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5日,涵蓋15個國家的《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協定》(RCEP)正式籤署,標誌著全球規模最大的自由貿易協定正式達成。作為協定成員國,我國要積極推動協定落地生效,還有大量緊迫的工作要做。12月1日,國常會部署加快做好RCEP生效實施有關工作,維護自由貿易,拓展合作共贏新空間。會議要求,有關部門要按照黨中央、國務院部署,壓實責任,對照協定明確任務分工和時限,儘早完成協定生效實施的國內相關工作。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員龐超然告訴《金融時報》記者,全面落實我國在RCEP承諾,在國內規則、規制、管理和標準上加強開放合作,提高自貿協定利用率,有助於打造更為優化的營商環境,更好服務國內開放型經濟新體制建設,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
推動貨物貿易零關稅相關措施出臺
此次國常會部署了加快完成國內核准程序、全面落實各方面協定承諾、完善梳理相關規章制度以及加強各層面協定實施宣介培訓四大方面任務。在專家看來,其中關稅方面的內容值得關注。會議指出,針對協定實施後區域內貨物貿易零關稅產品數量整體上將達90%,要在關稅減讓、海關程序簡化、原產地規則技術準備、產品標準統一和互認等方面,抓緊拿出實施協定的措施,對快運、易腐等貨物爭取實現6小時內放行。
據商務部消息,貨物貿易方面,協定生效後區域內90%以上的貨物貿易將最終實現零關稅,且主要是立刻降稅到零和10年內降稅到零,使RCEP自貿區有望在較短時間兌現所有貨物貿易自由化承諾。可以預見,隨著原產地規則、海關程序、檢驗檢疫、技術標準等統一規則落地,取消關稅和非關稅壁壘效應的疊加將逐步釋放RCEP的貿易創造效應,惠及各國企業和消費者。
東方金誠研究發展部分析師謝文杰表示,根據2019年世界銀行數據顯示,RCEP籤署前成員國貿易加權平均關稅為3.1%。協定落地後,成員國間的平均關稅將逐漸趨於零。貿易通關成本的大幅度削減將使得區域內貿易潛力逐步放量,並部分實現將域外夥伴的貿易轉移為域內貿易的效應。
對於中國而言,籤署RCEP後,關稅減免規模將達到多少?根據明明債券研究團隊估算,RCEP落地後的第一年,成員國對中國的進口關稅減免總規模將達到135億美元,中國進口關稅總規模或將減少125億美元。預計RCEP對中國的出口與進口均會有明顯提振,一方面有助於穩定外需、提升宏觀經濟抗風險能力,另一方面有助於完善國內工業產業鏈建設、推動製造業升級。
落實新開放承諾提升對外開放水平
針對服務貿易,會議要求,協定中服務貿易總體開放承諾顯著高於成員國間現有自貿協定水平,要按照我國對研發、管理諮詢、製造業相關服務、養老服務、專業設計、建築等諸多服務部門作出的新開放承諾,逐一落實開放措施。針對投資,會議要求,落實投資負面清單承諾,清單之外不得新增外商投資限制。
「與11月18日國常會的方向性部署相比,本次國常會在推動RCEP落地上進一步指明了方向,內容更加細化、操作性更強。」民銀智庫宏觀分析師伊楠在接受《金融時報》記者採訪時表示,RCEP貨物貿易零關稅產品數整體上超過90%,並且採用了區域原產地累積規則;服務貿易和投資開放水平顯著高於原有的「10+1」自貿協定,金融服務附件代表了我國金融領域最高承諾水平,並且投資方面我國首次以負面清單形式作出承諾。未在上述領域進行法律法規、規章制度等方面的一系列調整,將為RCEP落地掃清障礙。
加快落實服務貿易對外開放舉措和投資負面清單承諾,無疑將推動我國對外開放水平走向更高層次、更廣領域。在謝文杰看來,國際同業的加速進入將有助於加快塑造提升中國現代服務業發展水平,雙向投資加速流動也將促進中國企業在深度融入區域產業鏈過程中加快整合和升級產業生態,提升國際競爭力。
此外,會議明確,要加強部門間協同配合,加快完成國內核准程序,推進貨物貿易、服務貿易、投資、自然人移動等領域開放,推進在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智慧財產權保護、貿易救濟、電子商務、政府採購、中小企業和經濟技術合作等方面實行更高標準規則。
為國內企業帶來新機遇和挑戰
「加快推動RCEP落實生效,既是體現我國堅定推動經濟全球化自由化發展的大國擔當,也是以開放倒逼改革,加快國內法規制度與國際通行規則接軌,不斷完善涉外經貿法律及相關領域國內立法,在更大範圍、更寬領域、更深層次的實施制度型開放的重要工作抓手。」龐超然說。
對於國內企業而言,RCEP籤署也是一項重大利好。伊楠認為,協定進一步開拓了國際市場,東協市場相對歐洲和美國更具備潛力,我國企業可以在區域內謀求進一步發展。協定逐步削減區域內關稅壁壘,逐步實施統一的原產地規則,有助於我國外貿企業獲得更大的商業利益。另外,協定以負面清單形式提出了更高水平的投資開放承諾,有利於我國企業「走出去」。並且,協定在包括金融服務、數字經濟的服務貿易方面提出了較高要求,我國金融行業和數字經濟產業開放和發展水平將進一步提高,相關企業將迎來新的發展機遇。
面對RCEP籤署帶來的全新的規則、標準和要求,國內企業參與國際競爭同樣也面臨著一些困難和挑戰。為此,會議指出,面向地方、商協會和企業加強協定實施宣介培訓,使各方面尤其是廣大企業熟悉和掌握協定規則,全面認識更大範圍、更高標準開放與競爭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努力在市場競爭中拓展合作發展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