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的想像中,月亮上有東西。比較常識性的解釋是,所看見月亮陰影與兔子的形象很相似說。
屈原的《天問》,問到的一百七十多個問題,其中有月亮上兔子的問題:「夜光何德,死則又育?厥利惟何,而顧菟在腹?」什麼是「顧菟」?漢代的王逸,把「顧菟」解釋為兔子。但多數人認為不是兔子是蟾蜍。
唐代宰相武元衡也寫過一篇《賀白兔表》,文中說:「兔居卯位,白順金色。金者,取象於武臣。白者,明資於異色。惟此瑞獸,是稱月精。」
在中國的傳統文化當中,兔子和月亮的關係是非常密切的。
月亮相比太陽更陰柔,月光皎潔與玉兔一色,有人說兔子安安靜靜的時候,"靜若處子",其氣質與嫦娥神仙姐姐的憂鬱一類的。廣寒宮高冷之極,寂寞嫦娥舒廣袖也高處不勝寒,有兔子毛茸茸的抱在懷裡取暖才好呢。這當然不足為憑。
一種是認為來源於印度的佛教傳說。
還有前面提到過的周文王神話故事,兔子表現出了伯邑考捨身救父之孝德,可能來源於唐代玄奘的《大唐西域記》第七卷中的記載:
佛祖化身為老人接受狐兔猴供奉的食物時,兔子縱身入火願將自己化作美餐捨身飼祖。佛祖收拾起兔的焦骨,感其誠意說:
「吾感其心,不泯其跡,寄之月輪,傳乎後世。」
他被兔子的精神所感動,於是決定把兔子放到月亮上去,從此月中就有了兔子。
在漢譯的佛經裡,兔子燒身供養的故事並不少見,大同小異的故事裡,兔子都是菩薩的化身,若要想功德圓滿便應施捨,甚至捨棄自己的生命。
另一種認為是和嫦娥奔月的神話有關。
關於月兔的傳說很多,月中有兔,源於有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見於《淮南子·覽冥訓》:「羿請不死之藥於西王母。嫦娥竊以奔月。」這或許就是嫦娥奔月懷抱玉兔的根據。而晉人傅玄《擬天問》亦有「"月中何有?白兔搗藥」的說法。
但月中有兔與蟾蜍的傳說,應當可以追溯到西漢的前期。長沙馬王堆墓中出土精美的帛畫中,就畫亮及飛升的嫦娥,有蟾蜍也有玉兔。
在鄭州出土的西漢晚期「東王公乘龍」畫像磚也有這樣的畫面:
「中為一龍,怒目巨口,龍身騎一人,手執玉圭,應是東王公。龍尾有一玉兔持杵搗藥。其下一人,頭飾戴勝,拱手跽坐。應是西王母,左上角是三足烏。」
這些便是月宮中有玉兔搗砧傳說,比佛教故事說更早實物證據。畢竟佛教傳入我國是漢以後的事了,或者說這說明月兔的故事原來並不只是佛教所專有。
隨著月兔的故事在中國逐漸成熟,玉兔也就成了月亮的代名詞,在詩文中大量出現月精、兔魄等等說法。
杜甫《八月十五夜月 》詩說:「此時瞻白兔,直欲數秋毫。」辛棄疾《滿江紅.中秋》則有:"著意登樓瞻玉兔,何人張幕遮銀闕。「
詩人常將玉兔(陰兔或金兔)同蟾宮、素魄、凝霜、冰輪、等作為月亮別稱。
兔子與月亮的關係密切,發展到明清時代,而最多見的就是和戲文中,和說書人經常掛在嘴邊的那一句:"金烏西墜,玉兔東升",通常來表示時間的流逝。
中秋節遙望夜空中那一輪圓月,不免感慨玉兔又東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