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孔子曰:不患寡而患不均
近日,某學校的數學老師王某某在小六畢業典禮上因不滿學生只給班主任送花發飆怒砸花束、謾罵送花學生並向他吐口水的視頻在網上熱播,隨之,當地教育局做出了撤銷涉事教師教師資格證和該校三位校長被免職等多項處分的決定。
因此,網上對於整個教師職業道德的懷疑甚囂塵上,我認為有些觀點是片面的偏執的,王某某隻是個體,她代表不了整個教師隊伍。她的身敗名裂咎由自取,看似是一種偶然其實是一種必然。由此可以窺見王某某平時的性格及修養,強勢而潑辣,無知無畏,心胸狹窄,生氣時大聲咆哮成常態,這是性格使然,性格不好的人時常會產生壞情緒。
王某某為什麼在師生既即將分別互道珍重的畢業典禮控制不了自己的情緒呢,源於「不平衡」心理的滋生。
原本是這樣的畫面
01、王某某控制不了自己的「不平衡」的心理,因此身敗名裂
先還是來分析下王某某的心理吧。在王某某心中,認為學生只是送花給班主任,沒送花給自己,這是對自己平時付出的全盤否定,這是對自己的不尊重和蔑視,甚至是一種侮辱和挑釁,於是她便怒不可遏地咆哮起來。究其原因,是她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滿足,或許她自認為資歷能力不比搭檔的班主任差,憑什麼她有而自己沒有,於是就產生了不平衡的心理,即通過發飆的方式來排遣內心的不滿,殊不知,這種不健康的心理不但葬送了自己的職業生涯,還把自己搞得臭名昭著,令人唏噓感慨。
換作別的老師,可能會把這事看得雲輕風淡的,絕對不會因這件小事而心存不滿,即便心裡不爽,也應自我反思一番,多從自身找原因,少埋怨他人。
滋生不平衡心理
02、「不平衡」與我們如影隨形
其實,在生活中,我們在各個人生階段經常會產生不平衡的心理,它是一種普遍與特殊的矛盾。
①孩童時的「不平衡」心理
小時候,比如家裡有兩個蘋果,你姐姐和哥哥每人分一個,你沒有,這時你心理就會不平衡,甚至給你一個橘子也會覺得不平衡,如果你得到的是一個西瓜,你就會高興,因為你的比他們的大,憑什麼他有我沒有,他們會因此心理不平衡,覺得不公平。
②職場上的「不平衡」心理易使人產生挫敗感和嫉妒感。
步入工作崗位後,自己兢兢業業地工作,勤勤懇懇地做事,老老實實地做人,年復一年,循環往復。眼見到身邊能力與學歷差不多的同事得到提拔升遷,自己還在原地踏步,心中難免有所懊惱,憑什麼他能這樣風光而我這樣落魄。
從心理學角度看,當別人比自己好時,內心生出一絲落寞是正常的,這是自尊心和自信心受挫的表現,特別是當身邊的朋友比自己成功時,這種挫敗感更強。適當的挫敗感可以產生激勵作用,在面對困難時敦促人前行,但過度的挫敗感則會引爆人性的醜惡,使人產生「嫉恨感」,終將害人害已。
自古以來,嫉妒就像一條毒蛇,毀掉了不少賢才志士。詩人屈原屢遭權貴嫉妒,無法施展自己的才能,不得不投江而死;龐涓嫉妒孫臏的才能,把孫臏誆到魏國,去掉孫臏的膝蓋骨,造成孫臏終身殘疾;周瑜嫉恨諸葛亮的才能,屢次加害不成,發出了「既生瑜,何生亮」的哀鳴,氣急敗壞反而喪掉自己年輕的生命,歷史上這類由嫉妒造成的事例,不勝枚舉。
諸葛亮
③親密的夫妻之間都可能產生「不平衡」的心理。
不信,請看看下面的段子:
吃完飯,爸爸緩緩說:「女兒今天發朋友圈說她戀愛了。」媽媽有些詫異:「啊!怎麼會這樣?」爸爸說:「談!必須談!」媽媽氣憤地說:「憑什麼屏蔽我不屏蔽你!」
憑什麼屏蔽我不屏蔽你,父母在女兒心中的位置應該是一樣的,哪能厚此薄彼呢?當然,這位只是假生氣而已,並不會嫉妒丈夫,甚至心裡還偷著樂呢,這閨女與他爸爸關係很親!
如果是妯娌、姑嫂之間,那就得小心謹慎啦!長輩的無心之舉都可能招致嫉恨。
哪怕是兄弟姐妹之間,做父母的也是把一碗水端平,否則也影響關係。
幸福的一家人
03、心理不平衡怎麼辦
第一,是要知因果,因果並不局限在某個具體的事件上,比如某個人今天掙了一百塊錢,不見得只是今天努力的結果,有可能是他經年累月養成的好習慣種的因,今天終於得到了結果,也有可能是前生所造善惡諸業決定的結果。同樣,今生的善惡行為,也是為後生福罪在種因。因此,知道因果,就會對現在看到、聽到、感受到的種種現象平和對待,同時更要注意做好當下的自己,為將來的果打好基礎。《瑜伽師地論》講已作不失,未作不得。因一定導致果,沒有得到果時,因不會消失;果一定是由因造成的,要時時內省和懺悔。佛教中有一首著名的《懺悔偈》,是說:「往昔所造諸惡業,皆由無始貪嗔痴,從身語意之所生,一切罪障皆懺悔」。
傳說釋迦成佛前,頭頂螺髻、雙腿盤坐、神情靜穆,正當進入成佛的關鍵時刻,惡魔魔羅為了阻止其成佛對其分別以武力、美色、心障等進行誘惑,阻礙他成佛,然而釋迦牟尼給予平靜的回應。他伸手觸摸大地,呼喚大地見證自己積累的功德和他頓悟成佛的使命。最後魔羅敗走,釋迦成佛。
第二、不要有攀比心理。「優秀」文化本質上就是攀比文化,這種攀比來自社會主流價值裡的優秀控。
跟你一起畢業的同學升遷了,你覺得自己混得不如意、懷才不遇;鄰居家的兒子考起了名牌大學,你自己的兒子只上了個普通大學,你覺得希望渺茫、悲觀沮喪。其實同學升不升遷跟你的工作、生活沒有任何關係,鄰居的兒子上什麼學校也跟你沒有任何關係。
可是,你總是忍不住拿別人擁有的東西跟自己比較,越比越覺得自己不優秀、不成功,因此你會變得很焦慮,甚至會產生自己沒有價值的自棄心理。
有一位心理學家說:「當與優秀的人比較感到痛苦的時候,不比較是與自己的和解。」
第三、處事要豁達,心胸要寬闊。千萬不要有「不能便宜別人」和「我不好別人也別想好」的想法。
每每吃自助餐,有人會想,能多吃就儘量吃,反正是花了錢的,要不然就賠了,或者讓別人吃了,不能好了商家,也不能便宜了別人。在這種心理的驅使下,因此就吃得撐得肚子滾圓腸胃不適,回家連拉幾天肚子,結果得不償失。這就是「不能便宜了別人」的思想在作祟。
又如前段時間,貴州安順的公交司機張某鋼,自己的訴求得不到滿足,就產生了報復社會的心理:我不好,你們誰也別想好,要不好,大家一塊不好。於是就把車開進河裡。這是多麼慘痛的案例呀!這是「我不好別人也別想好」的意念讓人變成了「魔」!令人警醒呀!
其實,我們遇到困難時可以把心態放平和些,學會自我安慰,學習一下阿Q的精神勝利法,千萬不要鑽牛角尖。
享受幸福
結語
總之,不平衡感是人心裡的「霧霾」,一天不將這霧霾掃除,你就無法真正開心。 其實你無論是坐在路邊為別人鼓掌,還是站在臺上聽別人為你鼓掌,都可以過得很開心的,大可不必庸人自擾。
我是 ,一個希望用文字感動與溫暖您的人,謝謝您的閱讀與關注,歡迎留言與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