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棄疾有詞云:「疏疏淡淡,問阿誰,堪比天真顏色……」,中間這個「阿」字,在上海話裡大有講頭。大人給小孩起小名,阿貓阿狗、阿寶阿囡,那是希望小孩好養活。小孩叫大人,阿婆阿姨、阿叔阿舅,聽著那麼親熱。古今中外各種語言,不管什麼語系,英語裡的「A、E、I、O、U」也好,日語裡的「あいうえお」也好,都是從一個元音「阿」字音學起。除了用於前綴,「阿」字還有一個意思是吳語中獨有的,用作疑問詞。如:「阿好」就是好不好,「阿要」就是要不要,「阿曾」就是有沒有(是否曾經)。還可以擴寫成「阿……不……」的結構,如「阿好不好」、「阿要不要」,意思是一樣的,語氣上有所強調。南京人吃老鴨粉絲湯,老闆問一句:「阿要辣油?」這已經是「大藍鯨」的標誌性語言。南京話總體屬於北方語系,但因為是江蘇的省會,多多少少受到蘇南方言的影響,「阿要辣油」這一「阿」,江南的味道、古風就出來了,至少上到宋朝。
「阿」作為疑問詞是古文在吳語中的留存,「難為情」也是。禮義廉恥這句話,小時候看革命歷史題材電影,蔣介石經常掛在嘴上講,還以為這是他想出來的,後來才知道這是管仲說的。人要有羞恥心,才能談得到禮義,這句話是一點不錯的。如果連「不好意思」都不懂,那就很麻煩了。吳語中形容害羞、不好意思,一般用「難為情」。表面上看,「難為情」的意思是感情上過不去。細細想分析,蠻有意思的。絕大多數時候,人面臨的不是大是大非問題,無非是些人情細故。情面過得去,也就行了。連情面都過不去,那就多多少少有點「難為情」了。
今天要說一段評彈裡的開篇:「阿要難為情」,就是「害不害羞」的意思。這是解放前就傳唱的老開篇了,但老的錄音找不到,只有找到一個毛新琳演唱、高博文伴奏的版本,是2013年錄的。聽聽。
毛新琳、高博文
毛新琳唱的「阿要難為情」和原版相比,唱詞改動比較大。我查了民國時代出版的《聯合開篇全集》,收錄的「阿要難為情」中,還有這些讓人難為情的內容:抄文章阿要難為情,吃鴉片阿要難為情,為了些些小事出眼淚阿要難為情,讀書立壁腳阿要難為情,拈花惹草的浪蕩子「開天窗」阿要難為情,說書先生忘詞「吃螺螄」阿要難為情,騙銅鈿阿要難為情……
有意思的是,在一系列「阿要難為情」中,怕老婆、拍馬屁、說大話,並不算「難為情」,這些只是生活中的形態,或者是人性中的弱點,編寫開篇的老先生認為,這是沒有關係的,只有怕老婆進而做矮人(低人一等)、拍馬屁之後卻被馬踢了一腳、說大話弄穿幫,這才真叫難為情。
並不是人人懂得難為情的。弄巧成拙原型現、信口開河胡亂說,相逢異性時賊骨牽牽,有了點權動不動就要板面孔、罵山門……一旦弄穿幫,死扛到底也好,哭出烏拉也好,總之「難為情」在他們的字典裡不存在的。碰到這樣的人,離得越遠越好,否則難為自己,那真是「阿要難為情」了。
最近我還寫了
性命交關,性命交交關……
邪氣
錢會繼續來
一百年來中國女性的表情、形象,以及她們的精氣神
孫中山故居的鹹魚和他愛吃的日料
回1990年,為理想與和平而唱!
來,我們搞點啥778……
愛你恨你,問君是否?
從張文宏醫生的一個錯別字說起……
如果魯迅家有臺咖啡機……
上個庚子年上海發生了什麼?
掃描以下二維碼關注「老周望野眼」
感謝讚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