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計學問題一直是個充滿爭議和討論空間的話題。下面長青藤編輯與大家分享的是,由P=0.06引發的一場關於marginal association的討論。
丁香園戰友發帖求助:
我的論文是關於幾個SNPs和肺癌鉑類化療敏感性的相關性的文章,投稿返修回來,審稿人提到了我的文章的結果未進行多重檢驗校正,其實我自己不是沒做多重檢驗校正,關鍵是我進行校正後,都沒有陽性結果,只有一個 Genomic-control corrected有其中一個點是0.04多,其他的校正方法最小都是0.06了,不知道那樣可以不?
長青藤編輯對此提出了自己的觀點,也吸引了有不少熱心網友的關注和討論。節選片段如下:
網友:
0.06說明有marginal association,問題也不是特別大。
長青藤:
美國北卡羅萊納大學前心理學系主任曾明確說過,「marginally significantly的意義就相當於NOT significant。」如果作者拿marginally significantly p=0.06作為統計學意義的證據說事,那麼0.07行不行?如果0.07行,0.1行不行?從國際學術界的主流觀點看,Marginal association做統計就沒有意義。
網友:
心理系的主任,對統計學不一定特別了解吧。Nature的文章裡也有marginally significant的字眼。
長青藤:
在美國,最懂統計學的人除了專門做統計研究的,就是心理學專家和醫生研究者。確實在Nature發表的文章也可能出現marginally significant,這好比皇帝的女兒有再大的缺陷也能找到好婆家。別人的研究夠出色,即使有點小毛病也能忍了。而對於我們大多數醫生來說,論文如果不是驚天動地的成果,那還是嚴謹一點為妙。
網友:
P值等於0.05是大家通常的做法,至於為什麼選0.05,眾說紛紜。在不同的研究中,也可以選0.10作為標準,比如初步篩選中,有時候甚至可以選擇0.20. P值的大小,同時也取決於樣本量的大小。
長青藤:
p值等於0.05作為一個分水嶺,的確沒有什麼科學道理,但這是大家公認「約定俗成」的東西。要麼不去做統計,做了就必須尊重統計學得出的結論。
科學上把p值高於0.05的結果說成「marginally significant」,反之,p=0.04的結果為什麼沒有人說「marginally non-significant」?是的,在不同的研究中,(比如初步篩選中),有時候p值甚至可以選擇0.20。但初步篩選不是用來確定差別或者關聯的,而是「初步篩選」,而這一個步驟的關鍵在於不要漏掉了可能的因素。
事實上,差別(或者關聯等)統計學有顯著意義,不能等同於科學或臨床意義。舉個例子,美國哈佛大學醫學院Baldessarini教授曾經拒絕在美國神經精神藥理學院的聲明上簽字(聲明內容是抗抑鬱症藥不增加青少年自殺風險)。原因就是自殺風險雖然在服用和不服用抗抑鬱症患者中沒有統計學顯著差別,但自殺這件事情不可以完全用統計學意義來判斷。所以,話需要說明白,不可以對結果在統計學上偷換概念。
【長青藤編輯】於2007年在中國設立編輯部,依託美國兼職MD/PhD編輯團隊為中國醫生學者提供SCI醫學論文編輯修改服務,並創立中國醫學編輯新標準:編輯>潤色。了解更多SCI寫作發表資訊,歡迎關注新浪微博@長青藤編輯,丁香客@長青藤編輯,訂閱微信公眾號【長青藤編輯】。官網:www.theivyediting.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