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一鳴:我的大學四年收穫及工作感悟

2020-08-30 AI小白入門

來源 | 公子龍

編輯 | 公子龍

大學裡的三點收穫

2001年我考入了南開大學,起初大學的生活是讓人有點失落的,但慢慢地從安靜樸素的校園和踏實努力的氛圍中,我還是找到了自己的節奏。大學期間我主要在做三件事情 ,一是寫代碼,因為我是搞技術的;二是看書,看了很多很多書;三是修電腦。基於此自己也有三點收穫:耐心,知識,夥伴。

第一點收穫:耐心。有耐心,能獨處,並基於長期思考做判斷,而不為短期因素所幹擾,耐心地等待你設想和努力的事情逐步發生,這對創業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事實上,你經常想像的很美好,設計的也很完整,你也很努力,但你所期待的事情,經常需要很長時間才能發生。這種耐心,絕對是在南開磨練出來的。

大學的時候我是怎麼面對枯燥的生活?人物傳記是非常好的心靈雞湯。我讀了很多人物傳記,如果說有收穫,就是發現那些偉大的人,在沒有成為偉大的人之前,也是過著看起來枯燥的生活,每天都在做一些微不足道的事情,但這些事情最後從點連成線,成就了他們。

我畢業後參與創立了酷訊、飯否、99房、到現在的今日頭條,每一段創業經歷,都挺寂寞的。現在回想,耐心非常重要,不僅是等待的耐心,還要有耐心做深入思考,還要有耐心地找到更多更好的合作夥伴。

第二點收穫:看書。寂寞的大學生活,給了我人生最安靜的閱讀時光。我用別人打遊戲、打牌的時間,閱讀了各種各樣的書,或者說亂七八糟的書,包括各個專業的書,包括人物傳記,也有各種境內外的報刊雜誌。

當然,那時候,我也有困惑,覺得看的這些東西和思考的問題都很有意思,但在生活中沒什麼用。直到後來我進入網際網路行業並開始創業,各種各樣的知識才連成線,幫我理解行業、理解管理,更快地掌握不熟悉的領域,包括如何讓信息得到更有效率的組織和分發,從而改變各行各業的效率。

2011年,我觀察到一個現象,地鐵上讀報的人、賣報的人越來越少,年初還有,年底幾乎沒有了, 同時,2011年是智慧型手機出貨量的高峰,是2008年、2009年、2010年三年智慧型手機出貨量的總和。我想,這是信息傳播介質的變革,手機很可能會取代紙媒成為信息傳播的最主要載體,又因為人和手機的對應關係,手機隨身攜帶,個性化推薦的需求一定會增加,於是我創辦了今日頭條

第三點收穫:結交了很多的夥伴。我在讀大學的時候結識了很多優秀的同伴。作為一個不怎麼參與集體活動的理工男,怎麼保持社交呢?主要靠修電腦和編程建網站……後來,同學聚會,打招呼的方式基本是:hi,你的電腦還是我裝的。我裝過的電腦有幾十臺,當然大部分是女同學……不但要幫忙裝電腦還要經常保修。沒錯,就像你們想像的那樣,修電腦為我帶來了人生重大的收穫——當時的女朋友,現在的太太。

在校園裡,我接了不少外包的項目。包括我太太她們系的網站(當然是免費的)。因為這門手藝加上兼職,大四的時候,我每月能有超過兩三千的收入,在當時,絕對是土豪。那時候,和同學一起泡實驗室,熬到半夜一兩點,會請大家集體去烤串。一周能吃2-3次。

當時和我吃燒烤的人很多是對編程感興趣,而且志趣相投的同學朋友,有我同一級的,微電子專業的,軟體工程專業的,還有師兄師弟,後來也相繼加入我創辦的公司,成為了我們公司的技術骨幹,也是創業夥伴。

我的工作感悟

2005 年,我從南開大學畢業,加入一家叫酷訊的公司。我是最早期加入的員工之一,一開始只是一個普通工程師,但在工作第二年,我在公司管了四五十個人的團隊,負責所有後端技術,同時也負責很多產品相關的工作。

有人問我:為什麼你在第一份工作中就成長很快?是不是你在那個公司表現特別突出?其實不是。當時公司招聘標準很高,跟我同期入職的就有兩個清華計算機系的博士。那我是不是技術最好?是不是最有經驗?都不是。後來我想了想,當時自己有哪些特質。

首先,我工作時,從不分哪些工作是我該做的,哪些不是我該做的。我做完自己的工作後,對於大部分同事的問題,只要我能幫助解決,我都去做。當時,Code Base中大部分代碼我都看過。新人入職時,只要我有時間,我都給他講解一遍。通過講解,我自己也能得到成長。

工作的前兩年,我基本上每天都是十二點、一點回家,回家後也編程到挺晚。確實是因為有興趣,而不是公司有要求。所以我很快從負責一個抽取爬蟲的模塊,到負責整個後端系統,開始帶一個小組,後來帶一個小部門,再後來帶一個大部門。

當時我負責技術,但遇到產品上有問題,也會積極地參與討論,想產品的方案。很多人說這個不是我該做的事情。但我想說:你的責任心,希望把事情做好的動力,會驅動你做更多事情,讓你得到很大的鍛鍊。

我當時是工程師,但參與產品的經歷,對我後來轉型做產品有很大幫助。我參與商業的部分,對我現在的工作也有很大幫助。記得在2007年底,我跟公司的銷售總監一起去見客戶。這段經歷讓我知道,怎樣的銷售才是好的銷售。當我組建今日頭條招人時,這些可供參考的案例,讓我在這個領域不會一無所知。

我的創業初心

我很尊敬Elon Mask ,他不僅創辦了TESLA ,而且還創辦了一家叫Space X的公司,目標是革新太空科技,終極目標是人類能夠在其他星球生活。

Space X現在是全世界第一家私人向太空發射火箭並實現回收的公司,儘管在前沿領域裡不斷探索的過程非常艱難,身後甚至連跟隨者都沒有,但Elon Mask一直相信:只要理論上能夠成立,理論上可以做到最好,那就應該去努力實現它。

我特別欣賞這種追求卓越和領先的勇氣。年輕人創業,就是要去創造新的技術,做那些理論上存在但還沒有實現的東西,給世界帶來根本性的進步。創業,有人想的是要賺筆錢,有人想的則是要做件事,我覺得自己是後者。

如果你偶然發現青黴素能消炎,你是先考慮用它去救人還是賺錢呢?應該都是先想到救人。我也是一樣。到了這個時代,有個性化的方式來推薦信息,我就想把它做出來。

如果我想賣掉這家公司,現在就可以拿到一大筆錢。但我奮鬥的目標不是賺錢和享樂,支撐我的是自我實現,希望有更多的創造體驗,更豐富的人生經歷,希望遇到更多優秀的人。

現在的創業環境和以前相比已經非常好了,創業能取得多大的成果,最重要的是,你到底願意做多大的事情。年輕人關鍵是立志高遠,享受拼的過程,不自滿,不懈怠。要把成功的目標,設定的儘可能遠。

優秀年輕人的五個特點

後來,我陸續加入到各種創業團隊。在這個過程中,我跟很多畢業生共處過,現在還和他們很多人保持聯繫。跟你分享一下,我看到的一些好和不好的情況。總結一下,這些優秀年輕人有哪些特點呢?

第一個特點:有好奇心,能夠主動學習新事物、新知識和新技能。我有個前同事,理論基礎挺好,但每次都是把自己的工作做完就下班了。

他在這家公司呆了一年多,但對網上的新技術、新工具都不去了解,非常依賴別人,當他想要實現一個功能,就需要有人幫他做後半部分,因為他自己只能做前半部分。如果是有好奇心的人,前端、後端、算法都去掌握,至少有所了解的話,那麼很多調試分析,自己一個人就可以做。

第二個特點:對不確定性保持樂觀。比方說,今日頭條剛開始時,我跟大家講:我們要做1億的日啟動次數,很多人覺得,你這家小公司怎麼可能做得到呢?如果對此持懷疑態度,就不敢努力去嘗試。只有樂觀的人會相信,會願意去嘗試。

其實我加入酷訊時也是這樣,那家公司當時想做下一代搜尋引擎(最後也沒有做成,只做了旅遊的垂直搜索)。我不知道其他人怎麼想的,我自己覺得很興奮。我確實沒有把握,也不知道怎麼做,但當時就去學,就去看所有相關的東西。我覺得最後也許不一定做成,或者沒有完全做到,但這個過程也會很有幫助——只要對事情的不確定性保持樂觀,你會更願意去嘗試。

第三個特點:不甘於平庸。走入社會後的年輕人,應該設定更高的標準。大學期間的同學、一起共事的同事中,有很多非常不錯的人才,技術、成績都比我好,但10年過去了,很多人沒有達到我當初的預期。

很多人畢業後,目標設定就不高。我回顧了一下,發現有同事加入銀行IT部門:有的是畢業後就加入,有的是工作一段時間後加入。為什麼我把這個跟「不甘於平庸」掛在一起呢?因為他們很多人加入,是為了快點解決北京戶口,或者得到買經濟適用房的機會。

如果一個人一畢業,就把目標定在這兒:在北京五環內買一個小兩居、小三居,把精力都花在這上面,那麼工作就會受到很大影響,他的行為會發生變化,不願意冒風險。

如果不甘於平庸,希望做得非常好的話,其實不會為這些東西擔心,這很重要。我說不平庸,並不是專指薪酬要很高或者技術很好,而是你對自己的標準一定要高。也許你前兩年變化得慢,但10年後再看,肯定會非常不一樣。

第四個特點:不傲嬌,要能延遲滿足感。在這裡舉個反例:兩個我印象比較深刻的年輕人,素質、技術都蠻不錯,也都挺有特點。我當時是他們的主管,發現他們在工作中deliver(傳遞)的感覺始終不好。

他們覺得其他同事做得不如他們,其實不是:他們確實可以算作在當時招的同事裡面 TOP20% ,但他們覺得自己是 TOP1% 。所以很多基礎一點的工作,比如要做一個調試工具,他就不願意做,或者需要跟同事配合的工作,他就配合得不好。

本來都是資質非常好的人才,人非常聰明、動手能力也強,但沒有控制好自己的傲嬌情緒。我覺得這和「不甘於平庸」不矛盾。「不甘於平庸」是你目標要設得很高,「不傲嬌」是你對現狀要踏實。

另一個例子是,當時我們有個做產品的同事,也是應屆生招進來,當時大家都覺得他不算特別聰明,就讓他做一些輔助性的工作,統計一下數據,做一下用戶反彈之類,但現在他已經是一家十億美金公司的副總裁。

後來我想想,他的特點就是肯去做,負責任,從不推諉,只要有機會承擔的事情,他總儘可能地做好。每次也不算做得特別好,但我們總是給他反饋。他去了那家公司後,把一個用戶量不足 10 萬的邊緣頻道負責起來,越做越好。由於是邊緣頻道,沒有配備完整的團隊,所以他一個人承擔了很多職責,也得到了很多鍛鍊。

第五個特點:對重要的選擇要有判斷力。選什麼專業、選什麼公司、選什麼職業、選什麼發展路徑,自己要有判斷力,不要被短期選擇所左右。比如,原先有很多人願意去外企,不願意去新興公司。

2006 年、2007年的時候,很多師弟、師妹問我職業選擇,我都建議他們去百度,不要去IBM、微軟。但實際上,很多人都是出於短期考慮:外企可能名氣大、薪酬高一點。雖然這個道理,大家都聽過很多遍。剛畢業時薪酬差三五千塊,真的可以忽略不計。短期薪酬差別並不重要。但實際上,能擺脫這個、能有判斷力的人,也不是特別多。

相關焦點

  • 張一鳴:我的大學四年收穫及工作感悟
    編輯導語:大學是人生中很美好的一段時光,沒有了高中時的從早到晚的課程、沒有家庭作業、也沒有周考月考,是步入社會前的一段相對來說很輕鬆的生活。不同的人的大學生活是很不同的,有人用來玩耍,有人用來追趕。接下來,讓我們看看張一鳴分享的在大學四年的收穫以及工作上的一些感悟,看看優秀年輕人到底有哪些特點。
  • 這是真知灼見:張一鳴:我的大學四年收穫及工作感悟。
    大學裡的三點收穫2001年我考入了南開大學,起初大學的生活是讓人有點失落的,但慢慢地從安靜樸素的校園和踏實努力的氛圍中,我還是找到了自己的節奏大學期間我主要在做三件事情 ,一是寫代碼,因為我是搞技術的;二是看書,看了很多很多書;三是修電腦。基於此自己也有三點收穫:耐心,知識,夥伴。第一點收穫:耐心。有耐心,能獨處,並基於長期思考做判斷,而不為短期因素所幹擾,耐心地等待你設想和努力的事情逐步發生,這對創業來說是非常重要的事情。事實上,你經常想像的很美好,設計的也很完整,你也很努力,但你所期待的事情,經常需要很長時間才能發生。
  • 我的大學四年以及感悟
    時間飛逝,轉眼間大學四年馬上就過去了,即使曾經在大學四年裡無數次的抱怨甚至痛罵自己學校的不是,但是在面對即將離開學校的那一刻,內心所感受到的只是不舍以及對學校的感激之情!在經歷大三一年的覺悟之後,大四我收穫了許多,參加西南交通大學的複試並最終被錄取。
  • 任性的張一鳴投資了美國最任性的大學
    張一鳴又任性了。據自媒體「開柒」報導,字節跳動於近日完成了對美國密涅瓦(Minerva)大學的投資,張一鳴還成為了董事會成員之一。這筆投資可謂是「靜悄悄」地就完成了。在學習之餘,學生也要在世界各地進入一家與自己學業相關的企業或文化科學組織機構實習,參與他們前沿項目工作。在密涅瓦的官方Instagram 上,你可以看到學生在世界各地學習、實踐的照片。密涅瓦大學官方Instagram截圖學生在全球各地上課,當然不會帶著一大幫教授到處跑。
  • 大學四年,你最大的收穫是什麼?最大的遺憾是什麼?
    最大的收穫就是各種體驗,各種社會實踐。在大學期間,時間是絕對自由的,自己有大把的時間可以自由支配。我的時間大部分都用在了社會實踐上。家教、輔導班代課,攢一筆小錢,假期出去遊玩。在家具城賣過地板,在婚慶公司做過婚禮現場布置等。諸多社會實踐,讓我更早的接觸到了社會上形形色色的人,吃了很多虧,受了不少苦,當然也有很多人幫助過我。最大的遺憾是學習上投入的時間比較少。
  • Minerva亞太總裁:這所創新大學憑什麼吸引張一鳴出任董事?
    如今,這家公司已拿到3輪融資,總融資達到1.28億美元,好未來創始人張邦鑫、字節跳動創始人張一鳴等也先後加入其董事會。這家神秘的大學,究竟有怎樣的獨到之處,吸引了眾多投資人的青睞? 財經塗鴉專訪了這家美國創新型高等教育機構Minerva Schools亞太區總裁Kenn Ross以及正在該校就讀的學生SvitlanaMidianko。
  • 我是如何充實度過大學四年的?
    扇貝用戶@Spum在大學期間,不僅刻苦學習,還積極參加雙創競賽和高校夏令營,在自己的道路上飛奔向前。他最終收穫了國家獎學金、優秀畢業生、北京協和醫學院直博等等豐碩成果,將大學四年過得高效而充實。以下是@Spum的分享。 原本我是想寫我是如何高質量度過大學四年,但有一個問題就是如何定義高質量?
  • 張一鳴和黃崢們是如何填報大學志願的?
    字節跳動 張一鳴來源:亂翻書 張一鳴的實證理性選學校  張一鳴在回母校南開的演講裡面提到,為什麼他這個福建娃會來天津上學:  • 最好在北方,冬天會下雪,因為沒見過,想玩。我從 1997 年開 始搞網際網路,那時沒有幾個人能教你網際網路是什麼,關於網際網路的書也非常少, 要請別人吃飯才能借到,而且看書的時候要不停做筆記。所以那時候我每天去網 上輸入各種各樣的關鍵字查找,然後把這些信息列印出來,放在腦袋裡去組合, 去攪拌。大學的學習過程對我後來創業影響非常大。可以坦誠地說,我在大學學 到的知識在後來的工作中基本沒有用到過,但我在大學四年培養出了思考的能力 和學習的能力。
  • 神壇上下的張一鳴
    只不過,王興混得了「懂社交」的名頭,而張一鳴除了技術的積累啥也沒有。大學期間,張一鳴並非是個只會看書的呆子,學軟體工程的張一鳴接了很多外包,一個月能賺2-3000塊,這對上學的他來說是一筆巨款。當然,此後的張一鳴勸年輕人不要把時間浪費在兼職上。大學畢業後,張一鳴和兩個同學組了一個團隊開始創業,為企業開發IAM協同辦公系統。
  • 生活感悟:我的大學生活
    生活感悟:我的大學生活如果說人生是一個樂譜,那麼大學生活一定就是其中最嘹亮的音符。成年的我已經步入社會,在歷經酸甜苦辣後,才發現原來大學才是我人生中最美好的時光,不用像小學初中那般辛苦努力,不用像畢業生一般進入社會風吹雨淋。
  • 張一鳴:大學要有美女、海鮮和雪
    不過要說程維仍然稱得上是學霸,在少做三道大題的情況下,他還是考上了北京化工大學——不是名校,但也是 985、211 重點院校,只不過專業差了點,在化工大學學起了行政管理。不過,程維沒有氣餒。他在北京化工大安然度過了大學四年,並在畢業之後,毅然決然投入社會,開始了自己的第一份事業,賣保險。保險賣不出去,他又毅然決然投入了自己的第二份事業,足療店的經理助理。
  • 張一鳴美國往事
    沈南鵬在某次演講中說:「我認識張一鳴的時候,心裡也是打了一個盹,因為他要做的事情具有巨大的風險,沒有人包括在美國都沒有人做過。但是張一鳴認為這樣的產品有它的空間,可是我犯了一個巨大的錯誤,我在他第一次融資的時候,我沒投。」
  • 四年警校生活讓我越過懵懂收穫成長
    學區的工作看似簡單,實則較為繁瑣,需要細心與耐心。剛開始工作時,由於缺乏經驗,犯過不少錯誤,有過沮喪,但同學與老師的鼓勵讓她重拾信心,不斷成長。 孫玥曾擔任過大隊自管會學習部部長,在隊部熬夜做表,統計信息。四年的學生幹部工作,讓她熟識許多和藹可親的老師與熱情友善的同學,鍛鍊了能力,讓她做事能夠更有條理和耐心。
  • 張一鳴的2300個夜晚,2800條動態,價值750億美元
    今日頭條在B輪融資時,張一鳴去見朱嘯虎,結果雙方只聊了15分鐘,朱嘯虎就送了「閉門羹」。「看著這個小孩兒蔫蔫的,不是我投資的風格。」沒想到2018年底,今日頭條的估值已經達到750億美元。市場已經飽和,張一鳴為什麼可以從黑暗森林裡突圍,創哥這裡給大家講三個故事:1、張一鳴剛開始工作時,不管什麼工作,不管是不是自己的,只要自己能做,那就去做。
  • 張一鳴對話錢穎一:讀大學時最愛看傳記,保持學習能力更重要
    張一鳴說,成立今日頭條是一次非典型創業,是看到移動浪潮後的主動選擇。他還談起大學時讀了很多「亂七八糟的書」,一大半是傳記,發現偉大的人年輕時也是平凡人,只要有耐心,深入一個領域就會有收穫;作為CEO,他認為,產品經理最重要的素質是同理心,好產品離不開「產品直覺和感性認識」。
  • 回顧這四年,系統生意周末聚會給予我的感想與收穫
    一方面這個是老師給我分配的任務,一方面自己也該通過本次周末聚會做出總結和反思了,不能和以前那樣參加聚會結束,回歸現實工作生活。長此以往,對於自己沒有留下任何東西,同時也沒有能真正讓自己通過聚會有所感悟,有所思考,有所行動。
  • 張一鳴7年賺1090億:那些逆襲的年輕人,都有哪些「底層思維模型」?
    我覺得它能到1000億美金,是騰訊最大的競爭對手。 ——雷帝觸網採訪投資人周亞輝 張一鳴有多勤奮? 2005年,張一鳴大學畢業,開始北漂。僅用2年時候,就從普通程式設計師做到技術高管。管理四五十人的團隊,負責所有後端技術,同時也負責產品相關的工作。
  • 大學四年馬上結束了,而我卻拿不到畢業證(給自己的話)
    不過當時我的腦海裡全是,我高中畢業的時候也想過這個問題啊。甚至,我還想過提前畢業,還去查了提前畢業的要求。當然這只是我想到的,也不記得是什麼時候忘記的,最後沒有做到的,不然不會有這篇文章了,會有的應該是《大學四年,我只用了2年就畢業了》。2015年,我高中畢業於老家當地的縣一中。
  • 大學四年讀完也找不到工作。選萬金油專業請謹慎
    第3期文章-感悟類one`觀點引入最近中考高考錄取都結束啦。有人開心有人愁。作為過來人,我想說:考得好的,別太天真。考得不好的,別妄自菲薄。出來工作後,我會偶爾思考「讀書無用論」。我覺得這句話得再準確一點:「讀萬金油專業無用論」。因為萬金油專業的學生可替代性強,他們能做的工作入職門檻低。
  • 教授當「燈光師」,湘潭大學師生夜遊校園為畢業留念
    四年前,師昌緒班楊博茗仰望著巍峨矗立的三道拱門,踏入他了嚮往已久的大學,成為了一名湘大人。四年大學時光,三道拱門承載了他的點點滴滴,學生會的第一次社會實踐、班級組織的真心話大冒險、學生會部門每一屆的拍照留念傳統……「我還在三道拱門下,送別了我的部長與輔導員們,並且與他們促膝長談。他們將四年來的經驗與感悟傳遞給了我,讓我受益匪淺。」在三道拱門下,楊博茗向大家分享了他的獨有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