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桂饅頭」老師傅指導小記者製作小籠包 現代快報小記者工作室供圖
包子是我國傳統民俗麵食之一,也是常州人愛吃的點心的主要品種。1月4日,第五屆常州包子大會拉開了帷幕,快報小記者如約到場採訪。通過包子大會,小記者不僅可以尋訪到犄角旮旯裡人氣高的包子店,品嘗到鮮美可口的味道,還可以採訪參與的常州百年老店以及常州包子王,尋找味道背後的悠久歷史故事。
第五屆常州包子大會隆重開幕。現場有30餘家品牌老店,有迎桂饅頭店、常州銀絲麵館、虹記牌蟹黃包、鳴凰國際大酒店等等,他們準備了很多品種的包子,有肉包、三丁包、小籠包、生煎包、水餃等等。
我現場採訪了迎桂饅頭店的工作人員,他告訴我迎桂饅頭店的小籠包已經有100多年的歷史了,餡料是由豬白皮凍和蟹肉做成的。吃的時候要「輕輕提,慢慢移,先開窗,再喝湯」,是常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大家要買正宗的常州味道,請不要錯過包子大會。
奔牛實驗小學二(14)班蔣奕潼
來到包子大會的現場,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個大灶臺,一位工作人員正拿著一個大勺子在製作美味的豆腐湯,灶臺前已經排起了長龍,大家都在等著吃上一口這位湖塘橋老師傅製作的特色豆腐湯呢。
我們來到了幾家有名的包子鋪,品嘗了新鮮出爐的包子,菜包、肉包、叉燒包、生煎包、湯包……我還親自體驗了一回做包子。我先做的是小籠包,來自迎桂饅頭店的一位爺爺一邊給我介紹他們的特色小籠包,一邊手把手地教我做,在爺爺的幫助下,一個迷你小籠包很快就做好了。接著,我做的是蟹黃湯包,這次我觀察了很久,決定自己試一試,我先用一根擀麵杖把麵團滾得又圓又薄,再在裡面放上餡料,最後,把邊緣一點一點地捏起來,看著自己的勞動成果,心裡樂滋滋的。「不蒸饅頭蒸口氣」,我期盼著新的一年能夠「蒸蒸日上」!
奔牛實驗小學二(10)班薛靖嬛
指導老師魏芬
聽介紹,有五十多家商鋪參加了這次包子大會,現場吸引了很多人。每家店的食物都很美味,各有特色。德泰恆的網油卷吸引了我,油鍋裡的網油卷像一個個胖娃娃在追逐打鬧。做糕點的大師傅告訴我,每一屆的包子大會他都會來參加。他還告訴我網油卷的製作方法,原來網油卷裡包的是豆沙,裹上豬網油,放油鍋裡炸到金黃,再撒上白糖,就可以吃了,來買的顧客有很多。
大師傅還告訴了我網油卷的來歷,有一個大孝子的母親生病了,想吃甜的東西,但是他沒有錢,正好有人扔了塊豬油,於是他撿了回家做成了網油卷給母親吃。網油卷的手藝得到了傳承,孝敬長輩的傳統美德也得到了發揚。
奔牛實驗小學二(4)班陳柯宇
一大早,我和媽媽來到江南環球港,剛到包子大會廣場,就聞到了包子的香味。我領到的是「常州潤豐食品」的免吃券,換了一個很大的蝦仁三鮮包,真是好吃極了。我參加了大麻糕的體驗活動,一邊聽叔叔講解,一邊動手製作,學到了很多知識,大麻糕是我們常州的特產,製作工藝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哦。我還品嘗了自己親手製作的大麻糕,味道可不是一般的香呢!
「迎桂饅頭」的大師傅跟我講了很多關於包子的故事,還特地教了我一首吃小籠包的口訣:「輕輕提,慢慢移,先開窗,後喝湯。」我趕緊讓媽媽給我買了一籠小籠包,嘗試了一下,好有講究啊。包子大會,除了包子,還有一些別的美食,品種還是很多的哦。這是我的第一次採訪,大家對我都很親切,還鼓勵我。我學到了很多有關包子的知識,以後我要多參加這樣的活動。
圩塘中心小學二(5)班芮景辰
我跟著熙熙攘攘的人群來到了麻糕製作攤位。一位老師傅繪聲繪色地給我們講解大麻糕的製作流程,常州大麻糕距今已有150多年的歷史,而他就是常州大麻糕第四代傳人。大麻糕要用到兩種麵團,一是水揉面,二是油酥面。先將油酥麵包在水柔面內,再用擀麵杖擀扁,然後捲起再擀扁,就可以包餡了。它們就像顏料,互相交織,不分你我,繪畫出美麗的圖案。接下來是餡料,分為白糖餡、鹹板油香蔥餡、椒鹽餡。包完餡,甜的做成圓形,鹹的做成橢圓形,這是從上一輩傳下來的,方便人們辨認。刷上麥芽水,再撒上芝麻,放入烤箱,不一會兒,香噴噴的大麻糕就成功出爐了。
我嘗著香噴噴的大麻糕,都合不攏嘴了。心裡不禁讚嘆,這大麻糕看似樸實無華,但裡面蘊藏著的都是勞動人民的智慧啊。
魏村中心小學四(1)班何毅
指導老師何澤
(責任編輯:王治強 HF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