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是自然界和社會的奴隸,又是它們的主人。這是因為人類對客觀物質世界、人類社會、人類本身(即人的身體)都是永遠認識不完全的。——節選於1965年毛澤東《學習馬克思認識論和辯證法》
寒牛出欄解讀:
偉大領袖講話就是深刻透徹。
因為這句話充滿辯證法思想,含有對立統一的矛盾哲學觀點,也就是中國人常講的陰陽之道。奴隸和主人,是陰陽對立統一的兩種角色,這兩種角色是相互轉化、相互滲透的。
人類是大自然和社會的奴隸,也是它們的主人,這句話完全符合客觀事實,或者說這符合客觀世界存在的一般規律。
1
說人是自然界的奴隸,那是因為人類都脫離不了大自然.
為了生存繁衍,人類要不停地認識、適應和改造大自然。在自然界修建各種各樣的建築用來栖息,躲避自然中烈日、暴雨、雷電、颶風、寒霜、大雪的侵擾。
人類為了賴以生存的食物和資源,需要不停地在大自然中勞作,通過不斷研製各種新工具,來提高自己的整體生產力,以此滿足持續增長的新生人口生存。為了生存和發展,人類常因食物和資源緊缺而引發矛盾爭端,甚至是爆發血腥殘酷的戰爭。
從這個角度來思考,人類無疑就是大自然的奴隸,所做所為都沒有跳出大自然的範疇,都在為大自然從事不同程度的勞役。
換句話說,人類被大自然中的一種神奇與抽象的力量所支配驅使。
比如:自然界下雨了,人類就需要努力製造遮擋雨水的工具來保持不被淋溼生病;自然界降雪了,人類就需要辛苦製造防寒防凍的衣服來抵禦寒冷;自然界發生地震了,人類多年積累起來的物質就會在瞬間摧毀,因此就要想方設法研究防震設施。
打個比方,整個地球好比是一個大農場,人類好比是在農場不停勞動的工人;而大自然好比是手拿鞭子的農場主,看到人類做出違背自然規律的事情,就會趁機或適時用鞭子抽打一下人類,表現出來就是各種嚴重的自然災害。
比如,人類在自然界粗暴地開採礦石資源,無限制地制排汙,那麼水源就會被汙染,附近的人類會因此引發古怪新奇的疾病。再比如:人類肆無忌憚捕殺某種動物,會導致自然生態鏈的失衡,使得某種動物數量迅速增加,又反過來危害自然生態,進而對人類社會產生傷害。
古代的中國人,把這種反常的自然現象,全部通稱為「天人感應」。認為人類犯了錯,老天爺在發怒,通過自然災害和反常天象,以此警示朝廷失德。
這種觀點和思想,初看很偏頗與迷信,認真琢磨一下,發現這裡面蘊藏著一種樸素的自然觀,或者說是一種樸素的自然辯證法思想。古人看到了政治與自然的普遍聯繫,捕捉到自然與人類的辯證關係。
人類對自然界反常現象,之所以會感到恐懼不安,那是因為人類對大自然認識還不完全,所以就會感覺到玄乎和神秘。因為認識有限,所以對大自然某些現象與規律,就會感覺到很陌生、不熟悉、無法掌握。
在對大自然認識不夠不全的情況下,人類處於一種被動、被從屬、被領導、被大自然掌控的地位,故此人類就是大自然的奴隸。
偉人洞察這層微妙的關係,故說人類是大自然的奴隸,非常生動形象而又符合事實,表述得非常精準到位。
2
人類同時也是自然界和社會的主人。
這是因為人類在大自然繁衍過程中,通過長期的勞動實踐,逐步逐步認識自然界的各種事物和現象,並且從中總結出一種規律性的東西來,用來指導自己工作生活。
因為人類摸透了大自然中的一部分習性和規律,久而久之就懂靈活利用自然界的規律和慣性,來為自己提供各種便利和服務,以此改善自己的生活環境。
同時,人類在認識大自然的基礎上,又開始不停地改造大自然,逐步地實現和滿足自己欲望。從大自然中,人類不停地向自然界索取各種資源,甚至想法設法利用大自然的某種特性和規律,來達到自己最大的目標。從這個角度來講,人類又是自然界的主人。
比如:太陽暴曬,讓人類受不了,人類也反過來利用太陽的熱度,來幹曬各種剩餘的食物,儲藏到冬天使用。現在人類,對太陽的規律性了解更多,乾脆用來發電,製造出太陽能路燈、太陽能熱水器、太陽能發電站,為人類提供新的能源,以此改善人類生活。
人類在大自然中,看到蜻蜓和小鳥可以自由飛翔,這種規律性被人類掌握了,所以發明了飛機。類似這種通過仿生學,模仿和探索大自然中具有規律性的現象,而搗鼓出來的新工具還有很多。這些都是人類利用大自然習性和規律的結果。
前面打過比方,大自然好比是拿著鞭子的農場主,人類好比是在農場裡勞動的工人。聰明的工人在長時間的勞動實踐中,逐步掌握和摸清了農場主的一部分習性規律,反過來就會利用農場主的習性規律,來達到和實現自己的目的,或滿足自己的欲望。人類可以改造大自然,可以反客為主,成為大自然的主人。
人類之所以能成為自然界的主人,有一個前提基礎條件,那就是人類認識和掌握了大自然中的某種規律性。並且這種認識,是一步步積累和形成的,也是一步又一步向前持續發展的,從不懂到略懂、最後到全懂,從低級走向高級,從粗線條走向細緻精準。
儘管人類認識了自然界一部分東西,但是還有很多東西暫時無法認識,或處於認識不全不完整的狀態,所以人類還需要不停地認識下去。正因為人類認識不止,所以人類需要改造自然和社會。認識來源於實踐,實踐幫助人類提高認識,認識提高人類的主動權,進而成為自然界的主人。
偉人總結出了實踐與認識的規律,故此才會說人類也是自然界和社會的主人。
3
人類繁衍史,就是人類知行史。
因為人類在自然界繁衍時,在勞動實踐中不斷地認識大自然,又通過認識來改造大自然。改造大自然後,在具體實踐勞動過程中,又會產生新的認識,進而對自然界又發生新的改造。
從實踐到認識、認識回到實踐、再從認識到實踐,以此模型往下類推,做無限循環。
人類繁衍史,就是由實踐和認識(行和知)構成,沒有勞動實踐人類對自然界認識就不會進步,認識停滯不前,改造社會步伐也就停滯了。
認識存在完全認識和不完全認識。
在《實踐論》中,偉人把人類認識過程,分為感性認識和理性認識兩個階段,並且詳細剖析了二者原理和辯證關係。
偉人認為,人類在自然界中,只看到事物的現象、表面和局部,這種認識是感性認識,屬於不完全、不完整、不成熟的認識;只有看到事物的本質、內部和全局,這種認識是理性認識,屬於完全、完整、成熟正確的認識。
為什麼認識要有一個過程?這是因為事物的本質總是藏在現象的後面,不是直接呈露的,人們只有通過現象才能認識事物的本質(《讀(蘇聯政治經濟學)談話》)。
人們要想透過事物現象,看清事物的本質,那麼就需要提升認識,或者說完成整個認識過程,做到從感性認識上升到理性認識即可。做到這點,就能看清事物的本質,或者說對事物有一個全面、深刻和根本性的認識。
人類對自然界的認識,還有許多事物都處於一無所知和一知半解的狀態,所以人類認識運動沒有停止,這也是人類需要持續實踐與認識的緣故所在。
關於知行哲學的辯證關係,《實踐論》是目前最為系統的哲學專著,常讀常新。尤其是對認識運動的兩個階段,即感性認識與理性認識的辯證關係,做了詳細與精妙的闡述,對提高我們認識有很大幫助。
寒牛出欄原創專欄《實踐論提高你洞察力》解讀了這個問題,對大家理解和讀懂實踐論有幫助,歡迎大家關注和訂閱!
(寒牛出欄,感謝您耐心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