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宋愛國詩人陸遊1125年出生,1210年逝世,享年85歲。這首《示兒》詩是他去世前寫的,可以稱為絕筆,是他的臨終遺囑。陸遊一生詩作現存九千多首,是詩人中存詩最多的,被稱為「萬首詩人」。而臨終時以這樣一首短小而沉重的詩篇作為壓卷,可以說絕無僅有。
【示兒】寫給孩子們看的詩。在臨終前專門寫詩給孩子們看,無疑是遺囑,是就身後事項對孩子們的囑託。示:出示給。兒:兒子。不分男女,女兒也可以稱兒。這裡的「兒」,應解釋為兒孫、孩子們。據資料記載,陸遊育有七子,依次為:子虞、子龍、子修、子坦、子約、子布、子遹(聿)。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我本來就知道,人死了之後,萬事皆空,我沒有什麼遺憾的。我唯一感到悲哀的是,沒有親眼見到國家統一。
元知:本來就懂。元,同原。但悲:唯一的悲哀。但:只,唯一。九州同:國家統一。中國古代劃分為九個區域,後常用九州以稱中國。
由此可見,實現「九州同」,收復中原,統一國家,是陸遊貫穿一生的至高願望。這個願望到死沒有實現,成了他的最大遺憾——唯一的遺憾。
我們有必要了解陸遊一生與「收復中原,統一國家」相關的重大經歷。
陸遊,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他出生的第三年北宋滅亡、靖康之恥發生。他從小就受到愛國思想的薰陶,一生為收復失地而呼號。28歲到臨安參加進士考試,獲「鎖廳薦送」第一名,但秦檜的孫子秦壎被排在他的後邊,引得秦檜大怒,在接下來的禮部考試中,陸遊被秦檜公然廢黜。直到幾年之後秦檜去世,才踏上仕途,又處處受到投降派的排斥和打擊。
1169年(45歲)陸遊入蜀,當了個9品官夔州通判。1172年(48歲)3月應邀進入四川宣撫使王炎幕府,闢為幹辦公事兼檢法官,到達宣撫使司的治所南鄭(即漢中),投身軍旅生活。南鄭地處抗金前線,他深入前沿陣地,踏勘山川河流,提出了逐步推進統一大業的建議方案《平戎策》,但是沒有被朝廷接受。同年十一月王炎調回,「徵西大幕」被迫星散,陸遊也回到成都。不到一年的前線生活,在陸遊後半生的詩歌創作中產生了極為重大的影響。在這七八個月中,陸遊寫下100多首詩,當時編為《南山集》,據說後來在回成都的途中竟落入水中失傳。有的研究者認為,陸遊的南鄭詩集丟失事件是一個難解之謎,可能與政局有關。我們沒有證據,不可以妄加論斷。
從南鄭回到成都,陸遊先後擔任一些地方官,嘉州通判(行政副職)、蜀州通判、攝(代理)嘉州知州、攝榮州州事等。1175年,範成大任四川制置使兼成都尹,特邀陸遊為參議官。1176年朝廷任命陸遊為嘉州知州,是個5品官,提拔了。誰知任命剛下,就被收回,原因是有人奏了一本,造謠誣陷陸遊「不拘禮法、宴飲頹放」。於是收回成命,改任無所事事的台州桐柏山崇道觀主管。陸遊深感投降勢力之囂張,恢復事業之艱難,索性自號「放翁」,以示抗議。與此同時,他卻抓緊時間,閱讀經世為民的書籍,隨時準備學以致用。
投降派控制的南宋朝廷沒有給陸遊學以致用的機會。他從四川回到臨安以後,時起時罷,大部分時間賦閒家鄉,在宋寧宗嘉定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公元1210年1月26日)逝世。
六十九年後,1279年3月19日,崖山海戰失敗,陸秀夫背負8歲的小皇帝趙昺跳海而死,南宋政權徹底滅亡。陸遊的孫子陸元廷、曾孫陸傳義、玄孫陸天騏,均是在宋軍兵敗崖山之後,或憂憤而死,或絕食而亡,或投海自盡。他們表現了崇高的民族節義,但都沒有能夠執行陸遊《示兒》詩的遺囑。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南宋朝廷的軍隊平定中原、收復失地、統一國家的時候,你們舉行「家祭」,千萬不要忘了把這個勝利的好消息告訴你們的爸爸。王師:朝廷的軍隊。北定:平定。北,中原在北方,所以平定中原寫作北定中原。中原:這裡指被金人佔領的北方淪陷區。家祭:家族舉行的祭奠先人的儀式。無忘:不要忘記,殷勤叮囑之意。也寫作勿忘、毋忘,意同。乃翁:你們的爸爸。乃:你。翁:稱呼老年人,老頭子。
這首《示兒》詩吟出時,放翁身旁的兒孫們一定熱淚橫流,激情如沸。
前兩句點題:我就要死了,我知道,人死之後萬事皆空,我沒有什麼事放不下的。我只有一個遺憾:我盼了一輩子、為之奮鬥一輩子的「九州同」的理想,到死也沒有實現,這是唯一令我感到悲哀的事。
後兩句囑託:等到這個理想實現的時候,王師北定中原,失地收復,國家統一,那個時候,你們舉行家祭,一定不要忘了,把這個消息及時告訴我!
他絲毫也不懷疑:那一天終究會到來的。
歷史就是那麼殘酷。詩人秉持一生的理想,臨終也沒有放棄、還在諄諄叮囑的理想,最終歷史竟讓它落了空。
南宋末年著名詩人林景熙《書陸放翁書卷後》詩的最後幾句寫道:「青山一髮愁蒙蒙,幹戈況滿天南東。來孫卻見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意思是:中原大地早已淪入敵手,天際一抹青山如同一根頭髮絲,籠罩著蒙蒙的愁雲。更何況東南半壁河山又到處動起了幹戈,燃起了烽煙,蒙古的鐵蹄勢如破竹踏遍江南大地。陸放翁的兒孫們確實看到了「九州同」的一天,可是這個「九州同」根本不是陸放翁所盼望的那種「九州同」,因此,到了「家祭」之日,叫兒孫們怎樣去稟告「乃翁」呢?來孫:原是五世孫的稱呼,這裡泛指後世子孫。
陸遊希望落空了。但是這首《示兒》詩,卻在我國文學史上放射出獨特的光彩。陸遊詩中表達的對於國家民族強烈執著的愛,對於收復失地、統一河山九死不悔的堅定信念,受到人民的高度讚揚,贏得了「愛國詩人」的崇高讚譽。
近代大學者梁啓超組詩《讀陸放翁集》四首,其中第一首是:
詩界千年靡靡風,兵魂銷盡國魂空。詩中十九從軍樂,亙古男兒一放翁。
千百年來,詩歌界一直流行著萎靡柔弱的風氣,弄得戰士的鬥志消磨殆盡,國家的靈魂也被腐蝕空了。只有陸放翁,萬首詩中百分之九十都是書寫從軍的豪情,不愧是古往今來一位頂天立地的男子漢!
第二首寫道:
辜負胸中十萬兵,百無聊賴以詩鳴。誰憐愛國千行淚,說到胡塵意不平。
辜負了胸中的十萬甲兵,陸遊百無聊賴只能以詩歌發出正義的吶喊。誰會同情他愛國的千行熱淚,一提到「胡塵」二字,心中就激情澎湃,不能平靜。
為了歌頌陸放翁,梁啓超不惜對我國詩歌的傳統和民族的正氣做出極端的否定,犯了以偏概全、絕對化的毛病。但是,他對陸遊愛國精神、戰鬥精神的歌頌,說出了我們億萬人民的共同心聲。他要振起華夏免遭覆滅的急切心情,要向陸放翁汲取精神力量的初衷,我們是完全能夠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