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酒令前期繁榮,為何中後期逐漸走向落寞?

2020-12-14 歷史小同學

酒是沙場將士緩解傷痛的必備良方,酒也是文人墨客吟詩做賦的靈感來源,當詩詞歌賦、遊戲武藝融入宴席,酒令文化便應運而生。

幾千年的歷史潮流中,酒令文化從最初的王朝大臣一板一眼到後來的赤膊大漢呼喊大笑不斷,它走進尋常百姓家,在清朝歷史中留下了濃墨淡彩的一筆。它為清朝奢靡的推波助瀾,它見證了這個末代王朝的興衰,卻不料自己也從高貴到庸俗,最終歸於落寞。

一、酒令的起源與發展

早在遠古時期,人類的祖先就通過果實發酵釀成了一種飲料——酒。而隨著人類文明的不斷發展,酒逐漸為人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喝酒也逐漸發展成為了一種古代人類的一種日常生活享受。

在我國古代文化影響下,宴席之間逐漸形成了一種獨特的文化——酒文化,也形成了一種享用美酒的規則——酒令。酒令是古時候中國百姓在喝酒的時候所進行的一種娛樂方式,經過幾千年的發展,逐漸成為了我國傳統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酒令的起源要追溯到秦朝時期,當時一種名為「投壺」的遊戲就被引用到宴席上,根據遊戲的成績來懲罰喝酒,這一遊戲便是酒令的雛形,一開始的投壺還是十分嚴肅的,隨著時間的推移,投壺就越來越注重娛樂性。

從兩漢到隋唐時期,酒令得到了很大的發展,其娛樂性越來越強,著名的「流水曲殤」就興起於魏晉南北朝時期。等到了大唐盛世,酒文化獲得了空前發展,釀酒技術不斷進步,並在民間逐漸發展出了一種新的職業——酒伎,專門在宴席間跳舞唱歌,且精通酒令。

從唐朝到明代,隨著城市經濟不斷發展,百姓的生活越來越好,酒令不再專屬於皇朝貴族,尋常百姓也開始興起了酒令,酒令文化越來越繁榮。

大清前期,國家局勢穩定之後,人民安居樂業,酒令文化空前繁榮。清朝前期,有人做過專門的酒令分類並編纂成書,將酒令分為古令、雅令、通令、和籌令四類。

其中,僅籌令就有一百四十多種酒令,其他三類都各有五十多種酒令,酒令數量如此龐大,也說明了酒令文化真正的走入了尋常百姓家,人們對酒令越來越推崇。清朝前期也衍生出了一大批關於酒令的著作,在民間進行流傳。

二、酒令文化在清朝的巔峰

為什麼清朝前期的酒令文化如此繁榮呢?

首先,清朝前期社會經濟飛速發展,康熙皇帝和乾隆皇帝時期,清朝國力空前,農業和商品經濟飛速發展,百姓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糧食產量不斷增加,為釀酒行業提供了釀酒原材料,當時清朝的人口數量一度達到了將近4億人。

在這樣太平盛世中,清朝百姓普遍開始追求精神享樂,對食物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也愈發追求宴席上的娛樂性,宴席上的酒令逐漸興起。清朝前期的酒樓茶館是百姓廣泛聚集的場所,這些酒樓茶館促進了酒令文化的傳播,也就成為了清朝酒令文化的興起地點。

其次要得益於釀酒行業的發展。中國的釀酒行業最早可以追溯到夏商時期,發展到清朝已經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古代釀酒行業的智慧也在幾千年的發展過程中不斷沉積,釀酒方法眾多。

康熙和乾隆時期人口不斷激增,人們對食物、酒水的需求越來越大,古代餐飲行業迎來了良好的發展勢頭。伴隨著清朝前期糧食的富餘,越來越多的人看到了釀酒行業隱藏的巨大商機,爭相研究釀酒方法,開設酒鋪。

而清朝前期酒品的種類、酒的度數以及品質也逐漸在激烈的競爭中越來越高,現如今中國常見的白酒、黃酒、藥酒和果酒,清朝早期釀酒行業都已經悉數掌握釀造方法,酒逐漸發展成為了清朝前期百姓家中必不可少的生活用品。

釀酒行業的飛速發展為清朝前期的酒令文化提供了良好的物質基礎,很多人都以飲酒為時尚,京城官吏酒宴常年不斷,百姓們自然也是家家跟風,民間的酒樓更是長年累月不關門。

酒宴已經不是只有逢年過節才有的節目,尋常百姓三天兩頭也會組織酒局,酩酊大醉者不計其數。

最後,清朝酒令文化的發展很大程度上受到了清朝文人墨客的影響。滿族人入京為主,成立大清,這是一個新舊交替的重要時期。

很多文人墨客深受儒家思想的影響,對中原被滿族人佔領十分不滿,可是無可奈何,再也沒有了為國獻身的偉大抱負,只能將滿腔愁緒融入到酒水中,於伶仃大醉中吟詩做賦,當作逃避現實、自尋歡樂的一種方法。

因此,清朝很多文人都留下了眾多與酒有關的詩詞歌賦,很大程度上刺激了尋常百姓對酒令文化的推崇,人人都以酒文化為榮。

三、酒令文化的落寞

然而酒令文化的潮流並沒有持續很長時間,到了清朝中後期,清朝的酒令文化逐漸走向落寞,這又是為何呢?

清朝酒令文化的興起是因為經濟的不斷發展,清朝中後期酒令文化被淘汰也要歸結於經濟的不斷發展。

清朝中後期,人們的精神娛樂需求越來越高,傳統的酒令文化已經滿足不了人們精神需求,一些民間娛樂場所發展了起來,諸如青樓、賭場等等。清朝人們逐漸對酒令感到疲乏,而是對其他民間娛樂場所感興趣。

同時,一些西方文化逐漸滲透進中國,悄無聲息的改變著清朝百姓的娛樂觀念,一些新奇事物很快就代替了酒令的地位,成為人們日常生活中的娛樂方式。

其他娛樂方式的興起導致清朝中後期沒有人願意單純為了喝酒而大擺筵席,甚至酒令文化成為很多人眼中粗鄙的娛樂方式,風靡一時的酒令文化逐漸走向落寞。

其次,清朝中後期酒令文化的落寞要歸結於清朝經濟社會的衰敗。乾隆皇帝在位總共60年,乾隆前期的國力空前強盛,達到了將近4億人口,人口的急劇增加雖然是中國社會繁榮發展的象徵,但是如此大的人口數量伴隨著巨大的糧食資源消耗。

當時的清朝雖然國力強盛,農業發達,但是仍舊無法支撐得起如此巨大的人口,從乾隆中期開始,清朝就已經在開始走下坡路了。

乾隆皇帝好大喜功,奢靡成風,朝廷大臣們貪汙腐敗嚴重,整個國家都瀰漫著一股奢靡之風,乾隆也是睜一隻眼閉一隻眼,原本強盛的清朝很快就被這些國家的蛀蟲啃食殆盡。

而最終遭殃的還是無權無勢的百姓,清朝的百姓從前期的家家富裕逐漸走向中後期的民不聊生,在這樣的情況下,清朝中後期,普通百姓們再沒有時間去大興酒令,而是每天為了生計奔波。

酒令的落寞最為可惜的就是雅令,這種酒令是古代知識分子的專用酒令,融合了歷朝歷代的詩詞歌賦,可以說是古代人將娛樂與傳統文化有效結合的一大智慧結晶。

現如今的餐桌上,複雜繁瑣的酒令文化沒有了,尚存的就只是勸酒和簡單的划拳,如今中國的餐桌更多的成為了一種功利性的應酬工具。

酒令文化本來就是古時候人們充當娛樂的一種方式,當人們疲乏或者新娛樂方式湧入的時候,它的落寞就成為了一種必然。

相關焦點

  • 從「朝貢」到「土貢」,明清西南土司進貢為何會逐漸內地化?
    在明朝前期,朝廷為了鞏固西南統治,對朝貢土司大肆賞賜,並且鼓勵土司覲見,於是西南土司來朝的頻率十分高,明朝初期,朝廷用這種溫和的方式可以妥善地治理少數民族地區。但是等到明朝中後期,朝貢這種溫和治理方法已經不能夠有效壓制西南土司,而且頻繁的朝貢給明朝帶來了極大的經濟壓力。於是在中後期,明廷逐漸開始改變朝貢體系,逐漸向內地土貢模式轉變。
  • 部編版歷史七年級下冊第19課《清朝前期社會經濟的發展》圖文微課+知識點+同步練習
    點擊獲取1-9年級語文電子課本▲第三單元 明清時期第19課《清朝前期社會經濟的發展可見,盛澤鎮的繁榮主要得益於(  )A.棉紡織業基地出現     B.全國性商貿中心形成C.絲織業的快速發展     D.陸上絲綢之路的開通2.瓷器凝聚了中國古代高超的科技智慧與東方民族精湛的審美意趣.清朝時期中國著名的制瓷中心是(  )3.清朝後期,「處處皆關,關關有稅。」「如有打造雙桅五百石以上桅式船隻出海者,不論官兵民人,調發邊衛充軍。」
  • 七年級歷史下冊第19課《清朝前期社會經濟的發展》微課視頻|知識點|練習
    第19課《清朝前期社會經濟的發展》學習目標:1.掌握清朝前期統治者為恢復和發展農業生產採取的措施,理解其重視農業生產的原因。2.了解清朝前期手工業和商業的發展特點。3.認識清朝前期人口增長迅速的原因及帶來的消極影響。
  • 和珅被嘉慶皇帝抄家,抄出8億兩白銀,為何大清國庫還是沒留住銀子
    那麼,既然這麼多白銀,為何嘉慶皇帝還是國庫空虛呢?這次,就從清朝的內部原因和外部原因兩方面來分析一下這個問題。 乾隆執政前期,清朝的發展還是不錯的,但是到了中後期,乾隆開始好大喜功,不但大興土木,其生活還非常奢靡,六下江南也耗費大量錢財。
  • 曾經遊客很多的景區,因門票漲價,逐漸走向「落寞」了
    有的景點發展勢頭非常好,迎來了八方遊客,也有的景點卻無人問津,落寞不堪。在以前,景點雖不能說門庭若市,但也可以維持運營的,但是今年疫情嚴重,旅遊業受到嚴重打擊,使很多景點不得不關門。我們今天要分享的就是這樣一個曾經發展非常好由於管理不當,逐漸敗落的景點。
  • 小米9配置如此之高,為何不受歡迎?是什麼讓它走向了「落寞」!
    小米9配置如此之高,為何不受歡迎?是什麼讓它走向了「落寞」!我們就拿小米9來舉一個例子,這款手機在配置上絕對不輸任何的旗艦手機,並且它的外觀設計也是非常的漂亮,就是因為它電池是非常小的,所以就不會被很多的人接受,這款手機配備的電池為3300的好啊,如果與之前的手機相比它配備的電池還是非常大的,不過與現在主流的很多旗艦手機來比較卻顯得小很多,所以這也是讓這款手機很快的走向了落寞,該手機現在也是開始降價
  • 怪清朝?怪封建制度?或許都有吧!
    清朝屠殺了太多的讀書人,毀了無數的中華古典,只歷史記載的大屠殺,清朝一個朝代就超過所有朝代。在近3百年如此高壓下,一個國家怎麼可能有科技發展。自古以來也只有清朝,被外國入侵而百姓卻去帶路扶梯攻城,居然還有百姓去背德國侵略者過河。歷史上任何一個朝代都是拼死抵抗外國入侵的,也反證了清朝對百姓的殘忍到了何等地步。從朱元璋開始,中國走向了閉關鎖國。
  • 漫談行酒令:相逢意氣為君飲,人生得意須盡歡
    中國的酒文化得到發展,與此相對應的是,一種獨特的行酒令文化應運而生。酒令萌發在先秦時期,並從漢代到隋唐慢慢成熟。後代的酒令可以在唐代找到。宋元明以後,清朝達到了頂峰。酒令數量繁多,可以分為角色扮演,口頭文字,博弈,射擊,手勢和其他。
  • 清朝時期我國為何出現了人口大爆炸,紅薯和土豆的作用有多大
    不過在清朝中前期,中國人口呈現出爆炸式增長,人口總量增長近四十倍,乾隆時期我國人口突破2億,而到道光時期,全國人口數量更是增加到4.3億。即便後來因為太平天國起義造成人口銳減,我國人口仍然有3億多。那麼清朝時期我國為何出現了人口大爆炸,紅薯和土豆的作用有多大?一定程度上講,清朝人口大爆炸與紅薯、土豆等外來高產作物的引入有很大關係。
  • 是什麼加速了清朝的滅亡?網友說是慈禧但十全老人才是罪魁禍首?
    在歷代皇朝年份上算是傳位時間比較長的,特別是在康雍乾三朝走向鼎盛,在此期間,中國的傳統社會取得了前所未有的發展成就。土地增墾,物產盈豐,小農經濟的社會生活繁榮穩定,綜合國力遠勝於漢唐 。為何如此盛世在乾隆之後就走向末路?
  • 五魁首啊、八匹馬,划拳時吆喝的這些酒令,到底是什麼意思?
    如今因為地域差異,很多地方酒桌上划拳所說的酒令並不相同,但也大同小異,都是一些祝福的話,你家那邊划拳的酒令是什麼呢?看了明朝人畫的世界地圖,才明白,清朝統治者是有多愚昧李自成為何只做了42天皇帝?他在京城做了什麼事情讓他自取滅亡?
  • 「五魁首,六六六」,划拳酒令,到底是什麼意思
    這就是所謂的酒令。酒令的內容依次為「一心敬,哥倆好,三結義,四喜財,五魁首,六六順,七個巧,八匹馬,九連環,滿堂紅。」那每一句酒令代表的都是什麼意思呢?零喊零時可以喊成「寶一對」,「寶」指的是寶拳,是財寶。零是不用伸手指的,是握拳的。你握起拳來,代表的是財寶不外露,所以零要喊「寶一對」。
  • 科舉制度是如何從繁榮走向滅亡的?
    沒看過的小夥伴請點擊:科舉制度的創立與繁榮這一回,我們來談談明清時代的科舉制度,看看一種先進的選拔人才的考試制度,是如何變得僵化和落後的。最終,這種制度又是在什麼樣的歷史條件下壽終正寢。我們不妨從一個大家耳熟能詳的詞——連中三元說起。                       一個學子從開始讀書到中進士,到底要經歷哪些考試呢?
  • 歷史長廊中,唯一未曾出現昏君的王朝,卻為何只書寫三百年歷史?
    按道理說沒有昏君的王朝應該世世代代延續下去才對,可怎奈事與願違,到最後還是走向了滅亡,並且成為了歷史上最後一個封建王朝,而這個王朝就是清王朝。為何清王朝未曾出現昏君?新王朝的誕生就意味著舊王朝的滅亡,也就意味著要把舊主替換掉。
  • 古代時期的文雅酒令!
    文雅酒令最早出現在晉朝時期,源於助酒興,多用文雅的詩文進行唱和,流觴曲水就屬於這種形式。而這類酒令中,影響大和使用廣泛的則是以文字為主的酒令。古時候,人們行酒令時,參加者人數一般不限制,但是大多都是以二十人為一組。
  • 中國封建社會從什麼時候走向衰落?最早還真不是清朝
    一般來講,封建社會的沒落多數人歸咎於清朝末年的鴉片戰爭。兩千多年一直憑藉著專制主義始終阻擋不了生產力水平的不斷發展和商品經濟的繁榮,內部文化思想的活躍註定不是高壓政治能夠撫平的。從宋代資本主義萌芽誕生,到明清的扼殺,還間接的表現為封建帝國的高度自信。明朝沿海地區實行海禁,在北修築明長城,使得中國脫離世界而獨立形成個體。
  • 準噶爾部到底擁有多少軍隊,為何能夠與清朝鏖戰70多年?
    在清朝前期的歷史中,清朝與準噶爾部的戰爭是可圈可點的話題。準噶爾部可不是軟柿子,這個西北地區龐大的部落,與清朝對抗的70多年。從康熙皇帝在位的中期就已經開始和清朝軍隊作戰,一直延續到了乾隆皇帝在位的中期。
  • 戰國初期,魏國人才濟濟國力強盛,為何最終逐漸走向了衰落?
    導語:戰國初期,魏國人才濟濟國力強盛,為何最終逐漸走向了衰落?   春秋戰國時期是一個持久的戰亂時期,當時雄踞在我國各地的大大小小諸侯總共有十幾個。他們原來都是周天子的僕人,但東周王朝衰落後,周天子所分封的這些諸侯小國也趁機稱霸一方。這也就是歷史上所謂的「禮崩樂壞」。
  • 湖北很可惜的1所大學,曾力壓湖大,西安交大一眾名校,逐漸落寞
    今天我們要介紹的這個高校就位於湖北,當年它的實力強勁,曾經力壓湖南大學以西安交通大學等知名高校,如今卻逐漸走向了落寞。這所大學就是中國地質大學(武漢)。我國地質領域的高校有很多,中國地質大學是比較有代表性的一所,實力自然也是很強的。該校是世界一流學科建設高校,也是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被稱為地質領域的黃埔軍校。
  • 清朝滅亡了108年,為何還有人在守皇陵?是誰給守陵人發工資?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將引領中國走向繁榮,這是所有中國人民堅信不疑的事實。正是因為當年清政府的腐敗無能,才導致我國在近代史備受外國的欺辱;也正是因為清政府一再地欺壓民眾,肆意搜刮民脂民膏,導致民不聊生,人民無法生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