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育孩子一定要注意性別差異,男女有別,不然長大會很吃虧

2020-12-22 媽媽沒時間

「你的孩子是男孩還是女孩,在養育Ta的過程中,你會根據性別的差異區別對待他們嗎?」

小樣媽問了身邊的一些朋友,比較普遍的回答是:對待男孩女孩會有差異。

首先是買玩具的時候,會給男孩買玩具汽車、遙控飛機、奧特曼等,女孩則會買洋娃娃、動物玩偶等柔軟的玩具。

其次是對待孩子的態度會不同。對男孩會嚴厲一些,摔倒了不許哭,會走路了不能抱,對待女孩則會溫柔很多。

這兩種常見的養育方式正確嗎?男孩、女孩有哪些天生的差別和劣勢,需要我們在養育過程中格外注意?今天,小樣媽就和大家聊聊上面這兩個問題。

PS:文章有點長,建議收藏。

01 為什麼男孩喜歡汽車,女孩喜歡娃娃?

不管是家長還是幼兒園老師,都會發現在選擇玩具這件事上,男孩和女孩有著截然不同的偏好。

男孩普遍喜歡交通工具和打鬥類的玩具(如小汽車、變形金剛),女孩則更喜歡和人有關的玩具(洋娃娃、茶具組等)。

這種差異到底是天生的,還是受後天的影響呢?為了搞清楚這一點,科學家做了一個有趣的實驗。

他們準備了一些玩具汽車和洋娃娃,讓飼養員放在猴群附近,沒過多久,好奇的猴子紛紛從樹上下來,挑走它們感興趣的玩具。

令人意外的是,僅管猴子從來沒見過這些玩具,但公猴毫無例外地拿走了玩具車,母猴則拿走了娃娃。可見對於玩具的性別偏好是與生俱來的。

科學家進一步研究後發現,對玩具的偏好和孩子體內的激素有關。男孩體內的雄性激素水平要遠高於女孩,所以他們更喜歡玩具車,不喜歡洋娃娃。

有些女孩在胚胎發育階段,身體裡積累了大量的雄性激素,結果她們長大後也表現出了和男孩一樣的偏好:喜歡玩汽車,不喜歡洋娃娃。

02 給孩子買玩具,種類豐富很重要

既然男孩女孩天生喜歡不同的玩具,這是不是意味著給孩子選玩具的時候,必須按照性別區分呢?

如果你是這樣認為的,就掉進了今天要講的第一個誤區裡。

的確,面對種類繁多的玩具時,孩子們不用大人引導,就會偏好其中的一些,拒絕另一些。對此,我們要尊重孩子的選擇,不要強迫他玩不喜歡的玩具。

但同時,有很大一部分玩具是不帶有性別特徵的,比如積木、繪本、畫筆、橡皮泥等,男孩、女孩都喜歡。

對於這些玩具,我們要儘可能多得呈現給孩子,不用買很多,不用買最貴的,但種類一定要豐富。因為這和孩子的大腦發育特點有關。

從幼兒時期,也就是兩、三歲開始,孩子的大腦會經歷一個突觸修剪的過程。

經常一起使用的神經元之間會建立起更多、更緊密的聯繫,讓信息傳輸起來更高效。而那些不太一起使用的神經元之間,已經存在的連接也會慢慢消失。簡單來說,就是一個進廢退的過程。

假如孩子的玩具種類非常單一,男孩玩來玩去都是汽車、玩具槍,他大腦中的很多突觸連接就會慢慢被刪減掉。不僅影響孩子當下的能力發展(玩汽車時,很少會鍛鍊到語言能力、精細動作能力、創造力等),沒有了突觸連接的基礎,孩子未來的發展也會受到很大限制。

所以說,孩子玩玩具時,不要只限於帶有性別特徵的那幾樣。給孩子多一點選擇和體驗的機會,讓他接受各種不同的刺激,孩子的大腦會發育得更好。

03 優秀品質是不分男女的

我們在養育孩子時,常常會陷入對性別的刻板印象:覺得男孩就應該勇敢點,不能哭鼻子,女生就應該乖一點,別太鬧騰。但其實,這樣的養育方式恰恰會讓孩子陷於弱勢,不利於成長和成才。

男孩和女孩的大腦結構是有一定差異的,既有優勢又有劣勢。

比如男孩大腦中的布洛卡區沒有女孩活躍,語言能力會弱一些。額葉沒有女孩成熟得早,因此自控力沒有女孩強,比較容易衝動。

另外男孩的胼胝體沒有女孩大,胼胝體的功能是連接左右大腦,讓信息更高效、更充分地交流。

男孩的左右腦不像女孩那樣能夠自如地同時使用,經常只有左腦在線,所以情緒管理能力和人際交往能力都會比女孩弱一些。

當然,男孩也有比女孩強的地方,他們的空間感更好,邏輯性和抽象思維能力更強,擅長使用符號。所以上學後,男孩的理科成績通常會比女孩好。

了解了男孩、女孩各自的劣勢(這並不絕對,也有情商高的男孩和邏輯性強的女孩),我們就能理解,為什麼養育孩子的時候,一定要避免對性別的刻板印象。

假如我們要求男孩必須勇敢,不準他哭,就會壓抑男孩對情緒的辨識和表達,不利於情商的發展。

如果我們要求女孩必須要乖、要安靜,就會限制她活動身體,這樣她的空間感就更差了。

我們必須要明白,優秀的品質是不分男女的。男孩也可以溫暖、貼心,擅長表達和人際交往;女孩也可以獨立、勇敢、自信,有主見。

只有全面發展,取長補短,孩子才能活出自己,不被性別偏見束縛了成長的步伐。

04 培養男孩,不妨學學霍思燕

受大腦結構還有家庭教育的影響,男孩的語言能力、共情能力、人際交往能力普遍沒有女孩強。可是霍思燕的兒子嗯哼卻是個例外。

嗯哼不僅口齒伶俐,擅長表達,共情能力也非常強,在家把媽媽寵成了公主,在外和小夥伴相處融洽,情商非常高。

有一次,嗯哼和媽媽參加一檔綜藝節目,其中有一個問答環節,小朋友需要和工作人員單獨待在一個房間裡,接受提問。

其他小朋友進入房間後,都是大人問什麼,他們就答什麼。只有嗯哼反客為主,不停地對工作人員發問,「你是誰?這個是從哪兒來的?這是冰淇淋嗎?這裡怎麼沒有床……」把大家都給逗樂了。

被問到「節目裡哪個男孩最帥」時,一向自信的嗯哼沒有說自己最帥,而是把小夥伴們排在了前面,把自己留到了最後,還說要把(最帥的)機會讓給他們。

節目組接著問嗯哼,「最喜歡節目裡的哪個小夥伴?」其他孩子被問到這個問題時,都是挨個報一下名字。

沒想到小小年紀的嗯哼竟然語出驚人,不僅喜歡所有的小夥伴,還挨個形容了大家的優點,說安迪「勇敢、自信」,大麟子「愛護植物」。

最讓霍思燕感動的,是嗯哼關於媽媽的回答。節目組問嗯哼,「媽媽哭了怎麼辦?」嗯哼想都沒想就說,「拿紙巾擦她的眼淚。」

節目組又問,「你怕媽媽變老嗎?」

嗯哼說,「不怕,我一直都會在她身邊,她老了我也會給她吃糖。」

「如果她走不動了呢?」

嗯哼:「我拿車推著她,還會買一個自動的。」

你能想像這是一個不到5歲的男孩說出的話嗎?

很多媽媽羨慕霍思燕,有嗯哼這麼暖的兒子疼她,但是嗯哼超強的語言能力和同理心並不是憑空而來的,而是要歸功於霍思燕這個對情緒有超強感受力的「話癆媽媽」。

霍思燕非常喜歡和嗯哼聊天,在聊天的過程中,她會把自己對嗯哼的愛和驕傲毫無保留地表達出來。

有一次,嗯哼光著腳走路,踩到了地上的一個玩具,因為很疼,嗯哼立刻聲嘶力竭地大吼起來,媽媽把玩具撿起來給他看,他還生氣地扔掉了,繼續大吼。

換成是一般的家長,這時候很可能會先糾正孩子發脾氣、扔東西的行為,「發什麼脾氣呀,不就是踩到個玩具嗎,至於這樣大吼大叫嗎?誰讓你玩好玩具不收拾的?看,踩到了吧!」

但是霍思燕卻很有同理心,她先關心兒子的感受,「太疼了,太疼了。太尖了,踩上肯定會疼的。」說完給了兒子一個擁抱,完全接納嗯哼通過喊叫來釋放情緒的行為。

接著,霍思燕仔細查看了嗯哼的傷口,繼續抱著兒子,還給他的腳底吹吹氣。

這一系列的動作其實非常重要,讓嗯哼感受到了媽媽的理解和關心,通過共情,和嗯哼的右腦創造了聯結,而右腦是負責我們的感受和情緒的。

霍思燕的做法在很多人眼裡也許是小題大做,會寵壞孩子,但從腦科學的角度來說,這恰恰是培養孩子情商的重點。

當孩子陷在強烈的情緒中時,只有先給他關注和認同,讓右腦發揮作用,才能更快地讓情緒緩和下來,讓理性的左腦也參與進來,聽我們後面要說的道理。

視頻中,當霍思燕做完上面的安撫工作,再和嗯哼說她要去看看嗯哼扔掉的那個東西,說它太危險了,要及時撿起來交給媽媽或老師,避免其他人踩到時,嗯哼已經止住了哭聲,完全平靜下來了。

最可貴的是,霍思燕還親自踩了一下那個玩具,說完全能體會到嗯哼剛才的痛,還誇兒子堅強,嚇得嗯哼趕緊讓媽媽把玩具拿開。

緊接著,嗯哼好奇心爆棚,和媽媽討論什麼是「破皮」,什麼是「真皮」。聽到媽媽說心疼自己,心都碎了時,嗯哼又「男子漢」上線,說「沒關係,過幾天就好了」。

類似的場景還有很多很多。比如家裡來了小客人,嗯哼被冷落時,霍思燕會反思自己,認真地和嗯哼聊他的感受和想法,告訴嗯哼自己有多愛他,為什麼對待客人要熱情。

家裡的小貓懷孕、生寶寶時,霍思燕會帶嗯哼一起見證生命的誕生,會告訴他自己懷他時有多幸福。

正因為霍思燕什麼都和嗯哼說,尤其是內心的感受和情緒,所以嗯哼不管是詞彙量、表達力,還是同理心和情商(能夠調控自己的情緒,感受他人情緒的能力)都比同齡人要高出不少。

所以說,如果你家也是個男孩,一定要格外注意對語言能力和情商的培養。

允許男孩哭,允許他表達情緒和感受,多給他擁抱和身體接觸,多和他談論感受,教他一些社交技巧(比如分享,關心別人,誇獎別人的優點)。

另外爸爸要尤其注意,在男孩面前關心和體貼媽媽,給他樹立一個模仿的榜樣。

在這樣的家庭下長大的男孩,一定會像嗯哼一樣溫暖,被大家喜歡。

05 培養女孩,千萬別讓她太安靜

接下來,我們再來看看養育女孩需要注意些什麼。

受激素和大腦結構的影響,女孩通常會比男孩安靜,活動量比男孩要小,不會整天打打鬧鬧的。同時,女孩的空間感和數理-邏輯能力會比男孩弱一些,初高中開始學習理科後,會比男生吃力一些。

很多父母在養育女孩的過程中要求她們要乖,要聽話,這也導致了一些女孩缺乏自信和主見,做事比較被動,不敢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遇到強勢的人容易屈服。

下面給大家分享幾個養育女孩的建議。

1、鼓勵女孩多參加運動

比如玩一些球類遊戲、追逐打鬧遊戲。不僅能訓練女孩的身體協調性,還能提升她們的空間感,鼓勵冒險精神。

2、多玩能提升空間感的玩具

比如積木、樂高、七巧板、拼圖、拆裝類玩具等。給女孩多一些選擇,增加玩這類玩具的機會。

另外可以多讓女孩玩水、玩沙子,做科學小實驗,培養她們對科學的愛好。

3、多給女孩做主的機會

從小的時候起,就要多給女孩選擇和做主的機會。穿什麼衣服、吃什麼水果、買什麼玩具,都先問問孩子,讓她2選1或3選1。

玩遊戲的時候,讓女孩來主導遊戲的進程,不要總是「教」她,要學會退一步,做女孩的助手,在她需要時才出手。

外出遊玩的時候,給孩子安排、計劃的機會,比如要帶哪些東西,先去哪裡、後去哪裡。練習的次數多了,女孩不僅會更自信、更有主見,計劃和思考能力也會得到提升。

4、改變女孩的「公主夢」

很多女孩都有公主夢,但是公主的角色大多比較單一,都是美麗和善良的化身,被動地等待著王子的解救。這種對女性形象的塑造,並不利於女孩性格的培養。

在這個競爭激烈,強調男女平等的社會,我們要培養女孩獨立、勇敢的品質,讓她知道可以通過努力和主動爭取贏得更多的機會,所以在給女孩講公主故事的時候,要給她呈現不同性格的公主。

比如《冰雪女王》中的艾莎公主、替父從軍的花木蘭、世界名著《小公主》中倔強、聰明的英國女孩薩拉等,都能給女孩帶來積極、多元的影響,甚至會改變她的理想和人生。

以上就是養育男孩、女孩時需要區分對待的一些注意事項。我們一方面要尊重男孩女孩天生的差異,另一方面也要避免性別刻板印象限制了孩子的發展。

不管是男孩還是女孩,都可以擁有善良、溫暖、勇敢、自信的品質,願每個孩子都能全面發展,擁有更好的人生。

我是小樣媽,復旦學霸媽媽,專注分享0-6歲育兒、早教方法。喜歡我的文章,就關注、轉發支持我吧。

相關焦點

  • 教育孩子要「男女有別」?他們的大腦差異存在這些差異
    ,身為父母心態上的那種微妙的不同:男孩的父母會想,自家這個精力旺盛的boy,能很好地適應學校生活嗎,他長大後還會像小時候一樣愛跟爸爸媽媽說貼心話嗎?所以,我們不能假裝性別不重要,這也是為什麼當很多父母被問起「想要男孩還是女孩」時,儘管嘴上說著「無所謂啦,只要健康就好」,其實內心還是會湧起一絲難以名狀的感覺。這倒不見得是重男輕女,或者重女輕男,而是性別問題很難忽視。那麼,直面性別重要性的我們,對性別差異的認識有多少呢?
  • 「男女有別」還是「男女無別」?你的性別偏見會扼殺孩子無限可能
    我很難理解,這麼小的孩子,為什麼要在玩遊戲和挑選玩具上就開始「男女有別」了?一、家長對孩子「男女有別」的錯誤認識1、認為女孩子就應該安靜,運動專屬於男孩子在傳統觀念裡,似乎女性就應該嫻靜溫柔,否則就會被認為是「假小子」,沒女人味兒;男子就應該剛毅果敢,不然就會被人們認為沒有男子氣概,被嘲笑「娘娘腔」。
  • 想要女孩不「吃虧」,家長一定要做好這7點
    家長總是害怕女孩會在社會中吃虧,擔心這擔心那的,怕遇人不淑欺騙感情等等。那麼要怎麼才能讓女孩不「吃虧」,家長一定要做好這7點。第一:提前做好性教育性教育要越早越好,家長不要談性色變。在小時候就應該告訴孩子男女有別,就算是家長也應該迴避。從3歲開始,就可以嘗試讓孩子自己睡覺,培養獨立的人格,並且在上小學之後慢慢的普及一些生理知識,讓她懂得自我保護。
  • 霍思燕:「不要掀女生裙子」|男女有別,男孩女孩從小都要學界限
    男女有別,不是「我生兒子我怕什麼」,更不該「孩子太小懂什麼,長大自然懂了」;家長正確、婉轉地引導男孩、女孩對待性別萌芽期,才能為孩子之後的異性交往奠定良好基礎。大約三歲時,也極可能在嬰兒期時,孩子就知道可以將人們分為不同的種族、性別甚至不同的語言組別。《你的N歲孩子套裝》(路易絲埃姆斯 , 弗蘭西斯伊爾克 , 卡羅爾哈柏 , 西德尼貝克 著):三歲的孩子可以清楚地認出圖畫故事裡的人物,他們對自己的性別有了認識,也已經有了一定的認同。
  • 培養孩子一定要男女有別
    是因為培養方向錯了,培養孩子一定要男女有別。在家裡父親像天一樣,母親像地一樣,兒女生在天地之間。兒子一定要效法父親像天地一樣胸懷廣大,志存高遠,天行健,君子當自強不息。女兒一定要學習媽媽像大地一樣,柔順、包容、博大、寬厚,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父母在家裡面應該各安其位,各守其道,這樣自然家裡天清地寧,也自然給孩子樹立了榜樣。
  • 養育男孩,父母在這幾方面越「優待」,男孩長大成才機率才越高
    文|文兒男孩子和女孩子因種種原因,教育的時候在方法上是會有一些區別的。往常人們總是說男孩子調皮,為了防止他們長大變成敗家子,小的時候就要多讓他們經歷一些苦難和坎坷,讓他們多吃點苦受點罪,這樣長大了才會有出息。
  • 大腦思維與性別差異
    男女認知機能的偏重、心理素質的特點以及學習方式存在差異嗎?如果有,那麼對於不同性別的孩子該如何教養呢?一直以來,我們對孩子的教育都不同程度地遵循「男女有別」的觀念。例如,希望男孩成為好勝的人,於是讓他們參加體育競賽;而鼓勵女孩成為文雅、謙遜和服從的人,因此讓她們參加文靜的活動,以此將孩子培養成理想中的樣子。
  • 性別還需要認識?心理的性別認同會影響孩子的一生
    覺得孩子年級還小,意識不到差異。事實上,這種對性別的模糊的態度,非常容易讓孩子發生性別認同上的混亂,阻礙性別意識的正常發展。所以,爸爸媽媽們要格外注意自己身上的性別特徵。讓孩子們感受到女性的溫柔、理解,男性的堅強、擔當和力量。 現在的家裡基本都是一個孩子,教育方式都會有一些嬌慣。對於女孩兒來說,影響並不大,但是對於男孩來說,卻容易影響對自己的性別角色認識。所以對於男孩來說,要捨得讓男孩吃苦。
  • 這幾種父母養出的孩子,容易被當成軟柿子欺負,不想娃吃虧要注意
    對父母來說,相信誰也不希望自己當成寶各種寵愛的孩子,上學後或者走向社會後會被同齡人當成「軟柿子」各種欺負。畢竟被人欺負的滋味真的很糟糕。那麼對父母而言,不希望自家娃長大後吃虧受氣,從小養育孩子時可要注意。有幾種類型的父母,他們養育出來的孩子,更容易被人當成軟柿子欺負,父母們請自查,希望你不在其中。
  • 男孩和女孩思想和性格差異很大,對於他們的養育,有什麼不同
    家有兒女,人人都說人生非常完美,男孩和女孩性別不同,思想和性格差異很大,對於男孩子和女孩子的養育,有什麼不同呢?男孩子要讓他堅強。男孩子就應該有男孩子的樣子,要讓孩子學會堅強和勇敢,父母要經常會給孩子灌輸「男子漢流血不流淚」,目的就是想辦法讓孩子變得堅強一點。男孩子要讓他獨立。家長要注意,不要讓孩子過多地依賴自己,要讓男孩子學會獨立,不要什麼都幫孩子安排好了,那樣孩子很容易變成沒有自己的主見,習慣讓父母安排一切。孩子長大以後,碰到事情也會退縮,選擇讓父母承擔。
  • 孩子到了一定年齡,寶媽要儘快安排分床睡,不然對孩子性格有影響
    原創|小豆芽育兒記很多孩子會跟媽媽比較親近,除了母子連心,還有日常生活中大多都是媽媽照顧的,但孩子早晚會長大,有些事情寶媽也應該有所注意。孩子分床睡的最佳時機1. 當孩子可以獨立睡覺很多寶媽會發現,孩子到了一定年齡睡覺的時候就會比較老實,不會像小的時候總是起夜或者是驚醒。這時候寶媽就可以考慮給孩子分床睡。
  • 氣質和性格:養育孩子,一定要弄清的兩個概念
    對於父母或是從事幼兒教育的老師來說,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經常會看到不同類型的孩子。遇到行為內向,愛獨處,不愛交往,甚至膽小,孤僻的孩子時,她們便煞有介事地說:「一定要改變這個孩子,讓他們變得開朗活潑、外向些,要不長大了在社會上會吃虧、受欺負的!」那麼,內向真的不好嗎?這些不同類型的孩子能夠改變嗎?我們可以培養改變的又是孩子的什麼呢?
  • 李玫瑾:養女兒的家庭,要記住4句忠告,將來女孩會少走彎路
    被父親拿錢砸著富養長大的蔣南孫,總是在不經意中,顯露出「白富美」的天真。養孩子是一門學問,不同性別的孩子,因為其生理特點、性格特徵的不同,在養育方式上必然有著不同的要求。女兒到底應該怎麼養?李玫瑾教授給出了4個建議,如果您有女兒,建議好好讀一讀!
  • 要想孩子長大有「良心」,小時候就不要這樣做,不然家長可能後悔
    幾乎每個父母的心願都是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健康快樂的長大,能擁有屬於自己的,同時也是自己想要的生活。但是父母也會抱有期待,希望孩子長大後也會開始慢慢感恩父母,而不是孩子長大了變得所謂沒&34;的孩子。其實為人父母,養育孩子向來不求回報,只是希望孩子能平安順利長大,當然孩子如果長大了也能懂得感恩父母,回報父母,做父母的也會很欣慰
  • 頂嘴和不頂嘴的孩子,長大後性格差異非常大,家長一定要重視
    在養育孩子的過程中,我們難免有事控制不住自己的脾氣,對孩子發火打罵,孩子被打罵後是沉默還是頂嘴,長大後性格差異是很大的,家長一定要重視。不愛頂嘴的孩子孩子被罵之後,選擇沉默,不愛頂嘴,長大後性格往往會呈現兩極化。
  • 孩子的性別教育,父母一定不能缺席!這位爸爸的做法引無數人點讚
    所以家長們不必焦慮,孩子有自己選擇朋友的權利,家長要做的是在培養孩子性別意識的同時,教孩子學會保護自己。不管男孩、女孩,性別意識的培養都很重要。一般來說,孩子對性別的區分有兩個敏感期:6個月-3歲,和3歲-5歲。
  • 孩子幾歲穿內褲,也是「男女有別」,家有兒子要注意啦
    不過,不管是尿戒還是尿不溼,孩子終歸要長大,他們還是要學會擺脫這些輔助工具,最後成就孩子的自由如廁,成為有自主能力的人,於是內褲登場。不過,畢竟男女有別,性別不同的寶寶還是有不同的穿著內褲的時間的因為女孩子懂事要早些。而男孩子則可以晚一點,但最晚也不要超過2歲半。孩子為什麼一定要修煉他們穿內褲的「功夫」呢?
  • 當孩子被冠上「性別差異標籤」,咋自救
    對於這些情況,其實都是被刻板效應所傷害,在教育中,我們做家長的也會出現這樣的錯誤,總是以一種刻板的性別差異來對孩子進行要求引導,而一旦孩子作出與我們預期所相反的選擇,就會被我們貼上"性別差異"的標籤。今天這篇文章就是想來向大家說一說,當孩子被冠上"性別差異標籤"後會產生哪些不良影響,以及如何進行自救。
  • 好物分享|父母不注意「分寸」,孩子難逃以下結局,別讓性別模糊害了娃
    1、性別意識」模糊當孩子3歲左右時,就會萌芽性別意識,開始逐漸懂得區分男孩和女孩子,如果親子關係太過「親密」,不僅不利於孩子建立性別意識,還會讓其對其他小夥伴之間的性別意識模糊。不僅如此,也會讓孩子無法界定與同齡人的界限,從而可能引發不必要的麻煩和誤會。還有些媽媽在生活中會將兒子帶入女澡堂洗澡,這不僅讓孩子產生自我懷疑,也會引起他人的反感和困擾。
  • 養育女孩,要謹記這4個忠告。李玫瑾:別把女兒打扮得太漂亮
    除了影響學習成績之外,還需要響起安全問題的警鐘,要知道,犯罪分子同樣有愛美之心,他們作案時也會更傾向於挑選好看的女孩,所以打扮得太漂亮反而會增加風險。比如晚上九點一定要回家,絕對不能夜不歸宿。被父母珍而重之的女孩,要明白自己的身體神聖不可侵犯,就算遇到再喜歡的男孩,也要堅持原則,如果遇到對方以愛情和佔有欲的名義實施精神控制時,要態度堅決地拒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