貿易情況,而信封上面的郵戳則從側面反映了當時貿易的頻繁,郵路即是商路,反映了張庫商道的貿易往來和人際交往,時效性強,信封上亦可反映國家的政治變遷。

  張家口市文物研究所原所長陶宗冶認為,郭秀寶收集的郵戳,至少在以下兩個方面值得探究:一是一個個郵戳銜接起來,較為完整地反映了中國郵政的發展史;二是通過郵戳所依附信封上的圖案,再現了當年張家口特別是張庫商道興盛時的影像,是一種珍貴的歷史記錄。「郭秀寶的郵戳收藏屬於專題收藏,結合張家口郵路發展的特殊歷史,其收藏對中國郵政歷史及當地歷史社會、經濟貿易的研究有重大的意義。」

  陶宗冶介紹說,在郵驛發展歷史上,張家口有著特別的歷史地位。目前國內保存最好、規模最大、最富有特色的郵驛建築群——雞鳴驛就在張家口的懷來縣,被稱為郵政考古、機要考古的一座「活化石」。

  張家口,民間俗稱「東口」,是明、清內地與俄蒙貿易的重要商埠,城市素有「旱碼頭」之稱。以張家口為原點,向西北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張庫商道,直通蒙古國首都烏蘭巴託,是「茶葉之路」的一部分;向南有中國自建的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完)

相關焦點

  • 圖最新消息全國郵政日戳、主題郵局日戳、臨時日戳式樣將翻新 郵政...
    三是按照《中國郵政集團公司關於進一步加強平信條碼化工作的通知》(中國郵政傳〔2019〕23號)的要求,不折不扣地落實平信條碼化工作。   集郵門戶網訊 為進一步規範全國郵政日戳使用管理,集團公司最近頒布了2019版《郵政網點日戳管理辦法》。
  • 河北張家口:歷史上的張庫大道,駝鈴聲聲「旱碼頭」,萬裡茶道「黃金...
    張家口成為名副其實的西北「旱碼頭」,號稱「華北第二商埠」。張庫大道茶商雲集。大境門:大好河山邊境門 陸路商埠「旱碼頭」大境門。自明隆慶五年(1571年)蒙漢議和起,張家口大境門外元寶山一帶,逐漸形成了在歷史上被稱為「貢市」和「茶馬互市」的邊貿市場。來自蒙古草原和歐洲腹地的牲畜、皮毛、藥材、毛織品、銀器等在這裡換成了絲綢、茶葉、瓷器和白糖。
  • 你有一封來自冬奧會的郵件請查收~「北京2022」郵政日戳正式啟用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近日,北京冬奧臨時郵局正式升級為冬奧郵政服務網點——北京2022郵政所,同時正式啟用了「北京2022」郵政日戳。冬奧郵局位於北京冬奧組委首鋼園區,佔地約100平方米,其郵政日戳、郵政編碼、專用信箱號碼、內部布局都充滿北京冬奧元素。早在2015年7月31日,隨著北京攜手張家口贏得2022年冬奧會和冬帕運會的舉辦權,北京冬奧組委進駐位於石景山的首鋼園區,北京郵政石景山區分公司在第一時間成立了冬奧臨時郵局,為冬奧組委提供郵政寄遞服務。
  • 「雲南昆明」草書字體郵政日戳
    新中國郵政中、早期的郵政日戳都是手工雕刻(郵政日戳改為機器雕刻是近1、2十年的事情),這就給了刻字工人充分的個性化展示的條件,雖然按照日戳刻制規範要求
  • 郵政日戳,不只代表「郵資已付」
    郵資章的旁邊,懸蓋了一枚郵政日戳。這枚日戳非常工整的蓋在那裡,從通信要求來講,不可缺少,但在整個布局中,又略顯多餘。尤其信封上,還加印了保險公司微信公眾號的二維碼,新舊兩種通信渠道同框,畫面既略帶衝突,卻又非常藝術。 01 我對郵戳的記憶,是很小的時候,大概七八歲的樣子。
  • 日戳夾鉗類郵政刻字用品項目供應商入圍項目成交公告
    一、項目名稱:日戳夾鉗類郵政刻字用品項目供應商入圍項目  二、項目編號:SJHY-20115  三、單一來源文件領取日期:2020年12月16日至2020年12月18日  四、成交日期:2020年12月21日  五、評標委員會人員名單:董密林、杜金星、楊曉秋  六
  • 北京的風景日戳為何都在這一天啟用
    1988年10月9日,北京也加入了風景日戳的大家族,首批啟用的風景日戳共計12枚。圖案分別為:雍和宮、景山、中山公園、北海、人民大會堂、天壇、大觀園、頤和園、潭柘寺、定陵、八達嶺長城、慕田峪長城。一年之後的1989年10月9日,北京郵政部門又啟用第二批12枚風景日戳,圖案分別為:天安門、勞動人民文化宮、孔廟、故宮、白塔寺、前門、臥佛寺、香山、十三陵、蘆溝橋、雲居寺、戒臺寺。
  • 「鄭州黃河文化公園」風景日戳...
    大河報·大河客戶端記者 王珂 集郵愛好者每到一地出差遊玩,到當地郵政所打卡,寄一封蓋有當地郵戳的信件、明信片回家,是必不可少的項目,本尊「到此一遊」的鐵證啊!6月5日起,郵迷們又多了一個打卡地——鄭州市集郵協會在鄭州黃河文化公園(原鄭州市黃河生態旅遊風景區)所在地的「黃河南岸」郵政所啟用了「鄭州黃河文化公園」風景日戳。下圖這枚蓋上最新日戳的郵件,日期、字樣、地點,一目了然,還有炎黃二帝像呢!
  • 從旱碼頭到旅遊名鎮——看高家堡古鎮近六百年蝶變
    西口路上的「旱碼頭」  古老的街道,滄桑的城樓,鱗次櫛比的四合院,走在高家堡古鎮青石板的路上,眼裡儘是揮之不去的古老風情,訴說著曾經的輝煌。  史料記載,明朝至民國期間,高家堡富商聚集,鹽鹼業更是享譽塞北,有「十六家鹽行半道街」之稱。清末至民國初年,高家堡古鎮有大小藥鋪、醫館十多家。
  • 實寄封見證福建省立醫學院抗戰內遷
    本文就初步解讀筆者拙藏之實寄封,以見證該校內遷閩中山城沙縣的歷史片段。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日本軍國主義對中國發動了全面侵略戰爭。1938年4月,日寇從金門海上入閩,攻佔福建廈門。而福州地處沿海,也深受日寇威脅,曾經兩度淪陷,飽受戰爭的摧殘。同時,日本人在淪陷區實行「奴化教育」,實行愚民政策。
  • 閱讀蘇河丨上海郵政博物館:見證百年郵政業發展
    這樣一個佔盡地利的選址,正是為了讓郵件方便快捷地抵達當時的郵政大樓進行分揀、分發,從而更快地遞送到郵件主人們的手中。因為建築雄偉高大又佔盡地利,當時負責掌管全局的郵政總局郵務長只要手持望遠鏡,就可以從郵政大樓辦公室的窗口,遠眺外灘郵政專用碼頭上郵艇進出、郵件裝卸作業等情況,一切盡在掌握。
  • 重慶有個千年古鎮,藏著「川渝」式碉樓,被稱為長江第一旱碼頭
    豐盛古鎮位於重慶市巴南區東北部,始建於宋代,若從最初的時間開始算的話,也是有個差不多的千年歷史了,而在明末清初的時候,這個古鎮因為是個重要驛站,所以商販在此處來往頻繁,也帶動了當地的商貿業發展,讓其成為了古代巴縣旱碼頭之首,素有「長江第一旱碼頭」的稱呼。
  • 堅守初心 履行使命 - 中國郵政集團有限公司
    今年7月的一天,陝西省銅川市宜君縣堯生鎮走馬梁村村民張萬保給堯生鎮郵政所送來一面鮮紅的錦旗和感謝信,再次感謝郵政解決了他的燃眉之急,使他快速恢復健康。原來,張萬保花了100元在堯生郵政所購買郵政簡易險後,意外受傷住院花費2385元,自付只花了218元。
  • 【閱讀】上海郵政博物館:見證百年郵政業發展,留存珍貴城市記憶
    這座如今已成為「網紅」打卡點的優秀歷史建築,正是當年被譽為「上海十大建築」之一的上海郵政總局大樓,如今的上海郵政博物館所在地。原位於北京路9號的上海郵政總局辦公點已經無法承擔越來越繁忙的郵政業務,建一座新的大樓成為當務之急。1922年一座新的上海郵政總局大樓於四川路橋北堍動工,1924年建成。
  • 北京郵政博物館——小報房郵局開館營業
    本報訊  2月19日,北京郵政博物館——小報房郵局正式掛牌,開館營業。    小報房郵局位於崇文門內大街小報房胡同西口,該址是清代北京郵界郵政總局舊址。1914年起是北京第一郵務支局所在地。新中國成立後,該址曾為郵政支局、郵電所,後改為民宅。
  • 郵政宣誓中華主權——一枚實寄封背後的故事
    豎式信封左上角貼日佔東三省時期所用菊花圖3錢及富士山2錢郵票,銷日本客郵局梳式日戳,可惜不清楚無法判斷日期。下面又貼中華民國郵政普10北京二版農獲圖15分加蓋暫作5分改值郵票,蓋銷天津XX年十一月六日日戳,封背面加蓋天津甲三XX年十一月六日落地戳。
  • 張家口紀行:綠色崛起,塞外名城重塑「大好河山」
    ——大境門寫下「大好河山」的時候,不會想到這四個蒼勁的顏體大字,會成為張家口的城市品牌。「變『資源』為『資產』」,「把劣勢轉化成優勢,把優勢發揮到極致」,是張家口官員常說的兩句話。近年,各地保護與傳承相結合,傳統與創新相結合,文化與產業相結合,政府主導與市場推動相結合,「一縣一品」做大做強縣域文化產業。  「像重視經濟工作那樣重視文化建設,強勢推進文化改革和發展,努力把張家口建設成為強市名城,實現綠色崛起。」
  • 朔州發現日偽時期郵政儲金簿
    本報7月7日訊(記者梁保忠)今天上午,朔州市三晉文化研究會舉辦了紀念抗日戰爭勝利萬人籤名活動,活動上展出的一件日偽時期的郵政儲金簿引起了人們的注意。  這個儲金簿是前幾日朔州市郵政局工作人員在受理業務時發現的,當時,一位老人拿著它到郵政儲蓄所取款。
  • 鉤沉|發票博物館:見證中國商業進化歷程
    從古老的契約式發票開始,中國的發票演化軌跡同時也見證了中國商業進化的歷程。這次,就讓我們走進河北經貿大學的中國發票博物館,通過泛黃的老發票,追溯我國發票的前世今生,觸摸一張張發票背後的經濟、文化、民俗及政治印記。
  • 短消息 - 中國郵政報
    河北省分公司開展今年首輪網點檢查    本報訊 河北省郵政分公司決定自2月18日起開展為期10天的營業網點檢查工作,重點對市(縣)分公司自查和複查情況進行驗收,尤其對其黨建工作情況,未正常開展籤到籤退、日戳使用情況、核心指標數據、平信條收寄存在問題的網點開展針對性檢查,這是河北省分公司今年首次開展網點檢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