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白兔白又白,兩隻耳朵豎起來。」兒歌裡的小白兔,是我們日常再熟悉、再普通不過的小動物。然而在古代,小白兔的地位可不一般。
《資治通鑑》記載了一則故事。
武周時期的酷吏、遊擊將軍王弘義,此人品行向來不端。未發跡之前,曾經向鄰居乞討瓜果,被鄰居拒絕。俗話說,寧得罪君子,不得罪小人。小人王弘義因為瓜果對鄰居懷恨在心,遂向縣衙報告,說在鄰居家瓜田裡發現小白兔。
縣衙趕緊派人,到瓜田中搜索捕捉白兔,人來人往、踩來踏去,霎時間瓜田全毀。王弘義如此報復鄰居,後來王弘義靠舉報他人發跡,升為殿中侍御史,被人稱為「白兔御史」。
初讀這則故事的時候,有個問題想不通:為什麼說瓜田裡有白兔,官府就趕快派人捕捉?
後來才知道,中國古代有「赤兔大瑞,白兔中瑞」一說,赤色的兔子是大祥瑞,白色的兔子是中等祥瑞。發現白兔就是發現祥瑞,所以官府要派人捕捉,獻給皇帝好讓他人家高興。
古代中國沒有家養的兔子,野生的兔子大都是黃褐色或其他雜色,白化的兔子極少。物以稀為貴,所以像白虎、白猿、白馬、白鹿、白雉、白兔等都是祥瑞之物。
得到祥瑞之物,一定要獻給皇家。《後漢書》就曾記載,「九月,日南徼外蠻夷獻白雉、白兔。」日南現在越南境內,東漢時設郡,東漢建武十三年九月,日南郡邊境外的蠻夷,向朝廷獻白雉、白兔等祥瑞之物。
唐朝時,山西省汾西縣多次出現白兔,竟然驚動了朝野上下,高祖李淵赦建玉兔觀,至武則天時期,玉兔又反覆出現,女皇遂令在玉兔隱沒處,山西神山縣另建玉兔觀,李唐尊道教,武周尊佛教,後將玉免觀改稱為玉兔寺。
一直到宋朝時,還有詩人吟誦玉兔寺,現錄康孝基一首《寄題神山縣玉兔寺》。
國朝梵剎多新額,玉兔名存四百年。曾為皇唐黎瑞應,得於炎宋保流傳。荊山溫潤嘗凝化,月窟精神主缺圓。寺記廢興書異事,豐碑採摭畫雕鐫。
一句「曾為皇唐黎瑞應」,印證了白兔為祥瑞之物。
明朝時候,發現白兔依然是大大的祥瑞。《明史》載,明世宗嘉靖十一年「十一月甲寅,四川巡撫、都御史宋滄獻白兔,群臣表賀。庚申,祀天於南郊。」宋滄獻了一隻白兔,竟然引得群臣上表慶賀,足見白兔之罕見。
「祀天於南郊」是獻白兔幾天後發生的事,不知與白兔是否有關係。不過,從嘉靖四十一年發生的另一件事上看,很有可能因白兔而祀天。
《明史》載,「嘉靖四十一年春三月辛卯,白兔生子,禮部請告廟,許之,群臣表賀。」告廟一項重大的禮儀活動,「古代天子或諸侯出巡或遇兵戎等重大事件而祭告祖廟」。白兔生子,今天看來是再平常不過的事,明朝時竟與天子出巡、發生兵戎等重大事件相提並論,只能說明古人很重視白兔預兆的祥瑞。
隨著畜牧業的發展,野兔逐漸馴化成家兔。一代代培育,白兔成了兔子的主流,今天所見的兔子大都是白色的。小白兔的地位雖然不如古代,依然為人所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