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他都黑白顛倒地忙碌著、睡眠不足6個小時;每晚,他都伴著夜幕從20點忙到次日的2點多;每次,他都把發現的問題寫到日記裡、梳理到數據平臺上;每回,他都堅持「減少一級、消滅二級」的維修標準不變。
在丹東至大連的丹大快速鐵路線上的大孤山站,他和身邊的高鐵人一樣,面對奔流不息的動車流,每天堅持在夜間作業,被熟悉他們的人們稱為高鐵線上的「夜行者」。與其他人不同的是,他手中總會拿著一本日記,時不時在上面寫著劃著。
他叫張大勇,45歲,瘦高的個,憨厚純樸。1996年參加工作,現任瀋陽局集團公司丹東工務段大孤山線路車間主任。從2015年12月起,每年他都帶領著車間的45名幹部職工不分節假日、不分風霜雨雪,365日一刻不停地守護在管轄著丹大線的146公裡正線和23組道岔以及9.5公裡站線和7組道岔的線路設備。
由於張大勇所在的車間位置偏僻,46名職工有近30人是從學校畢業的大學生,這些大齡青年因工作繁忙,多數沒有時間談朋友。車間職工只有3人在80多公裡之外的丹東市居住,他們說——這算離家近的了,我們這還有哈爾濱市、梅河口市的呢!由於路遠,回家車程時間長,雙休日他們都在車間住,趕上施工時節大家就更顧不上休息,一幹就是十多天,車間就是他們的第二個家。
2018年的除夕夜,為讓身邊工友過上團圓年,張大勇又一次在車間值班。妻子知道丈夫工作忙,在大年三十的前一天,領著女兒到他的班上送來親手包好的餃子。為了不影響丈夫晚上的設備檢查任務,一家三口沒有吃上團圓飯、沒能說上幾句話,母女倆就急急忙忙地離開了單位,回家照顧年邁多病的老人,這也是張大勇一個人在崗位上度過的第11個春節。
一眨眼,歡快的春節悄然而過,旅客們返程一天一個新高峰。夜幕下,張大勇對著手機說:「車間離不開我,日記我還沒梳理完,家裡就全靠你了。」撂下與妻子的電話後,張大勇繼續沉下頭,一邊對著手中的日記,一邊往手機裡輸入信息。從丹大快速鐵路全線通車後,張大勇就把「家」搬進了車間,安在了線路旁。由於動車都是白天運行,按照慣例,他要每晚領著職工在夜間幹活,特別是春運期間,旅客列車加開,凍害變化速度快,更需要他們每晚穿兩件的棉服才能抵禦嚴冬線路上面的寒風,冒著風雪、頂著嚴寒,黑白倒換,通宵達旦,要在21點到凌晨1點多的「天窗修」線路封鎖時間內整修好線路設備。
張大勇手中時常拿著一本工作手冊,他把它視為「珍寶」,這裡面記著車間的大事小情,每一頁都寫得滿滿的。尤其是在設備檢查中,成了他記錄設備病害必不可少的「一本帳」。每月他都依照動檢車檢查出的數據,做好分析,及時組織人員開展設備集中整修。在此基礎上,他進一步對自己檢查的數據進行記錄和分析,對線路三角坑超過4毫米、高低和水平超過5毫米的處所全部記錄在案。隨意翻開日記,上面會清楚地呈現他在前一日22時左右寫下相對小車和電子道尺檢查的檢查數據,凌晨23時檢查194公裡發現的鋼軌病害,當日8時添乘的晃車地點,11時對大孤山線路、維修、檢查3個工區做出的維修計劃。利用日記這個「傳家寶」,他巧妙與現代化數據管理結合起來。每天整理日記後,確定病害處所,核准現場數據,做出指導意見,提出整改要求,並利用單位的大數據平臺做好統計分析,還把信息及時地輸入到手機中,通過車間微信群把問題發給責任工區,使設備問題得到閉環處理,確保每處病害得到及時消滅。
隨著維修生產組織模式的快速轉變,為更好地發揮「集中修、幹大活」的優勢,張大勇打破了以往作業由工長組織,只幹「零打細敲」碎活的局面。每天夜間的「天窗修」時間,他都與職工們一起摸爬滾打,大力開展車間集中修生產,變工區組織為車間集中組織,有效地解決了關鍵病害。趕上現場作業地點距離車間較遠、任務較重時,他在現場組織完生產後,回到車間繼續處理其他工作,一幹就會忙到凌晨兩點多才能休息。忍著疲憊,他白天還要堅持登乘機車動態檢查線路,分析現場數據,組織生產例會,工作繁雜,但他一樣也沒落下。雖然長年累月得不到充分的休息,但張大勇早已習慣了這種忙碌的生活。
時下正值春運旅客返程的高峰時刻,車間每天都做好鋼軌打磨、凍害整治等各項作業任務,作為一名「夜行者」,他們的腳步從未停歇過。張大勇每遇到一個問題都記錄到日記中,利用大數據分析日記中的設備病害,一件不差地解決消滅掉,盯住設備關鍵點和安全薄弱點,消除隱患,防止問題發生,這鐵一般的擔當,讓他先後兩次獲得了「火車頭獎章」。也正是有了這份付出,在春運期間,他帶領著全車間幹部職工整修膠結絕緣接頭6處,處理凍害凍漲68處,整治動檢一級處所210處,打磨鋼軌接頭軌縫35處,讓數以萬計的旅客平安地踏上了返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