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嶺,指山,山脈。《說文解字》釋:嶺,山道也。古往今來,關於「嶺」的詩句比比皆是。如「日末澗增波,雲生嶺逾疊。」「千圻邈不同,萬嶺狀皆異。」
作為有著20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合肥有很多「嶺」,如將軍嶺、佛嶺、楚歌嶺、響鼓嶺、棲鳳嶺、八鬥嶺……合肥的嶺,不僅有著秀麗的自然風景,還有著豐厚的人文底蘊,向世人展示了獨特的「嶺」上風光。在合肥聚力打造「五高地一示範」的今天,猶如一幅幅美麗的風情畫卷,為這座城市增添無限魅力和風採。
棲鳳嶺。
將軍嶺:見證曹操運河千年風雲
嘉慶《合肥縣誌》載:「將軍嶺在城(合肥)西四五十裡,一名分水嶺,嶺下有分水田,一源二流(一流入江,一流入淮),即淝源分流處。宋,有楊將軍開分水田,使二水(今東、南淝河)相合,引淮入淝。募萬人挑之,工不成,將軍自刎。」故而此地名為將軍嶺。
將軍嶺位於曹操運河旁。
將軍嶺,位於江淮分水嶺上曹操運河邊,漢代時屬九江郡成德縣廣陽鄉。民間傳說宋代有楊將軍募集當地民工疏通曹操河不成,因耗費大量人力物力感到內疚,在分水嶺上拔劍自刎,後來當地群眾為紀念楊將軍修建廟宇,此地因此得名「將軍嶺」。此典故嘉慶合肥縣誌上有載。或又雲將軍為隋煬帝時人。
又一傳說為,三國時曹操親率大軍南徵東吳,發動軍民對先秦時期的運河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疏浚,其麾下一大將率眾在此劈山切嶺,欲以疏通江淮水道,因未果,將軍愧而自刎,故而此地名為「將軍嶺」。解放後將軍嶺曾設將軍公社、將軍鄉,1992年併入長崗鄉,2005年併入小廟鎮。
先秦時期,楚國曾在將軍嶺挖「鴻溝,通江淮」;現存橫貫高嶺,仍赫然在目。三國時期,曹操出於軍事目的主持對此河道進行大規模疏浚,因此當地群眾又稱「曹操運河」。晉、唐、宋等時期對此河道都開展過疏浚。後長期湮廢,不為人知。現主要遺存有古河道、雞鳴壩、大陂塘、小陂塘等水利工程,也是安徽省內歷史最悠久的古代水利工程。
史料記載,從先秦到漢初,因淮河、長江流域水域較高,「曹操河」是溝通壽春—合肥的水運通道,後來水位下降、通航困難,船隻在雞鳴壩翻壩通航。其意義不亞於今天京杭大運河的邗溝。
曹操運河西段在小廟鎮新民村東嶽廟處連接王橋小河(東淝河源頭主流),中部在「鳳凰墩」處橫切江淮分水嶺,東至南崗鎮雞鳴山的雞鳴壩下與南淝河交匯,實現「江淮溝通」。河道總長7公裡,現存的將軍嶺街東至四十坎處共3公裡的高切嶺段古河道保存較完善,底寬70-80米,河底高程52米左右,坡比1:3,深度約20米。「雞鳴壩」位於雞鳴山北麓,壩長560米,淨高13米(壩頂高程43.2米)。
2018年,曹操運河遺址正式列入合肥市第六批市級文物保護單位。
佛嶺:一處能記住鄉愁的地方
巢湖南岸,有著楚漢遺風,一汪古泉會牽出霸王的傳說。這裡有江淮風格遺落的民居群,這裡有一座小店成就一處村落,這裡有沉落湖岸線下的村落,這裡群山連綿,湖水開闊,是一處能記住鄉愁的地方。散兵鎮的佛嶺村就在這裡。
巢湖南岸,佛嶺是穿過巢湖市南外環G346、與巢廬S316牽手的地方。一處楚漢相爭的古戰場,有眾多山嶺環抱,西去廣闊間為浩淼的巢湖。
散兵地理上許多名稱都與霸王項羽有關,佛嶺也是其一。相傳項羽在楚歌嶺安營紮寨,其間有山大佛嶺,霸王以此新修神廟賜佑。在路口的小佛嶺通往神廟處,有口天然佛嶺甘泉,多為路人休憩飲用。多少年後,泉水沉藏於佛嶺水庫,佛嶺村應名而來。
佛嶺行政村下,散落著眾多的小村,山口村便是其一。依山而建,山口村其名由此而來。山口村背靠青炭山、張師嶺、梅家嶺。村中有池塘,匯山水而成。村後佛嶺水庫,村前原野之地。每年春油菜花黃,從臨湖公路遠眺,黛青群山和白色村舍前一片金黃,格外養眼。
佛嶺山口村。
胡家店村,為佛嶺行政村所在地。解放前的胡家店是荒僻之地,如今胡家店位於省國道交處,交通便捷。
解放前有位胡家人,流落到此以店謀生。四鄉八裡在此採購日需,讓荒落之地開始積攢著人氣。多少年後,曾經的胡家,早已人去屋空。而居村的移民們,延續著胡家店的傳統名稱。如今的胡家店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新村新舍,更加精緻起來。宜居生態,宜居鄉村,讓佛嶺鄉村生活品質再提高。
佛嶺胡家店村。
旱田衝村,是因村中先人遷徙於此,見山下有兩處旱田,毗鄰一汪古泉,就此落居開始拓荒種植。旱田衝村有一口被鄉人稱為的「井」,其實是常年不絕於地下水的古泉。飲水思源,舊時大旱之年,這口盈水不減的古井成為佛嶺村中的救命井。以後從旱田衝走出的鄉人,回鄉時都習慣提壺泉水帶走。這井水的甘甜,是旱田衝人記憶裡的味道。
旱田衝村這一口被鄉人稱為的「井」,其實是常年不絕於地下水的古泉。
佛嶺下的村落幾乎以公路隔斷或溝通,相互走動頻繁。譬如到田埠村,從旱田衝穿過公路到胡家店,再過公路抵達。走在田埠村,記憶深刻的是這些散落在村中的古民居。斷壁殘垣,每一處舊舍青磚木欄間都沉澱著時光。
從大門而進,抵前院,穿弄堂,過廳房,雖是破落,但依舊保留著古民居的結構。田埠村後一片古民居,是江淮風格後建築時期的遺存,因地理緣故得以留存。
田埠村後一片古民居,是江淮風格後建築時期的遺存。
穿過田埠西行,楊家河,一個臨湖的鄉村。早前的楊家河已沉落在湖岸線下,生有一棵古樸樹,幾人環抱,相傳北宋末年楊家將後裔常於此拴馬。後兵散,楊家老兵遺留以捕魚為生以待重返。多年後,巢湖水漲,先前的楊家河村人居與事盡沉湖中。滄桑多年,物是人非,楊家河裡姓楊者寥寥無幾。
如今,佛嶺已然是文明和諧、環境雅致的美好鄉村,讓遠離家鄉的人們更添幾分鄉愁的韻味。
楚歌嶺:西楚霸王軍潰兵散之地
巢湖東南岸的散兵鎮還有個楚歌嶺,這個地名,折射出兩千多年前,西楚霸王項羽軍潰兵散的歷史痕跡。
楚歌嶺。楊鈞 攝
相傳,楚漢相爭,垓下決戰,項羽潰敗,帶八百騎兵連夜突圍南逃進入巢湖南濱灣(今散兵灣),在踟躕山(今楚歌嶺)附近安營紮寨,築壘攻防。韓信追兵來到巢湖南濱灣,項羽領兵抵禦以一當十,漢兵一時無法取勝。韓信隨即再用「心戰」,令一哨人馬使用蜂蜜在諸多路面寫下「霸王無道,項羽必亡!」一行行大字,引來無數螞蟻爭相食蜜,粘聚成字。楚兵見之,認為是天意滅楚,頓時軍心渙散。當夜,韓信領一哨人馬,帶著管簫隱身楚兵駐地踟躕山嶺上又開始吹奏楚國民歌。一曲曲楚歌傳入楚營,令楚兵個個懷鄉,人人思親,瓦解了楚兵鬥志,項羽兵潰散兵灣,只好沿著昭關古道,向烏江奔去,後自刎於烏江邊。
今人在楚歌嶺上築漢亭。
如今,項羽兵潰地散兵灣已發展成巢南重鎮散兵鎮。踟躕山亦易名楚歌嶺,這也是四面楚歌成語的溯源地。傳說當年「項羽烏江自刎」的噩耗傳到楚歌嶺楚營,滯留的項家楚兵含悲而泣,遂隱姓埋名,在山中開荒種地,繁衍生息。如今這裡有一個項山村,村上的居民都姓項,據說他們都是項氏家族的後裔。楚歌嶺上還有霸王城等遺址。在楚歌嶺以北有韓崗、上韓、下韓、韓田衝等村莊多為韓姓,據說都是韓信的後代。這些項羽兵潰巢湖散兵灣的諸多民間佐證,無不令人發思古之幽情。
楚歌嶺也是巢湖市連通無為市嚴橋鎮舊道之一,過去為兩地來往重要商道。
據清《巢湖志》載,「散兵灣在巢湖濱,相傳韓信追項羽,兵潰散於此。」清康熙《巢縣誌》載:「楚歌嶺,在縣南散兵鎮,又雲踟躕山。」另載:「散兵嶺,在楚歌嶺下,通大山凹處。」該志載清代詩人吳鼎雲《七絕·散兵灣懷古》詩一首:八千子弟起江東,猿鶴蟲沙一霎空。試過湖濱尋故壘,濤聲猶帶楚歌雄。其詩有小序:「地在巢湖濱,相傳韓信追項羽至此,羽兵潰散處。」吟詠的便是項羽兵潰巢湖散兵灣的故事。
響鼓嶺:冶父山上一奇景
響鼓嶺位於廬江縣冶父山鎮。冶父山相傳為春秋鑄劍之父歐冶子鑄劍之所,冶父山由此得名。其歷史淵源,上溯春秋吳越,至唐宋時期,業已名噪江淮。2012年,冶父山與黃山、九華山、天柱山、齊雲山、琅琊山等省內名山,正式入編《安徽省志·名山志》。
冶父山有響鼓嶺。
冶父山靈秀神奇,清麗脫俗,是皖中歷代造化的精品,有「神山佛都」之稱。境內群峰競秀,茂林修竹,各具神韻。古人用古八景來概括冶父山的美景:冶父晴嵐、湖山一覽、龍池映月、虎洞吟風、百尺松濤、兜率參天、響鼓晴雷、三蘇倒影,構成了一幅幅清新自然的山水畫卷。還有日出、霧凇、佛光等自然奇觀,氣象萬千,美不勝收,素有「江北小九華」之譽。
安徽名山冶父山。
其中的「響鼓晴雷」,描繪的就是響鼓嶺的風光。響鼓嶺逶迤數裡,或杖擊或足踏,皆應聲如鼓,故名響鼓嶺。響鼓嶺大來峰橫空懸出一石,似如天外飛來,形如展翅欲飛的雄鷹,此處多為雲霧遮繞,常有雄鷹出沒,乃為「飛鷹石。」
響鼓嶺下是一百尺崖,崖高百尺,寬數丈,正面光滑,如同刀削,似無字碑。旁有一石,平整如座,奇巧非凡,洵屬天工,非人力所能為也。百尺巖下是龍湫,也就是巖腳浸出的一個小泉水窟,大雨不漲,久旱不幹。每逢泉水窟裡水蒸氣上升,預告天要下雨了。窟裡還有不少蠑螈,黑背、紅肚、五爪,狀極可愛,古人不識蠑螈,就叫它「小龍」,謂之龍湫。
山間還有條羊腸小道,原名走馬嶺,又稱諸葛嶺。傳說乃東漢末,諸葛亮赴東吳會周瑜,途經此地,牽馬步行,一路欣賞山林美景而得名……
更有諸多遺蹟遺存,諸如白佛巖、白像石、袈裟櫃、青獅石、龍解石、老人石等,於峰巔谷底,參差錯落,各盡其妙,形成冶父山的特色景觀,令人流連往返。古人有「登峰身染雲霞氣」之詩句,足見此峰之勝。
棲鳳嶺:一個美麗的神話
棲鳳嶺,位於廬江縣冶父山鎮境內,乃棲鳳山之別稱。清康熙《廬江縣誌》(卷之三·山川)載:「棲鳳山,治東北三十裡。世傳有鳳凰棲此,故名。道旁有塔,今廢。其嶺捷路達無為。」
棲鳳嶺。
棲鳳山,系冶父山脈東延,地方村民俗稱「棲鳳嶺」。山(嶺)雖不高,但亦山石嵯峨,林木蒼翠,四季泉水清澈,景色秀麗誘人。早在明朝,本邑詩人潘謐曾作《棲鳳嶺》詩讚曰:東登蒼山嶺,直下窺滄溟。揚袂拂紫極,舉手摩青冥。梧桐暝寒色,綠竹延秋聲。聖人治天下,鳳凰當再鳴。
棲鳳嶺,是一個讓人遐想的山嶺:很久以前,這裡樹木蔥鬱,嶺上嶺下芳草如茵,鮮花遍地,一群鳳凰棲息在一棵百米高的楓香樹上。晨曦初露,它們呼朋引伴,引吭高歌。鳳凰是百鳥之王,嘰嘰喳喳的小鳥圍在大樹的周圍,朝拜他們,聆聽它們的歌聲和教誨,欣賞它們優美的舞蹈。後來嶺帶鳳名,村帶鳳名。
棲鳳谷,乃棲鳳山與冶父山之間的一條峪谷,世人稱之棲鳳谷。棲鳳谷景區在冶父山東南一隅,三面環山,總佔地面積1.92平方千米。
在行政區劃上,棲鳳山(嶺、谷)原本隸屬盛橋區石山鄉。2005年,廬江縣鄉鎮配套改革中,棲鳳嶺劃入冶父山鎮。於是,隨著冶父山風景區的開發,2013年,新開闢「冶父山森林公園·棲鳳谷」,成為廬江旅遊的又一特色景區。
景區內擁有九園九景:九園為牡丹園、杜英園、紫薇園、合歡園、桃花園、桂花園、玉蘭園、梔子園、萬木園;九景是心語湖、左慈谿、桃花島、七星瀑布、七星湖、果老島、梅花塘、荷花塘、幹將莫邪池等生態景觀。
九園九景,串珠成鏈,聚點成片。園內廣植杜英、桂花、梔子花、含笑、羅漢松、合歡、香樟、廣玉蘭以及紅葉李,錯落開花、生綠,可謂「一年四季有綠色,月月季季花不同」。其九景之最當為七星湖,此湖越千年,久雨不溢,久旱不涸。湖名曰七星,乃冶父山東側有條青龍嶺,青龍嶺的末端逐漸平緩下來,形成七個大土墩,當地人稱為七星墩,七星湖因緊鄰七星墩而得名。
棲鳳谷的七星湖。
相傳2000多年前,「鑄劍之父」歐冶子夜臨湖邊,見北鬥七星倒映湖水之中,萌生鑄造七星寶劍的靈感。七星湖水面約35000平方米,三面環山,清澈的湖水中,山巒、雲朵倒映其中。山清水秀,松林茂密,小溪潺潺,負氧離子含量極高,被譽之為「十裡畫廊、天然氧艙」。
景區內有一鳳凰臺,臺上有一鳳凰石,據傳:古時有一隻鳳凰來此,在一石臺的石頭小憩,正好被一位在場基上揚稻的村民看見。出於好奇,那個村民便躡手躡腳地向石頭靠近,準備捉拿鳳凰。就在快要得手的時候,鳳凰發現了情況,振翅欲飛。村民見狀,順手把手上的木鍁向鳳凰擲去。結果還是慢了半步,鳳凰展翅高飛,木鍁深深地插進石縫裡。村民懊惱地把木鍁拔下,木鍁在石頭上的凹痕清晰可辨。鳳凰石成了棲鳳谷的景點之一。
冶父山森林公園·棲鳳谷,是集文化、宗教、自然觀光、休閒度假、康體療養等為一體的綜合休閒旅遊區,是環巢湖休閒旅遊帶上一顆璀璨的明珠。
棲鳳谷景區。
棲鳳嶺下有一依山而建的村落,村以嶺名為「棲鳳嶺村」。因位處通往巢湖、無為之要道,來往行人、客商多於此村休憩,隨之茶肆、飯鋪,繼而酒館興起,棲鳳嶺村便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市集。
八鬥嶺:才高八鬥 嶺上綠洲
「悵別白馬王,東阿喟身後。斯人只四十,曠世誰八鬥。才名是處重,闢地爭培婁。不見洛川神,衰湍瀉林藪。」這首由清代合肥文人李孚青所作的古詩《八鬥嶺》,詩中「八鬥」所贊之人便是七步作詩的曹植。說起曹植,他和合肥有著不解之緣,肥東的八鬥鎮(八鬥嶺)就是因為他而得名的。
八鬥嶺。
據傳,三國時曹植(字子建)文採卓著,遭其兄曹丕妒忌,丕令植十步內完詩,植竟七步內成詩曰「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丕聞植詩句頗受教益,感動之餘,悻悻然拂袖而去,頷首嘆服!南朝謝靈運評價曹植時稱讚道:「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曹植)獨佔八鬥,我得一鬥,天下共分一鬥。」
當年曹操率兵伐吳,帶領曹丕、曹植駐紮在八鬥嶺。八鬥地區原來有個魚山因曹植的「才高八鬥」盛名而改名八鬥嶺,後來這裡建制設鎮,就叫八鬥鎮。至今,在八鬥鎮街上還有曹植為當地群眾抗旱救災而打造的三步兩眼井、硯臺塘等。在八鬥中學西南方向,曹植高大的衣冠冢及墓碑巍然豎立,每年都有不少人前去憑弔哀思。而不遠處的洛神廟更是長年香火不斷。
曹植衣冠冢。
據有關史料記載,曹植曾經三顧八鬥,民間流傳著風流倜儻的曹植與當地美女謝芙一波三折的悽美愛情故事,並道出曹植後兩次來八鬥嶺其實是為愛情而來。然而自古多情才子多落難,曹植最終因曹丕的幹預沒有能得到愛情,鬱鬱寡歡英年早逝。相傳曹植的《洛神賦》就是為思念謝芙而作的。
「才高八鬥」的人愛吃「才高八鬥」的菜。據說曹操一行駐兵在八鬥嶺時愛吃當地的豆腐,曹操和曹丕都喜歡吃豆腐燉肉,但曹植不一樣,他只喜歡吃白菜燉豆腐。後來因為曹植被稱為「才高八鬥」,而他最喜愛的「白菜豆腐」也被命名為「才高八鬥」。另外,當地「才與菜」「白與八」「豆與鬥」發音差不多,根據諧音,「白菜豆腐」也暗合了「才高八鬥」。
(合肥市人民政府發布綜合)
往期精選
凌雲主持召開市政府第72次常務會議 :建設具有較大影響力的全國新能源汽車之都
兩岸專家聚首合肥出席這場高峰論壇!虞愛華與參會嘉賓進行會談
又一家新能源汽車新勢力看好合肥!虞愛華與沈暉進行商談
市委常委會會議專題研究全面從嚴治黨
【來源:合肥市人民政府發布】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