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語:
在今天主流的審美看來,瘦即是美,歷史上對瘦的追求從未停止過,一直持續到今天,對瘦的追求,已經變成了一種剛需。減肥產品備受人們的追捧,很多健身房的主打項目就是減脂瘦身,很多女孩子的年度計劃裡,都有減肥這一項。為什麼這些人會這麼熱衷於減肥呢,無非就是為了美和健康。
健康我們可以理解了,如今的很多慢性疾病都是由肥胖導致的,所以控制體重是當務之急。說下來,為什麼現代人覺得瘦就是美呢?這種審美觀念是怎麼來的?今天筆者就跟大家聊一聊歷史上的關於瘦的那些故事。
先說第一個問題吧,以瘦為美的觀念是怎麼來的。歷史上曾經出現過一段時期是"以胖為美"的,在西方國家留下來的雕像裡,我們能看到身材飽滿的女性,而且時間跨度還很長。比較著名的雕像是"霍赫特·菲爾斯的維納斯",這座雕像是用猛獁象的牙齒雕成的,在德國出土的。大約有3.5萬年的歷史了,這尊女神的形象就是體態圓潤,肩寬腰粗,在今天看來,這絕對不是美。
"以胖為美"的原因
這是因為古代的死亡率非常高,肥碩的身體代表的是旺盛生命力的象徵,女性越胖才會越讓男性喜歡,這背後的原因其實是生殖崇拜。到了古希臘和古羅馬時期,胖又可以體現社會地位了。當時的生活並不富足,只有家庭條件好的人才能吃得胖,窮人家庭是很難出現胖子的,所以胖又成了社會地位和財富的象徵。
在我們中國的古代,自然也是這樣,像中國的唐朝,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楊貴妃,身材豐滿。在談婚論嫁的時候,胖人比瘦人更受歡迎。這麼說吧,從人類進化完成,一直到距今大約一千年前,整個社會都不認為胖是缺點,反而還是令人嚮往的一種體態。
"以瘦為美"的出現
後來,以瘦為美的觀念是如何興起的呢,主要有以下三個因素:宗教,物質和政治。基督教中,很多教派提倡苦修行,認為把身體處在艱苦的狀況下才算是修行,放逐自己當沙漠裡,荒原上,少吃少喝,得忍受飢餓的煎熬。尤其是當聖奧古斯丁發表了《上帝之城》,他在書中說食物是最大陷阱,纖細的身材才是應該追求的。聽聖奧古斯丁這麼一闡述,很多基督教徒開始效仿,有的甚至已經被餓死了。教皇還把"暴食"定義成了一種罪過,列為七宗罪之一。
尤其是當聖奧古斯丁發表了《上帝之城》,他在書中說食物是最大陷阱,纖細的身材才是應該追求的。聽聖奧古斯丁這麼一闡述,很多基督教徒開始效仿,有的甚至已經被餓死了。教皇還把"暴食"定義成了一種罪過,列為七宗罪之一。
物質生活的豐富
這是宗教的影響,物質生活的進步也促進了審美的變革。歐洲開始地理大發現之後,大量的原材料和財富流入歐洲,人們的生活得到了極大地改善。吃得飽變成了一個很容易實現的目標,人們也就不再羨慕那些身材肥胖的人,甚至很多底層勞動人民也開始變胖。所以,胖子也越來越沒有以前那麼受歡迎。
還有一點就是政治上的對審美的影響,法國大革命的時候,法國國王路易十六就是肥胖的代表,革命群眾就把這種胖和腐敗的生活聯繫在一起,就因為肥胖成了革命的對象,自然人民群眾也不會以胖為美了。
"瘦"代表健康
除了審美方面的原因,促使瘦成為主流的另一個原因是健康。追求瘦也是需要方法的,過去的人科學理論不夠豐富,為了瘦確實付出了不少的慘痛代價。過度肥胖影響健康並不是現代人才有的概念,早在古希臘時代,西醫就提出了這個概念,健康的生活方式是適量飲食,經常運動。
減肥的最佳方法就是少吃多動,即減少攝入量,增加運動消耗。說起來容易,但做起來就不簡單了。歐洲人想了很多方法來瘦身,第一個我們要說的就是節食法。最著名的一個例子就是英國詩人拜倫,他是一個風流才子,身材修長,這是他可以保持的結果。他的方法是不吃飯,只喝水,雖然有了修長的身材,但患上了厭食症,導致免疫力的下降,最後一場感冒就要了他的命,年僅36歲。
拜倫的例子已經證明節食法不可行,其實從科學上來說節食並不靠譜,如果營養缺失,肌肉量會隨之減少,脂肪和肌肉是相互對立的,一個減少另一個會相對增多,脂肪燃燒依靠的是肌肉保持的代謝能力,肌肉少會導致代謝能力弱,這樣減肥會變得更困難。
第二類的減肥方法是塑身衣。塑身衣的起源是來自法國皇后凱薩琳美第奇,她身材矮胖,覺得身段不夠優美,怕失去國王的愛,於是在裙子裡穿上了鐵製的塑身衣,這本來是種醫療器械,矯正身材用的。凱薩琳王后憑藉塑身衣坐穩了後宮的第一把交椅,很多的法國貴婦也開始紛紛效仿王后,把腰身扎得越來越細。
這股風潮後來傳到了英國,伊莉莎白女王不僅在宮廷,還在民間開始推廣塑身衣。英國稱霸世界後,也被這種文化帶到了世界各地。英國在法國的基礎上進行了改良,在塑身衣的腰部放上了兩個棉質的撐裙託,為了撐起更大的裙子,裙子撐得越大代表越富有。後來,塑身衣的技術得到了改良,不再是鐵製的,是由軟質材質布,皮革,繩子製成的,相對來說比鐵製的要舒服些,但還是穿起來很難受。
前兩種方法聽起來就不怎麼靠譜了,還有更可怕的第三種方法,它們的邏輯是這樣的,導致肥胖的主要原因是卡路裡攝入過量,除了維持正常生命活動的卡路裡外,其他的都要排出體外。具體的方法,就是古羅馬時期推行的催吐法,當食物吃到了一定的程度就去嘔吐,後來人們發現頻繁的催吐會導致胃酸進入口腔,灼燒食道,如果頻繁使用催吐,依然會患上厭食症,這種方法也被棄用了。
還有種方法就是抽脂了,很多人不想忍受運動帶來的辛苦,就想通過體外的手術,把多餘的脂肪抽出來。即使在醫院發達的今天,抽脂依然是個風險很高的手術,並且效果也無法預期。當時的人們還發明了好多極端減肥方法,由於會引起不適,我們在這裡就不再贅述了。
結語:
今天的內容就講到這裡,簡單總結一下,人類社會剛開始是以胖為美的,因為物質條件落後,體態肥胖是生殖力旺盛和物質財富的象徵。後來社會不斷進步,吃飽飯成了一個很容易實現的目標,衛生條件也得到了改善,提高了生育成功率,肥胖自然就不是人們所崇拜的標準了。
基督教的很多教派提倡苦修行,把自己放逐到荒山野嶺,餓得皮包骨頭,羅馬教皇把"暴食"定義為七宗罪之一,在宗教上人們開始"以瘦為美"。法國大革命時期,路易十六被送上斷頭臺,他就是個胖子,被革命群眾看成是腐敗的代表,鬥爭的對象。
古代人為了變瘦變美也付出了很多代價,首先是凱薩琳·美第奇王后的塑身衣,把腰圍縮小到33~40釐米;再有就是英國詩人拜倫的不吃食物,只喝水,患上了厭食症,免疫力下降。醫學越來越發達,現代人也大都明白,減肥沒有捷徑,還是那句話,管住嘴,邁開腿,要付出汗水,才會有好身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