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努文達(Anuvinda)就讀於四川大學華西醫學院臨床醫學專業,是一名來自印度的留學生。去年12月,她回國度寒假,然而由於新冠疫情的影響,國際航班暫停,她至今沒能返校。但阿努文達並未因此耽擱學業,她在家中通過網課完成了一學期的學習。在家裡的這段時間,她常常和朋友們講起在中國四川求學的美好時光。
其實,阿努文達的中國情結可不僅僅是源於她的留學經歷,她的家鄉潘塔萊伊尼(Panthalayani)自古就與中國有著深厚的淵源。這座小鎮位於印度西南海岸,屬於喀拉拉邦的卡利卡特市(Calicut現又稱「科澤科德」)。
阿努文達和朋友們在平樂古鎮遊玩(位於四川省邛崍市)
在潘塔萊伊尼鎮,距離阿努文達家幾百米的地方,有一座寺廟,名為「中國清真寺(China Mosque)」;寺廟旁邊是一片大空地,被稱為「中國大院(Chinese compound)」,如今已成為當地一所學校的操場。那麼問題來了,當初中國人是怎麼來到印度海濱小鎮——潘塔萊伊尼的呢?
這個疑問恐怕要追溯到600多年前。1405年,也就是永樂三年(中國明朝第三位皇帝明成祖朱棣的年號),一支中國船隊從江蘇太倉的劉家港起航,前往婆羅洲以西洋面,也就是中國歷史上有名的「鄭和下西洋」。
在開始這次漫長而又未知的冒險之旅前,船隊領袖鄭和同船員還特地前去祭拜媽祖(中國沿海地區信仰的海神),祈求媽祖庇佑平安。這是鄭和七下西洋的首航,終點就是印度喀拉拉邦的卡利卡特(中國明朝史籍稱為古裡)。在明朝時期,劉家港被譽為「天下第一港」;而卡利卡特在當時也有「東方小集市」之稱,迎來送往了不少來自阿拉伯、波斯、埃及、威尼斯、中國和室利佛逝(現在的印度尼西亞)的商人。
實際上,早在明朝鄭和航海的一百多年前,就有古代中國商人前往喀拉拉邦從事貿易活動,這點在中國宋代的趙汝適撰寫海外地理名著《諸蕃志》一書中有相關記載。但那時的貿易中心是奎隆(Kollam)——這一港口城市位於喀拉拉邦的馬拉巴爾地區(Malabar)。奎隆在《諸蕃志》中被記載為「故臨」,屬於當時的南毗國。
《諸蕃志》
後來,隨著阿巴斯王朝(阿拉伯帝國的第二個世襲王朝)在公元1258 年衰亡,古代中國與波斯灣的貿易線就此中斷。由扎莫林王室統治的卡利卡特就此崛起,成為一個更為安全可靠的中轉港。
鄭和航海的隊伍十分龐大,人數眾多,組織嚴密,是15世紀時期最大規模的航海艦隊。鄭和共率領大小船隻200多艘,隨行官兵多達27,800餘人,其中大型寶船62艘,最大的船長達130多米,寬約20多米。
在航海途中,受季風雨季影響,鄭和的艦隊在卡利卡特曾停留數月。當時,卡利卡特有兩個港口,一個是南邊的查利亞姆港(如今的貝布爾港,是印度重要的造船中心),一個是北邊的潘塔萊伊尼港(希臘人和羅馬人習慣稱其為範達裡納港)。
在這兩個港口中,潘塔萊伊尼港有著一個得天獨厚的優勢:海岸沿線有大片淺灘,這使得水面十分平靜,即使是在季風雨季也波瀾不驚。因此在雨季時期,大多數船隻會選擇停靠在潘塔萊亞尼港口,包括鄭和的船隊。這也就解釋了為什麼在潘塔萊伊尼及其周邊地區有那麼多與中國相關的地名。
1572年的卡利卡特港
停靠在潘塔萊亞尼港是幾乎所有異國船隻的慣例,明朝以前中國的船隻亦是如此。而早在鄭和的船隊到達潘塔萊亞尼港的一個世紀以前,德裡蘇丹國(13-16世紀突厥人和阿富汗人在北印度建立的伊斯蘭教政權)派往中國的使節——伊本·白圖泰(Ibn Battuta)就記錄了在卡利卡特的潘塔萊亞尼港親眼目睹的13艘中國的船隻。
潘塔萊亞尼港平靜的水面,鄭和的艦隊曾停駐於此
在1405年至1433年間,鄭和七次率領船隊出海,其中前三次航行的終點都是卡利卡特。第四次航海(1412-1415),他到達了位于波斯灣的荷姆茲海峽,但中途曾在卡利卡特停留,主要是為了與當地人交換商品物資。
第五次航海(1416-1419),他受命送「十九國使節」(其中包括卡利卡特使節)回國並訪問諸國,還前往了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期間兩次途徑卡利卡特。第六次航海(1421-1422),他奉命經卡利卡特前往荷姆茲海峽。
第七次航海(1431-1433),也是鄭和最後一次航海。對於鄭和是否曾想經由卡利卡特前往更遠的終點,我們不得而知。但一說鄭和在這次航行的過程中於1433年在卡利卡特病世。人們認為這位偉大的航海家被葬在了卡利卡特的海岸外的海上,這個曾在二十多年間多次接納過鄭和將士們的地方。
而關於鄭和的死還有另一種說法,1433年明成祖取消了所有的進一步航海計劃,並任命鄭和為南京城的駐軍將領,於是他奉命駐守南京城,一直到1435年去世,享年六十五歲。如今在南京還有一座鄭和墓。
南京的鄭和墓
以上這些關於鄭和的遠航歷史主要記載於中國的三部海外見聞錄,它們分別是馬歡的《瀛涯勝覽》、費信的《星槎勝覽》,以及鞏珍的《西洋番國記》。
其中,馬歡的《瀛涯勝覽》對卡利卡特的描述最為詳盡。卡利卡特在書中被稱為「科利科圖」(Kolikkotu,在當地語言中沿用至今)或是「古裡」(Guli)。據馬歡描述,卡利卡特為「西洋大國」,而鄭和是奉明成祖之命給卡利卡特的統治者通傳報訊。
馬歡的《瀛涯勝覽》
據說鄭和還在卡利卡特留下一塊立碑,上面寫到——此去中國,十萬餘裡,民物鹹若,熙皓同風,刻石於茲,以示萬世。碑文大意是:「這個國家與我的祖國中國相距十多萬裡遠,但是民風和物產與祖國相似,生活習慣也都差不多,今天我把這些刻在石頭上,讓後人知曉!」
鄭和碑文
儘管一些學者仍對找到這塊立碑抱有期望,但因年代久遠,此碑已無跡可尋。也有人懷疑,這塊立碑早在與阿拉伯人的貿易衝突中損壞了。
後來,卡利卡特當地政府為了紀念與古代中國的貿易往來,出資建造了一座雕像,再現中國絲綢商與當地人進行交易的場景。據說,這尊雕像所在的地點,正是被毀的鄭和立碑原址。
「中國絲綢商與印度顧客」雕像,由卡利卡特政府出資建造
看這座雕像,你可能認為買主正在檢查商人手中的布料,而實際情況其實複雜得多。這尊雕像真實還原了當地獨特的交易文化。馬歡在書中解釋到:「卡利卡特的統治者派掌管國家事務的大頭目帶領二頭目、算手、中介人和中國官員面對面議價,平等交易,握手定價,書寫兩份合約,各收一份,此後無論貨物價格升降,雙方都信守合同無悔。」
雖然馬歡提到了握手,但他並沒有詳細地解釋究竟是如何握手的。事實上,這塊布下面暗藏著「小算盤」,買賣雙方在一塊布的掩蓋下把手握在一起,用比劃手指的形式討價還價,每根手指代表著不同的數字。在確定最後價格後,雙方會摘下這塊布,握手,以示成交。這在卡利卡特是一種獨特的交易形式,在阿拉伯、波斯和猶太商人中都有相關記載。
這座雕像位於一條名為絲綢街(Silk Street)的盡頭,顧名思義,這裡曾是中國商人在卡利卡特從事絲綢交易的地
六百年後的今天,劉家港和卡利卡特這兩座中印港市,早已失去了昔日海上貿易中心的光輝,漸漸地隱沒在了歷史的洪流中。但是,正如印度留學生阿努文達和她的朋友們所見證的那樣,中印兩國人民之間的友誼紐帶仍將穩固長存。
如今的劉家港
作者 | C K Ramachandran
中印大同網特約撰稿人,印度喀拉拉邦文化研究者,
「卡利卡特文化遺產論壇」發起人,
曾受北師大之邀來中國開展文化講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