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生在農村,整個童年時光都是在農村渡過的。90年代,我們那裡能有的四輪車,就是拖拉機,我們那時所稱的小癟臥(小汽車)還很少,我們家臨街是一條筆直的馬路,那時還是壓榨多次的土路,沒有現在的柏油路,我們叫公路。路上的車很少,孩童們在路上玩耍,完全不用操心安全的問題,那時家裡最值錢的運輸工具就是一輛鳳凰牌的自行車,我們稱為洋車。
大概在10歲左右吧,那時也就是九十年代,香港就行音樂剛剛在農村時興,聽的最多的就數星星點燈了,白天唱完,晚上唱,晚上唱完,做夢唱,大人唱,小孩哼哼,我是小孩,就一直哼哼,一直到現在,20年都過去了,還是在半哼哼,所謂半哼哼,是因為會唱的有一半,不會唱的就改為哼哼。
我記得那時是春末夏初,厚毛衣都脫掉了,還不到穿短袖的時候,桐花都開了,太陽的正好,暖暖的,本來約好去樹林裡捉小蟲兒(麻雀)的幾個夥伴都去騎洋車去了,我打小就瘦,也顯得單薄些,所以就有了小不點的外號,也就所以我很不容易會學會騎洋車。所以每當他們去騎車的時候,我都是一臉的羨慕,嫉妒,恨。夏天的時候,人們普遍穿的少些,我們小崽兒們就更不要說了,大人們褲子改的褲頭,穿在我們身上,就成了現在人們穿的那種七分褲,所以現在想想,母親還是很有時尚潛質的,我沒好意思說我家那時太窮。上身是不會有衣服的,鞋子還好,是買的,能穿好幾年的那種,因為壞了,母親可以在納上的。穿的少了,整個身體都感覺利索的多,這時就會大膽一些,敢扶著車子在路上跑了,因為土路,跑的久了,總會感覺累的不行,主要也不過癮啊,人家都會的。還好有一個比我小2歲的大人,那時他八歲,因為他會騎車,我們夥伴圈裡一個共識,就是會騎車才算大人,不會騎車,就是小孩。有一次推車推累了,他就說你先上去,然後我給你推著,你就學會了,別說,經他一推,還真跑了,前提是車跑了,我一屁股蹲在了原地,老人常說小孩的屁股都是鐵屁股,我那時竟然相信了,因為我並沒有感覺到太疼。經過多次的實驗,在身上蓋滿泥土的時候,我終於學會了。那時的洋車都是大梁的,所謂大梁就是車子中間往上的地方有一根橫著的鋼管用於支撐車子的平衡,大梁下面就是小梁,我們夥伴們能騎得就是小梁,因為腿短吶,上去大梁,是夠不到腳凳的,勉強夠到的,也是登完這邊,再夠那邊,我這種超級貨色,只有小梁的主了。小腿通過大梁小梁之間的△空洞,邁過去,小腳蹬著,雖然一次只能蹬半圈,跑起來也是極快的,臉上的幸福感,也是極強的,因為我終於是大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