攝像頭、毫米波雷達、雷射雷達誰會來投資

2020-12-18 騰訊網

單車智能不能持續發展自動駕駛已成共識,中國式的自動駕駛——車路協同登上舞臺。

C-V2X路側設施部署是車路協同場景中的核心組成部分,而其中路側環境感知設備視頻攝像頭、毫米波雷達和雷射雷達的布設被認為是交通環境感知的重要手段,是車路協同未來市場投資的重要方向。

車載端環境感知設備由於存在感知盲區以及安裝成本過高,因此需要路側環境感知設備在交叉口、盲區、彎道、匝道等位置布設,以提升自動駕駛交通安全和效率。

目前,我國相關行業主管部門尚未出臺針對C-V2X 路側設施部署的總體規劃,導致市場對C-V2X 路側設施的部署實施時間、部署場景、部署規模等不明確,尚不能有效推進市場規模化進程。

感知設備的高密度布設真的需要嗎

車路協同開放性測試道路目前主要有兩種,高速公路和非高速公路(一般公路或城市道路)。

目前,不少城市正在進行開放道路測試區的規劃建設,方案中提出建設車路協同環境,需要在城市道路路側不同場景下,增設攝像頭、毫米波雷達或雷射雷達等感知設備,在高速公路上每隔幾百米建一個感知設備,提升感知信息密度。

在滬杭甬智慧高速車路協同規劃設計方案中,全程248 km的主線約1 km一個雲臺攝像機的基礎上,對彎道及視線受遮擋路段進行梳理排查,適當加密攝像機,實現無盲區查看道路通行情況。

杭州繞城西複線高速公路湖州擴容段車路協同規劃設計方案中,全程148.8 km,全線間隔 1 km 設置 1 處雷達交通流檢測設備,用於統計交通參數和事件檢測,幫助管理者判斷如何誘導和疏散交通流,以便及時對異常情況作出反應。

已經建設完成具有車路協同場景的高速公路中,延崇高速攝像頭在雙向車道兩側間隔105米對稱部署;毫米波雷達在雙向車道兩側間隔210米對稱部署。

通過毫米波雷達、視頻等多源數據的邊緣智能計算,實現高速路事故、行人等異常交通事件全天候實時感知,並通過C-V2X網絡實時發送給車輛。

在非高速公路開放測試道路中,國內目前僅有長沙和無錫等不多的城市進行了路側感知設備的新改建和升級,更多城市道路沒有進行智能化的改造。

正在規劃設計的測試場區方案中,根據道路交叉口、公交停靠站、路內停車區等不同場景需求,也加設了交通環境感知設備,提高布設密度。

在目前車路協同主流的技術方案中,高密度的路側感知設備是重要技術路線,但是如此高密度的感知設備真的需要嗎?還有其他替代方案嗎?新增的攝像頭、毫米波雷達、雷射雷達與現有高速公路交通採集設備、城市交通管理交通採集設備是什麼關係?

無錫的做法

2017年6月開始,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學研究所(以下簡稱「交科所」)聯合無錫市交通警察支隊及相關企業在無錫市進行了車路協同開放式道路的測試。2019年,測試範圍達到400個路口。

由於交科所是公安部公安交通管理行業智能交通方向的主要技術支撐部門,因此其採用的技術路線和方案對未來市場發展具有指引方向的意義。

在無錫測試區,無錫公安交管部門最大限度共享開放40餘項交管信息,通過中心平臺能力升級、路側管控設備改造,打通公安交管中心平臺、路側管控設備與車聯網通信管道。

在中心系統層面,無錫公安交管部門構建了面向車聯網的「公安交管信息開放平臺」,對內整合了公安交通管理綜合應用平臺、公安交通集成指揮平臺、道路交通信號控制系統、交通視頻監視系統、電警、卡口等各類交管中心系統的資源與數據,基於標準化、統一的C2C接口向V2X平臺、TSP平臺、網際網路出行服務平臺等提供了包括車輛、駕駛人、事故、違法、交通管控、交通事件、交通運行狀態等信息,實現了平臺層面的交管信息開放服務。

針對醫療急救、消防救援、公交等行業用戶,對接了行業部門的管理\服務中心平臺,為120\119急救車輛、公交車輛等提供了緊急救援車輛通行避讓通知、不同優先級交通信號優先等服務,支撐行業車輛的車聯網應用。

在無錫測試區,路側感知設備新增了行人檢測攝像機和視頻檢測器,需要注意的是,這些設備都是基於現有交通管理需求而設置,即沒有車路協同測試的需求也應該增設這些檢測設備,提升精細化交通管理水平。

在無錫測試區,行人檢測攝像機用於檢測人行橫道的過街行人,檢測數據發送至信號機可實現行人過街信號控制,通過RSU發送至車輛及V2X平臺,提醒車輛注意過街行人。

視頻檢測器安裝在交叉口進口車道,通過採集各車道的交通視頻流,處理分析各方向交通流視頻採集相關交通數據,並傳輸給信號機及V2X平臺,信號機根據檢測數據可實時優化交通信號燈配時。

無錫測試區的車路協同技術路線是充分利用了已有智能交通體系成果,復用了已有交通採集設備,這些設備信息和其他通過交通管理相關平臺整合的信息,作為路側端對車路協同的支持。

無錫車路協同場景打造中,行人視頻檢測和路口視頻檢測設備的新增是出於交通管理日常工作需求而定,有無測試需求都可以加密,提升精細化管理水平,這與目前很多城市以及高速公路為了車路協同場景打造,脫離交通運輸和交通管理本身需求去布設是完全不同的。

誰去投資路側感知設備

可能絕大部分人都認為視頻攝像頭、毫米波雷達和雷射雷達這些路側環境感知設備最終一定會由政府主導,作為甲方出資建設。理由仿佛也沒有問題:設備是為「交通」建設的;也可以為交通或者交管所用;一直以來這些設備也都是政府出資,由交通或者交管建設的。

但,這真的明確了嗎?

就目前自動駕駛發展進度而言,未來十年左右時間可能都處於測試場/區的實驗測試發展階段,市場培育期相當長。

在測試場區發展階段,投資主體明確,各地方政府為了引導、培育自動駕駛產業發展,引入科技企業,提升地區科技水平,測試場/區的各項相關投資都主要由地方政府出資,輔以社會和企業資本。因此至少未來相當長的市場培育期內,資金來源明確,大體上不會遇到誰投資、誰經營、誰運維的問題。

關鍵問題在未來商業化場景中。

無論是高速公路的交通運輸體系還是城市道路的交通管理體系,其智能交通都是經過了幾十年的逐漸積累發展到現在,智能交通體系已經形成。路側感知設備,交通採集設備的點位對應高速公路和城市道路的交通運行和管理策略,交通信號控制、指揮、調度算法和技術體系已經穩定。

高速公路上幾百米一個的新增採集設備,城市道路上的眾多場景感知設備無疑增加了交通信息豐富度,但就交通管理本身而言,並不需要這麼多的感知信息。除非,除非打破幾十年已經形成的智能交通技術體系,重新再來修訂。

可能性有多大呢。

問題又回到上面,車路協同場景下交通環境感知設備的增加,交通和交管側,是基於日常交通運輸和交通管理的工作需求,而不是為了自動駕駛環境的打造。

如果非要增加這麼高密度但不是交通和交管側需要的感知設備,那麼他們還會積極的去主導建設嗎?

答案已經很明確了。

結尾

前些日,賽文一篇車路協同的文章留言區,一位老師留言:任何先行先試的做都存在這樣或者那樣的困難,無論從技術角度還是管理角度,都需要探索和推進。通過智能車路協同的試點示範,由點到面,由此及彼是個逐漸推進的過程,不能一蹴而就。

車路協同環境感知的技術路線和商業模式就是一個待解決、待討論的重要問題。

相關焦點

  • 華為雷射雷達參數解釋, 與攝像頭、毫米波雷達功能有什麼區別
    馬斯克否定雷射雷達狂吹低端的攝像頭(起了個機器視覺的酷炫名字),絕不是因為技術先進,只是為了特斯拉能繼續採用低端廉價的傳感器而辯護而已!至於客戶死活,那不重要。人類視覺本身就是有局限的,用攝像頭+晶片去模擬人眼,那不叫無人駕駛,那叫擬人駕駛。
  • 精度超過雷射雷達?毫米波雷達技術公司Metawave完成1000萬美元融資
    據外媒報導,矽谷智能車載雷達公司 Metawave 已經獲得1000萬美元融資,現代、豐田和汽車供應公司 Denso 等五家公司投資。融資將主要用於研發無人駕駛汽車中的「智能車載雷達系統」。去年 9 月,Metawave 曾獲得了上汽資本700萬美元的種子輪融資。
  • 華為雷射雷達 上車!
    但隨著智能汽車向上迭代的需求,雷射雷達的強感知能力大有成為智能汽車剛需的趨勢。當下智能駕駛系統的傳感器多依賴於可量產的攝像頭和毫米波雷達。但華為認為,相比毫米波雷達和攝像頭,雷射雷達在目標輪廓測量、角度測量、光照穩定性、通用障礙物檢出等方面有著極佳的能力。
  • 高新區企業「亮絕活」,毫米波雷達讓攝像頭擁有聰明「大腦」
    優勢打造79GHz毫米波雷達量產企業在自動駕駛領域,攝像頭、雷射雷達、毫米波雷達被稱為行業標準「三件套」。其中,毫米波波長短,天線口徑小,毫米波雷達具有體積小、重量輕、易集成等特性,容易安裝在汽車上。「目前車載毫米波雷達頻段主要3個,24GHz、77GHz和79GHz。
  • 華為全球首發車規雷射雷達:12個攝像頭+13個雷達
    華為表示已經建立了第一條車規級雷射雷達的第一條Pilot產線,按照年產10萬套/線在推進。而這款雷射雷達將首先被應用在華為與ARCFOX極狐聯合打造的極狐HBT車型上。據悉,這款車將會在2021年投放。
  • 獨家專訪 | 被上汽看中的 Metawave,要做替代雷射雷達的毫米波雷達?
    擁有遠距離(250-300米)的探測能力,同時具備優越的解析度和高效的數據處理速度。毫米波雷達是否會削弱甚至取代 LiDAR 在自動駕駛汽車上的地位?她表示,如果地圖精度足夠高,未來自動駕駛汽車上裝配 4 個毫米波雷達、4 個攝像頭便就足夠了。其中,毫米波雷達負責車身 360 度範圍以及上下角度的探測,攝像頭則觀察周圍環境,再配合 AI Engine 一起使用。Maha 認為這樣的方案 2030 年是有可能實現的。
  • 特斯拉:我為雷射雷達代言
    特斯拉給每臺測試車配備了 4 臺 Hydra,以更好的完成 360° 的雷射雷達感知。特斯拉測試雷射雷達做什麼?這是不是說明,Elon Musk 接下來會把雷射雷達加入到 Autopilot 感知體系裡?
  • 華為、小鵬爭相入局,雷達概念美股大漲,雷射雷達成汽車行業下一風口?
    在以攝像頭主導+毫米波雷達等配合的自動駕駛路線先聲奪人之後,雷射雷達主導的自動駕駛路線也迎來了全新商用風口。圖片來源於企業官網一時間,雷射雷達甚至成為資本市場相關板塊的催化劑。12月23日,華為方面告訴時代時代財經,在難點場景下,例如城區非規範行人、非規範道路,甚至是非規範駕駛的行為,急需雷射雷達來解決。雷射雷達量產車將來臨今年11月20日,小鵬汽車在廣州車展宣布,到2021年小鵬汽車將率先在全球推出首款搭載雷射雷達的量產智能汽車。
  • 實現高級自動駕駛,雷射雷達是關鍵一步嗎?
    如果說攝像頭、毫米波雷達等傳感器能夠保證99%的安全性,而加入雷射雷達就能實現99.99999%的安全性的話,即使是這0.99999%的進步,對於很多想讓自動駕駛汽車量產上路的車廠們也會毫不猶豫地使用。但是熟悉自動駕駛領域的人們也知道,這一結論也並不是板上釘釘的一塊,至少特斯拉老闆的那句「用雷射雷達的都是傻子」的話還沒有改口。
  • 華為、小鵬爭相入局,雷達概念美股大漲, 雷射雷達成汽車行業下一...
    與此同時,在國內,小鵬汽車近日宣布將量產搭載雷射雷達的智能汽車;華為也於12月21日發布了其車規級雷射雷達產品和解決方案,而北汽旗下高端智電子品牌ARCFOX極狐同日宣布,ARCFOX極狐HBT將搭載華為96線中長距雷射雷達。在以攝像頭主導+毫米波雷達等配合的自動駕駛路線先聲奪人之後,雷射雷達主導的自動駕駛路線也迎來了全新商用風口。
  • 不同於特斯拉的路線蔚來ET7搭載的雷射雷達是什麼?
    雷射雷達是實現高等級自動駕駛的關鍵傳感器感知、決策與控制是自動駕駛的三個環節,感知環節用來採集周圍環境的基本信息,是自動駕駛的基礎。自動駕駛汽車依託傳感器實現對於周圍環境的感知。針對不同應用等級,對於傳感器的需求不同,常見的傳感器包括:攝像頭、超聲波雷達、毫米波雷達和雷射雷達。
  • 自動駕駛雷射雷達的顛覆者——Luminar
    由於雷射雷達脈衝在一定距離外會開始擴散,而且半透明物體也可進行部分反射,如車窗、下雨、霧天都會引起水滴對脈衝的某些反射,造成反射信號中的噪聲。雷射雷達通常通過調整發射功率及接收器敏感度來降低這種影響。2016年之前的Model S使用的晶片是Mobileye公司的EyeQ3晶片技術,以單攝像頭為主,輔以毫米波雷達等傳感設備。而如今Model 3使用最新的英偉達自動駕駛晶片,處理速度遠超當年晶片水平。同時,Model 3車頭安裝了一顆前置毫米波雷達,車身四周布置8顆攝像頭和12個超聲波傳感器。
  • 自動駕駛雷射雷達的顛覆者--Luminar
    2016年之前的Model S使用的晶片是Mobileye公司的EyeQ3晶片技術,以單攝像頭為主,輔以毫米波雷達等傳感設備。而如今Model 3使用最新的英偉達自動駕駛晶片,處理速度遠超當年晶片水平。同時,Model 3車頭安裝了一顆前置毫米波雷達,車身四周布置8顆攝像頭和12個超聲波傳感器。
  • 華為發布車規級前裝雷射雷達,已量產
    UH2ednc自動駕駛為什麼需要雷射雷達智能駕駛需要車輛「耳聰目明」,多傳感器融合成為必要方案。目前用在車輛智能駕駛中的傳感器包括攝像頭、雷射雷達、毫米波雷達、超聲波雷達等。UH2ednc相比毫米波雷達和攝像頭,雷射雷達在目標輪廓測量、角度測量、光照穩定性、通用障礙物檢出等方面都具有一定優勢。
  • 華為發布車規級雷射雷達,年產10萬套/線
    遠距小障礙物,毫米波雷達的角解析度不夠,攝像頭對遠端的通用障礙物識別不夠,而這種場景下雷射雷達就可能及時識別。 近距離加塞,這種場景在中國道路上尤其常見,毫米波雷達的角解析度不夠,攝像頭通常來說需累計多幀,需要幾百毫秒才可以確認加塞,而雷射雷達由於精確的角度測量能力和輪廓測量能力,可以2-3幀確認加塞,百毫秒內做出判斷。 同樣的原因,對於近端突出物,毫米波雷達和攝像頭相對不足,而雷射雷達可以做出快速判斷。
  • 車規級雷射雷達量產的「渴」,華為能解?
    當下智能駕駛系統的傳感器多依賴於可量產的攝像頭和毫米波雷達。但華為認為,相比毫米波雷達和攝像頭,雷射雷達在目標輪廓測量、角度測量、光照穩定性、通用障礙物檢出等方面有著極佳的能力。華為表示:雷射雷達是解決連續自動駕駛體驗的關鍵傳感器,其帶來的智能駕駛體驗將遠超任何一個已商用的智能駕駛系統。
  • 車內攝像頭+毫米波雷達到底有啥用?
    而且通過長城內部的用戶大數據分析,大部分也都是以看中智能安全的家庭用途為主,而2021款WEY VV6則在保障用戶全場景行車安全上又進了一步,尤其是增加了領先的生命體徵監測系統,來保證車內座艙的安全。生命體徵監測是重頭戲目前隨著自動駕駛技術的迭代進步,我們在車上看到了越來越多的攝像頭、各種雷達傳感器,不過在車內,這些科技的應用反而還並沒有特別普及。不過在2021款VV6的車內,我們看到了駕駛席左前A柱上的攝像頭、後視鏡上方的攝像頭,還有我們看不見的毫米波雷達。
  • 2020年汽車用雷射雷達行業研究報告
    自動駕駛的環境監測傳感器主要包括攝像頭和雷達兩類:1)攝像頭通過圖像識別技 術實現距離測量、目標識別等功能;2)雷達利用發射波和反射波之間的時間差、相位差 獲得目標物體的位置和速度等數據,按所使用的不同類型的波,雷達可以分為毫米波雷達、 雷射雷達、超聲波雷達三類。
  • ...於特斯拉(TSLA.US)的路線,蔚來(NIO.US)ET7搭載的雷射雷達是什麼?
    雷射雷達是實現高等級自動駕駛的關鍵傳感器感知、決策與控制是自動駕駛的三個環節,感知環節用來採集周圍環境的基本信息,是自動駕駛的基礎。自動駕駛汽車依託傳感器實現對於周圍環境的感知。針對不同應用等級,對於傳感器的需求不同,常見的傳感器包括:攝像頭、超聲波雷達、毫米波雷達和雷射雷達。
  • 毫米波雷達技術及應用大解析內有大量PPT乾貨|硬創公開課
    微波頻段是通信和雷達使用的主要頻段,這是個很寬的頻,有300Mhz--300GHz,我們要講的毫米波是微波的一個子頻段。大家可以看到的是,可見光、紅外、雷射等,這些也是電磁波的一種但是由於頻率的不同,它和微波頻段的特性有很大差異。所以所基於可見光、紅外、或者雷射的方法一般就嚴格的講就不叫雷達了,雖然雷射的機理和雷達可能是類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