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戰爭題材的電影,能夠感動人之處,已不在宏大的國家立場,而是基於個體的人性觀照。我沒有看過日本電影《永遠的0》,但我對展現人性之美的電影永遠保持一種至真興趣。朋友過去所有的推薦,從未讓我失望過,自然毫不猶豫。這才發現,這部影片已經在香港上映了一個多月,放映的電影院只剩下兩家,每天只有一場。那天不是周末,加上又是中午,電影院裡面的觀眾二十來個。看過一眼簡介,只知道是關於二戰期間,日本的一個神風特攻隊隊員的故事。每次準備去看一部電影,我都不會查看電影情節,或者影評,很簡單,避免劇透,影響觀影感受,還有就是,不想讓別人的好評差評,影響自己。結果,電影放了不到一半,前後左右已經哭成一片,包括我自己。對於這種戰爭中小人物的不幸和無奈,總是讓人傷感。相愛的人因為戰亂的生離死別,更讓人感受到戰爭,不管是哪一方,對於單個的家庭來說,都是一種悲劇。而那種盲目的為國捐軀的熱情,站在後來再來回看的時候,讓人警惕。在微信上向朋友推薦這部電影。有的朋友開玩笑:這個時候推薦日本電影,小心被罵漢奸;有朋友更加直接提醒:這是一部有爭議的電影。在開始讓我好奇:這不是一部讓人反思戰爭殘酷性的電影嗎?圍繞這部電影到底有哪些爭議?查了資料才發現,原來日本首相安倍晉三觀看過這部電影,並且向媒體表示「很感動」。而當時中國媒體的標題,把這部電影稱為「鼓吹戰爭」,以及「軍國主義」的大片。
如此定義這部電影之前,他們看過這部電影嗎?不過這顯然不重要,之所以這樣定義,只有一個原因,那就是安倍去看了。既然得到右傾保守的安倍的讚賞,這部電影一定在價值觀上是和他相吻合的。我想這裡預設好的前提是,安倍的感動一定是被影片中這些軍人為國殉難的勇氣,以及他們的付出。其實同樣一部作品,不同的人看到的東西不同,因為一個人看到的,包括了自己內心的投射。安倍是不是真的這樣想,可能,但是是不是真的這樣,除非他說的更多。當然,就算他說得再多,政客的話是信不過的,只有看行動,安倍參拜靖國神社之後表示,是為了不再有戰爭,但是從他的行動,你相信嗎?不過認為這部電影鼓動戰爭的,似乎還有一個人,那就是被視為堅定的「反戰派」的宮崎駿。之所以用」似乎」,是因為他在接受媒體採訪談自己的收官之作《風起了》的時候,並沒有指名道姓。「我從小時候起就總是聽到各種吹噓零式的謊言,仿佛它是日本的驕傲和不敗的神話。這種現象到現在也還在持續,最近正在策劃中的關於零戰的電影就是一個很好的證明。這部電影從頭到尾都是胡編亂造,毫無歷史真實性可言。日本明明是戰敗國,卻還有那麼多人在到處散播大和戰艦和零式的幻影,真不知道哪來的優越感。」不過媒體認定,宮崎駿所說的電影,就是《永遠的0》。宮崎駿的作品描述的是「零機」的設計師堀越二郎,作為一個立場堅定的反戰派,這部作品自然被歸類到了反戰電影。儘管這樣,還是會有人看出不一樣的效果。
看到《大家》作者湯禎兆的文章《誰是反站者?》,就認為宮崎駿的作品,是在美化作為「戰犯」的主人公,他找到了一名專門研究日本電影的西方影評人Jack Lichten的文章,指出:「諷刺的是,他一方面明言在《風起了》中看不到宮崎駿宣揚任何反戰意識,且肯定電影焦點在肯定個人才能及創造力上;但又不斷引用宮崎駿的訪問來突出他的反戰觀點,簡言之就是以現實中的宮崎駿言說,來詮釋《風起了》於文本中不存的內容看法。這正是諷刺的核心所在。」電影《永遠的0》是根據百田尚樹的同名暢銷小說改版。百田上樹從來不隱瞞他的保守右傾的政治立場,曾經公開質疑南京大屠殺,和安倍惺惺相惜。這樣的一個作者背景,會讓很多人懷疑:這樣的人,難道能寫出反戰的作品嗎?我沒有看過小說原著,也沒有看過宮崎駿的《風起了》,我只看過這部電影。因此,撇開這些,從一個觀眾角度談談自己從電影看到了哪些:對於建立神風特攻隊,電影中很多控訴,尤其是把那些原本不需要服兵役的年輕學生白白送死。主人公最終成為神風隊的一員,並不是為了他的祖國,而是看到自己年輕的學生們一個個的送死,無法再心安理得的求生。主人公的心願只有一個,完成對家人的承諾,可以活著回去照顧她們,可以給她們安定的生活,他相信,這樣的責任,遠遠大於對祖國的責任。他被同袍視為「膽小鬼」,但也因為這樣,他讓一些同袍反思生命的意義,活著的意義。
【欣欣的娛樂原創,未經允許,謝絕轉載!】歡迎留言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