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來講,封建社會的沒落多數人歸咎於清朝末年的鴉片戰爭。在康乾盛世後,西方工業革命如火如荼的開展,使得中西方差異逐步擴大,我認為準確的來講封建社會走下坡路,應該是從明朝開始的,差不多是在明宣宗朱瞻基之後,閉關鎖國開始作為中國封建王朝的長期基本國策,社會制度嬗變,國家體制與國家機器日益腐朽,錯過了對外交流發展的歷史機遇。
可惜明成祖朱棣生前那麼費心費力的搞外交,卻不曾想到後世子孫會脫離他的發展理念。
如果說鄭和下西洋是封建王朝的最後一次包容、進取之行,那麼自鄭和下西洋後,閉關鎖國那就是保守、自負之路,直接的影響到了後世封建王朝幾百年的命運。
有關閉關鎖國的含義,就是一種孤立主義。限制的不僅僅是經濟發展(當然,中國封建王朝的小農經濟也無需依賴世界經濟)更為重要的是思想理念的落伍。兩千多年一直憑藉著專制主義始終阻擋不了生產力水平的不斷發展和商品經濟的繁榮,內部文化思想的活躍註定不是高壓政治能夠撫平的。
從宋代資本主義萌芽誕生,到明清的扼殺,還間接的表現為封建帝國的高度自信。
明朝沿海地區實行海禁,在北修築明長城,使得中國脫離世界而獨立形成個體。到了清朝,因為西方宗教的侵入,也對清朝國家的意識形態是一種威脅與挑戰,更何況中國自給自足也懶得搭理那些小國弱邦,國門一關過起了天朝的迷夢,當大清的統治者們陶醉於盛世迷夢裡,西方卻悄然興起了工業革命的浪潮,機器替代了人力,工業這一詞出現在了西方世界,封建社會逐漸與資本主義社會逐漸兩極分化。
(圖片來自網絡)我是納蘭軒若,歡迎互動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