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子商務在中國的快速發展正改變著消費者的購物行為,線上線下的碰撞和融合為企業帶來了新的機遇,還有挑戰。激烈的市場競爭和無處不在的大數據,企業面臨的問題不是是否利用平臺,而是如何借力平臺,即便是傳統實體零售商,也需要充分利用線上資源,進一步了解消費者需求;線上線下並非競爭關係,有效整合電商與線下雙渠道才是正確的決策。結合2015尼爾森美國消費者論壇最新資訊,以及《全球電商和新零售報告》,森森為您深度解讀大數據時代,電商市場格局。
「新環境下的電商時代,企業需要了解如何利用數字平臺更好地了解消費者,業務思路由B2C向C2B轉型。」阿里巴巴CEO張勇提出。
在2015美國消費者論壇上,張勇與尼爾森全球CEO馬祺展開深度對話;張提出,企業需要善用數字平臺,更好地了解消費者,改變傳統的企業內部自主研發—上市營銷的流程,借用電商平臺大數據,精準預測消費需求,做到更高效的供應,這也是阿里巴巴所做的C2B(customer-to-business)業務,而非B2C(business-to-customer)。
即便是傳統的線下實體店,也不應當局限於進店購買的人群,而是展開線上線下交互,互補優勢,完成銷售、營銷、供應、售後等一系列過程,提升客戶的忠誠度和返店率。電子商務應該是電子與商務兩部分的完美結合。在中國,50%人口在低線城市或農村地區,電商平臺能夠幫助品牌完成渠道下沉,並通過數據精準定位,釋放消費需求。
根據尼爾森《全球新零售和電商報告》,1/4的被訪者表示他們會在電商平臺購買日用品,55%表示未來將會如此;15-34歲年輕人是網上購物的主要驅動力,亞洲、非洲以及中東、拉丁美洲等發展中國家和區域是電商消費意願最高的區域。對於線下實體店而言,借用線上或移動端優惠券,是實現數位化互動的最常用形式。
從全球範圍來看,80/90後以及00後的年輕人是網購主力軍;中國同樣如此。根據尼爾森報告,被普遍使用的六種線上購物形式,即網絡購物送貨上門、網絡訂購店內自取、開車經過取貨、指定站點取貨、虛擬超市和自動定製,最受年輕消費者的歡迎,他們也是未來最希望完全使用網上購物的一代人。調查顯示, 9%的老年人(65歲以上)、17%的中老年(50-64歲)、22%的中青年(35-49歲)、30%的青年群體(21-34歲)、28%的青少年(15-20歲)已經使用了網絡購物送貨上門的服務形式。其中,年輕受訪者表示他們未來願意使用各種線上購物方式。
在中國,網絡訂購送貨上門儼然平民化:46%中國消費者表示已經有過網絡購物經歷,尤其在快消品方面,亞洲國家快消品線上銷售增長率遠遠高於其他國家。尼爾森報告指出,三個因素促進了電商業務的快速增長:
第一,亞洲國家的城鎮化發展和較高的人口密度為線上快消品的流通提供了市場基礎,快遞的運送更加經濟,勞動力成本較低;
第二,智慧型手機的快速普及為消費者提供了硬體基礎;
第三,食品安全問題的高度關注,尤其在中國,越來越多的消費者傾向於在線上選購高質量食品,由此也帶動了中高端食品的線上購買與供應渠道。
電商發展如火如荼,我們發現,消費者對於選擇線上或線下途徑購買何種產品具有普遍的偏好,並非適合實體店銷售的,就一定適合線上。那麼,哪些商品在線上銷售更具潛力呢?
一般來說,儲存時間較長的商品,如個人護理品及家居產品是線上購物的首選。尼爾森的調查顯示,在中國,沐浴露(48%)、牙膏(42%)、紙巾(37%)佔據了網上購物的前三位,約36%的中國受訪者表示,在未來的6個月內,他們計劃在線上購買牛奶和堅果產品,超過20%的人則表示會在網上購買啤酒、酸奶和咖啡。
尼爾森報告還提出線上銷售的2個阻礙和2個促進因素。一般而言,可積累庫存,具備穩定的消費周轉率的品類,如個人護理品和家庭用品是電商首選;從價格維度來看,低運輸成本,利潤空間高可允許較大範圍折扣的商品同樣適合線上銷售。而便利性和即時消費則是線上銷售的兩個障礙。此外,一些特殊需求或需求正處於增長階段的品類,例如許多發展中國家消費者對新鮮、自然、無加工食品的強烈訴求,使之成為電商的一個優質之選。
「How 電商如何制勝?」
建立可信度,並超出消費者預期。消除他們網上購物的質量擔憂,完善質量保證體系,如運輸途中的破損;同時在預設的時間內完成商品遞送,貨品無法及時送達時,零售商需立即與消費者溝通,取得信任。
化繁為簡。網站或app購物需注重功能性和使用的便捷性,從瀏覽到付款的整個流程需符合消費者的便捷購買要求。
熟知市場。人口特徵、運營成本、競爭格局以及消費者偏好因地而異,零售商需考量本地市場環境和飲食習俗制定本土策略。
考慮購物場景和定製化需求。有些零售商習慣採取大而全的策略,但事實上並非所有品類適合線上銷售,選擇一個目標細分市場獲取更加有利於盈利。如專注母嬰產品、個人護理品等。
考慮非直營訂貨與發貨。運輸成本是電商平臺的一個重要運營成本,如果不具備成熟的庫存和運輸投入體系,則需考慮與專業的第三方物流合作。
via: 尼爾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