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為郭秀寶收集的一封民國年間的國際掛號信件,上面共貼了13張郵票,總面值50分。「9.18事變」後,張家口發往歐洲的信件只能繞道美國。該信封1932年12月2日從張家口發出,經過1個月零10天後,才輾轉抵達德國,期間,共蓋了13個郵戳。
中新網張家口2月27日電(譚地 宋錦豐)一枚郵票,一張信封,一個郵戳,還原一份歷史。27日,集郵愛好者郭秀寶向記者介紹了他所收集的張家口郵戳。一個個小小的郵戳,見證了張家口作為「旱碼頭」的繁榮歷史。
郭秀寶介紹說,在他所收集的郵戳中,清朝的、民國的、解放前後的都有。這些郵戳雖然款式和文字不盡相同,但基本上記錄了當時的歷史,尤其是清朝末年和民國時期的一些郵戳,直接見證了張庫商道的繁榮歷史。
郭秀寶說,就款式來說,他收集的郵戳有「木刻長方戳」(碑戳)、小圓戳、腰框戳、梳式戳四種;文字有全中文、英中文、日中文以及俄文、日文、法文的。
郭秀寶介紹說,1903年,清政府在張家口設立郵政分局,隸屬北京郵區管理,局址設在下堡的東關街。1912年民國成立,張家口郵局在延用清代郵戳的同時開始刻制新式郵戳,並出現了「腰框式日戳」、「英中文三格式日戳」和「中英文三格式日戳」。民國時期的郵戳一般使用民國紀年中文表示時間,中、後期也出現了使用公曆紀年阿拉伯數字表示時間。1937年日本佔領張家口,日本人統一在日本「丸一戳」的基礎上將郵戳刻制為「梳式戳」。
郭秀寶說,有意思的是,在一些英中文腰框幹支郵戳中,張家口被翻譯為「KALGAN」。他說,英文「KALGAN」的原意是「碼頭」,而「碼頭」只有在有水的地方出現,張家口地處內陸,不沾水的邊兒,因此,「旱碼頭」由此得名。這也說明,坐標為張庫商道的張家口,一頭連著武漢、福建武夷山產茶區,一頭連著烏蘭巴託(今蒙古國首都)、甚至通過俄羅斯的恰克圖一直向西延伸到聖彼得堡,在國際貿易史上,繁榮盛極一時。
在郭秀寶收集的郵戳中,有一張「京張郵戳」。他說,這個郵戳,是京張鐵路開通後的特製品。1905年中國開始自建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並於1909年建成通車,同年開通火車郵局,因此特製使用「京張郵戳」,這在全國的郵戳歷史上也特別罕見。
按照常規郵政線路圖,張家口至歐洲,一般先經過北京,隨後轉道瀋陽,經西伯利亞鐵路到達歐洲。但郭秀寶收集的一張郵戳,郵路徹底改變:從張家口出發,經過北京、上海,穿過蘇伊士運河,經過美國西雅圖,最後抵達歐洲。他說,這是因為「9.18事變」後,日本全面侵華,關內和關外均切斷郵路,寄往歐洲的國際郵線路線不得不由常規的郵路繞道美國。
郭秀寶說,一張普通的信封,可以反映當時社會的貿易情況,而信封上面的郵戳則從側面反映了當時貿易的頻繁,郵路即是商路,反映了張庫商道的貿易往來和人際交往,時效性強,信封上亦可反映國家的政治變遷。
張家口市文物研究所原所長陶宗冶認為,郭秀寶收集的郵戳,至少在以下兩個方面值得探究:一是一個個郵戳銜接起來,較為完整地反映了中國郵政的發展史;二是通過郵戳所依附信封上的圖案,再現了當年張家口特別是張庫商道興盛時的影像,是一種珍貴的歷史記錄。「郭秀寶的郵戳收藏屬於專題收藏,結合張家口郵路發展的特殊歷史,其收藏對中國郵政歷史及當地歷史社會、經濟貿易的研究有重大的意義。」
陶宗冶介紹說,在郵驛發展歷史上,張家口有著特別的歷史地位。目前國內保存最好、規模最大、最富有特色的郵驛建築群——雞鳴驛就在張家口的懷來縣,被稱為郵政考古、機要考古的一座「活化石」。
張家口,民間俗稱「東口」,是明、清內地與俄蒙貿易的重要商埠,城市素有「旱碼頭」之稱。以張家口為原點,向西北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張庫商道,直通蒙古國首都烏蘭巴託,是「茶葉之路」的一部分;向南有中國自建的第一條鐵路——京張鐵路。(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