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1月19日訊 冬日的彭水縣三義鄉龍合村5組,寒風刺骨。64歲的貧困戶陳德文、文永桂老兩口圍坐在電烤桌旁悠閒地看著電視,感受著遷入新居的欣喜。
陳德文的新家
曾經住房、出行、喝水是困擾陳德文夫婦的三件煩心事,隨著脫貧攻堅的深入推進,在陳德文眼中「三件煩心事」如今件件迎刃而解了。
遷入新居
告別危舊房
一年以前,陳德文一家住在陰暗潮溼的烤菸棚內,昏暗的房內布滿蜘蛛網,屈指可數的幾件家具落盡灰塵,還時常與老鼠作伴,最讓陳德文頭痛的是一下雨屋頂便像一把巨大的漏勺四處漏水。
陳德文也曾想改善住房環境,但他和老伴年老體弱,沒有勞動力也沒有存款,不能另起新房,只能煎熬度日。陳德文笑稱:「住在烤菸棚的日子一點也不好受。」
2019年10月,陳德文一家在當地黨委、政府和駐村幹部的幫扶下,住進了寬敞明亮的改造房,徹底告別那個令人崩潰的「危房」,不再受冬日凌冽寒風刺骨之苦,也不再有夏日瓢潑大雨塌房之憂。
新房三室一廳的結構,功能區分清晰,陳德文添置了一整套家具家電,儼然和城裡的商品房無異。談起住房條件的改善,陳德文喜上眉梢:「一家人可以開開心心在新房裡過年了,現在走在村裡臉上也特有光,心裏面滿足感爆棚。」
硬化道路
告別泥濘路
「晴天一身土,雨天一身泥」。對於陳德文來說,這是自家屋後那條土公路最真實的寫照。凹凸不平的毛路,一到下雨天,泥濘不堪,出門極其不便,他們全家都吃過這條毛公路的虧。
2016年,陳德文背肥料回家,下雨路滑,一不小心摔倒在毛路上,不僅肥料摔碎,自己也受了輕傷。像這樣的摔跤不計其數,最為嚴重的一次是妻子背著孫子出門玩耍,祖孫倆一同摔倒,妻子的手受傷,至今右手仍使不上勁,留下了嚴重的後遺症。在外工作的孩子們逢年過節回家,只能坐車到1公裡外的路邊,然後沿著泥路步行回家。這麼多年來,陳德文一直盼著自家屋後這條毛公路也能硬化。
2019年9月,陳德文的願望終成現實,他家屋後的毛公路硬化終於竣工。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身泥」的日子永遠成為過去。陳德文說:「現在公路硬化到了家門口,我家養殖的土雞,足不出戶就有外來的商販收購,生產生活方便了許多。」
喝水不愁
告別牛腳凼
陳德文家住在三義鄉龍合村的高山地區,是典型的缺水村,往年一到冬季,「喝上水」便成為陳德文最迫切的願望。
原來陳德文家附近有一口山泉衝擊而成的窪池,當地村民形象地稱其為「牛腳凼」。陳德文一直挑「牛腳凼」裡的水喝,夏季雨水多,還能勉強供應他家的用水。可是一到冬季降水減少,「牛腳凼」也乾涸了,要想喝水必須到2公裡以外飲水點挑。
由於年紀增大,體力逐漸衰退,陳德文一上午只能挑一挑水,要想把一天的用水量挑好,一整天下來其他活都不用幹了。
「滴水系民生」,脫貧路上不漏一人。為了解決陳德文家的飲水之困,當地駐村工作隊積極聯繫縣水利局,專門為陳德文家修建了一口飲用水池,接上3公裡長的自來水管。
2019年11月,陳德文家喝上了乾淨衛生的自來水,擰開水龍頭,清澈的自來水「譁譁」流出。
「今年春節再也不擔心缺水了,也不用費力挑水喝。」說起如今方便乾淨的自來水,陳德文樂得合不攏嘴。(趙秀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