酒是沙場將士緩解傷痛的必備良方,酒也是文人墨客吟詩做賦的靈感來源,當詩詞歌賦、遊戲武藝融入宴席,酒令文化便應運而生。
幾千年的歷史潮流中,酒令文化從最初的王朝大臣一板一眼到後來的赤膊大漢呼喊大笑不斷,它走進尋常百姓家,在清朝歷史中留下了濃墨淡彩的一筆。它為清朝奢靡的推波助瀾,它見證了這個末代王朝的興衰,卻不料自己也從高貴到庸俗,最終歸於落寞。
一、酒令的起源與發展
早在遠古時期,人類的祖先就通過果實發酵釀成了一種飲料——酒。而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發展,酒逐漸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喝酒也逐漸發展成為了一種古代人類的一種日常生活享受。
在我國古代文化影響下,宴席之間逐漸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文化——酒文化,也形成了一種享用美酒的規則——酒令。酒令是古時候中國百姓在喝酒的時候所進行的一種娛樂方式,經過幾千年的發展,逐漸成為了我國傳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酒令的起源要追溯到秦朝時期,當時一種名為「投壺」的遊戲就被引用到宴席上,根據遊戲的成績來懲罰喝酒,這一遊戲便是酒令的雛形,一開始的投壺還是十分嚴肅的,隨著時間的推移,投壺就越來越注重娛樂性。
從兩漢到隋唐時期,酒令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其娛樂性越來越強,著名的「流水曲殤」就興起於魏晉南北朝時期。等到了大唐盛世,酒文化獲得了空前發展,釀酒技術不斷進步,並在民間逐漸發展出了一種新的職業——酒伎,專門在宴席間跳舞唱歌,且精通酒令。
從唐朝到明代,隨著城市經濟不斷發展,百姓的生活越來越好,酒令不再專屬於皇朝貴族,尋常百姓也開始興起了酒令,酒令文化越來越繁榮。
大清前期,國家局勢穩定之後,人民安居樂業,酒令文化空前繁榮。清朝前期,有人做過專門的酒令分類並編纂成書,將酒令分為古令、雅令、通令、和籌令四類。
其中,僅籌令就有一百四十多種酒令,其他三類都各有五十多種酒令,酒令數量如此龐大,也說明了酒令文化真正的走入了尋常百姓家,人們對酒令越來越推崇。清朝前期也衍生出了一大批關於酒令的著作,在民間進行流傳。
二、酒令文化在清朝的巔峰
為什麼清朝前期的酒令文化如此繁榮呢?
首先,清朝前期社會經濟飛速發展,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時期,清朝國力空前,農業和商品經濟飛速發展,百姓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糧食產量不斷增加,為釀酒行業提供了釀酒原材料,當時清朝的人口數量一度達到了將近4億人。
在這樣太平盛世中,清朝百姓普遍開始追求精神享樂,對食物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也愈發追求宴席上的娛樂性,宴席上的酒令逐漸興起。清朝前期的酒樓茶館是百姓廣泛聚集的場所,這些酒樓茶館促進了酒令文化的傳播,也就成為了清朝酒令文化的興起地點。
其次要得益於釀酒行業的發展。中國的釀酒行業最早可以追溯到夏商時期,發展到清朝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古代釀酒行業的智慧也在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不斷沉積,釀酒方法眾多。
康熙和乾隆時期人口不斷激增,人們對食物、酒水的需求越來越大,古代餐飲行業迎來了良好的發展勢頭。伴隨著清朝前期糧食的富餘,越來越多的人看到了釀酒行業隱藏的巨大商機,爭相研究釀酒方法,開設酒鋪。
而清朝前期酒品的種類、酒的度數以及品質也逐漸在激烈的競爭中越來越高,現如今中國常見的白酒、黃酒、藥酒和果酒,清朝早期釀酒行業都已經悉數掌握釀造方法,酒逐漸發展成為了清朝前期百姓家中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
釀酒行業的飛速發展為清朝前期的酒令文化提供了良好的物質基礎,很多人都以飲酒為時尚,京城官吏酒宴常年不斷,百姓們自然也是家家跟風,民間的酒樓更是長年累月不關門。
酒宴已經不是只有逢年過節才有的節目,尋常百姓三天兩頭也會組織酒局,酩酊大醉者不計其數。
最後,清朝酒令文化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清朝文人墨客的影響。滿族人入京為主,成立大清,這是一個新舊交替的重要時期。
很多文人墨客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對中原被滿族人佔領十分不滿,可是無可奈何,再也沒有了為國獻身的偉大抱負,只能將滿腔愁緒融入到酒水中,於伶仃大醉中吟詩做賦,當作逃避現實、自尋歡樂的一種方法。
因此,清朝很多文人都留下了眾多與酒有關的詩詞歌賦,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尋常百姓對酒令文化的推崇,人人都以酒文化為榮。
三、酒令文化的落寞
然而酒令文化的潮流並沒有持續很長時間,到了清朝中後期,清朝的酒令文化逐漸走向落寞,這又是為何呢?
清朝酒令文化的興起是因為經濟的不斷發展,清朝中後期酒令文化被淘汰也要歸結於經濟的不斷發展。
清朝中後期,人們的精神娛樂需求越來越高,傳統的酒令文化已經滿足不了人們精神需求,一些民間娛樂場所發展了起來,諸如青樓、賭場等等。清朝人們逐漸對酒令感到疲乏,而是對其他民間娛樂場所感興趣。
同時,一些西方文化逐漸滲透進中國,悄無聲息的改變著清朝百姓的娛樂觀念,一些新奇事物很快就代替了酒令的地位,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娛樂方式。
其他娛樂方式的興起導致清朝中後期沒有人願意單純為了喝酒而大擺筵席,甚至酒令文化成為很多人眼中粗鄙的娛樂方式,風靡一時的酒令文化逐漸走向落寞。
其次,清朝中後期酒令文化的落寞要歸結於清朝經濟社會的衰敗。乾隆皇帝在位總共60年,乾隆前期的國力空前強盛,達到了將近4億人口,人口的急劇增加雖然是中國社會繁榮發展的象徵,但是如此大的人口數量伴隨著巨大的糧食資源消耗。
當時的清朝雖然國力強盛,農業發達,但是仍舊無法支撐得起如此巨大的人口,從乾隆中期開始,清朝就已經在開始走下坡路了。
乾隆皇帝好大喜功,奢靡成風,朝廷大臣們貪汙腐敗嚴重,整個國家都瀰漫著一股奢靡之風,乾隆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原本強盛的清朝很快就被這些國家的蛀蟲啃食殆盡。
而最終遭殃的還是無權無勢的百姓,清朝的百姓從前期的家家富裕逐漸走向中後期的民不聊生,在這樣的情況下,清朝中後期,普通百姓們再沒有時間去大興酒令,而是每天為了生計奔波。
酒令的落寞最為可惜的就是雅令,這種酒令是古代知識分子的專用酒令,融合了歷朝歷代的詩詞歌賦,可以說是古代人將娛樂與傳統文化有效結合的一大智慧結晶。
現如今的餐桌上,複雜繁瑣的酒令文化沒有了,尚存的就只是勸酒和簡單的划拳,如今中國的餐桌更多的成為了一種功利性的應酬工具。
酒令文化本來就是古時候人們充當娛樂的一種方式,當人們疲乏或者新娛樂方式湧入的時候,它的落寞就成為了一種必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