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祭如何告乃翁

2021-02-19 王老師說美文

南宋愛國詩人陸遊1125年出生,1210年逝世,享年85歲。這首《示兒》詩是他去世前寫的,可以稱為絕筆,是他的臨終遺囑。陸遊一生詩作現存九千多首,是詩人中存詩最多的,被稱為「萬首詩人」。而臨終時以這樣一首短小而沉重的詩篇作為壓卷,可以說絕無僅有。

【示兒】寫給孩子們看的詩。在臨終前專門寫詩給孩子們看,無疑是遺囑,是就身後事項對孩子們的囑託。示:出示給。兒:兒子。不分男女,女兒也可以稱兒。這裡的「兒」,應解釋為兒孫、孩子們。據資料記載,陸遊育有七子,依次為:子虞、子龍、子修、子坦、子約、子布、子遹(聿)。

【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我本來就知道,人死了之後,萬事皆空,我沒有什麼遺憾的。我唯一感到悲哀的是,沒有親眼見到國家統一。

元知:本來就懂。元,同原。但悲:唯一的悲哀。但:只,唯一。九州同:國家統一。中國古代劃分為九個區域,後常用九州以稱中國。

由此可見,實現「九州同」,收復中原,統一國家,是陸遊貫穿一生的至高願望。這個願望到死沒有實現,成了他的最大遺憾——唯一的遺憾。

我們有必要了解陸遊一生與「收復中原,統一國家」相關的重大經歷。

陸遊,字務觀,號放翁,越州山陰(今浙江紹興)人。他出生的第三年北宋滅亡、靖康之恥發生。他從小就受到愛國思想的薰陶,一生為收復失地而呼號。28歲到臨安參加進士考試,獲「鎖廳薦送」第一名,但秦檜的孫子秦壎被排在他的後邊,引得秦檜大怒,在接下來的禮部考試中,陸遊被秦檜公然廢黜。直到幾年之後秦檜去世,才踏上仕途,又處處受到投降派的排斥和打擊。

1169年(45歲)陸遊入蜀,當了個9品官夔州通判。1172年(48歲)3月應邀進入四川宣撫使王炎幕府,闢為幹辦公事兼檢法官,到達宣撫使司的治所南鄭(即漢中),投身軍旅生活。南鄭地處抗金前線,他深入前沿陣地,踏勘山川河流,提出了逐步推進統一大業的建議方案《平戎策》,但是沒有被朝廷接受。同年十一月王炎調回,「徵西大幕」被迫星散,陸遊也回到成都。不到一年的前線生活,在陸遊後半生的詩歌創作中產生了極為重大的影響。在這七八個月中,陸遊寫下100多首詩,當時編為《南山集》,據說後來在回成都的途中竟落入水中失傳。有的研究者認為,陸遊的南鄭詩集丟失事件是一個難解之謎,可能與政局有關。我們沒有證據,不可以妄加論斷。

從南鄭回到成都,陸遊先後擔任一些地方官,嘉州通判(行政副職)、蜀州通判、攝(代理)嘉州知州、攝榮州州事等。1175年,範成大任四川制置使兼成都尹,特邀陸遊為參議官。1176年朝廷任命陸遊為嘉州知州,是個5品官,提拔了。誰知任命剛下,就被收回,原因是有人奏了一本,造謠誣陷陸遊「不拘禮法、宴飲頹放」。於是收回成命,改任無所事事的台州桐柏山崇道觀主管。陸遊深感投降勢力之囂張,恢復事業之艱難,索性自號「放翁」,以示抗議。與此同時,他卻抓緊時間,閱讀經世為民的書籍,隨時準備學以致用。

投降派控制的南宋朝廷沒有給陸遊學以致用的機會。他從四川回到臨安以後,時起時罷,大部分時間賦閒家鄉,在宋寧宗嘉定二年十二月二十九日(公元1210年1月26日)逝世。

六十九年後,1279年3月19日,崖山海戰失敗,陸秀夫背負8歲的小皇帝趙昺跳海而死,南宋政權徹底滅亡。陸遊的孫子陸元廷、曾孫陸傳義、玄孫陸天騏,均是在宋軍兵敗崖山之後,或憂憤而死,或絕食而亡,或投海自盡。他們表現了崇高的民族節義,但都沒有能夠執行陸遊《示兒》詩的遺囑。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南宋朝廷的軍隊平定中原、收復失地、統一國家的時候,你們舉行「家祭」,千萬不要忘了把這個勝利的好消息告訴你們的爸爸。王師:朝廷的軍隊。北定:平定。北,中原在北方,所以平定中原寫作北定中原。中原:這裡指被金人佔領的北方淪陷區。家祭:家族舉行的祭奠先人的儀式。無忘:不要忘記,殷勤叮囑之意。也寫作勿忘、毋忘,意同。乃翁:你們的爸爸。乃:你。翁:稱呼老年人,老頭子。

這首《示兒》詩吟出時,放翁身旁的兒孫們一定熱淚橫流,激情如沸。

前兩句點題:我就要死了,我知道,人死之後萬事皆空,我沒有什麼事放不下的。我只有一個遺憾:我盼了一輩子、為之奮鬥一輩子的「九州同」的理想,到死也沒有實現,這是唯一令我感到悲哀的事。

後兩句囑託:等到這個理想實現的時候,王師北定中原,失地收復,國家統一,那個時候,你們舉行家祭,一定不要忘了,把這個消息及時告訴我!

他絲毫也不懷疑:那一天終究會到來的。

歷史就是那麼殘酷。詩人秉持一生的理想,臨終也沒有放棄、還在諄諄叮囑的理想,最終歷史竟讓它落了空。

南宋末年著名詩人林景熙《書陸放翁書卷後》詩的最後幾句寫道:「青山一髮愁蒙蒙,幹戈況滿天南東。來孫卻見九州同,家祭如何告乃翁!」意思是:中原大地早已淪入敵手,天際一抹青山如同一根頭髮絲,籠罩著蒙蒙的愁雲。更何況東南半壁河山又到處動起了幹戈,燃起了烽煙,蒙古的鐵蹄勢如破竹踏遍江南大地。陸放翁的兒孫們確實看到了「九州同」的一天,可是這個「九州同」根本不是陸放翁所盼望的那種「九州同」,因此,到了「家祭」之日,叫兒孫們怎樣去稟告「乃翁」呢?來孫:原是五世孫的稱呼,這裡泛指後世子孫。

陸遊希望落空了。但是這首《示兒》詩,卻在我國文學史上放射出獨特的光彩。陸遊詩中表達的對於國家民族強烈執著的愛,對於收復失地、統一河山九死不悔的堅定信念,受到人民的高度讚揚,贏得了「愛國詩人」的崇高讚譽。

近代大學者梁啓超組詩《讀陸放翁集》四首,其中第一首是:

詩界千年靡靡風,兵魂銷盡國魂空。詩中十九從軍樂,亙古男兒一放翁。

千百年來,詩歌界一直流行著萎靡柔弱的風氣,弄得戰士的鬥志消磨殆盡,國家的靈魂也被腐蝕空了。只有陸放翁,萬首詩中百分之九十都是書寫從軍的豪情,不愧是古往今來一位頂天立地的男子漢!

第二首寫道:

辜負胸中十萬兵,百無聊賴以詩鳴。誰憐愛國千行淚,說到胡塵意不平。

辜負了胸中的十萬甲兵,陸遊百無聊賴只能以詩歌發出正義的吶喊。誰會同情他愛國的千行熱淚,一提到「胡塵」二字,心中就激情澎湃,不能平靜。

為了歌頌陸放翁,梁啓超不惜對我國詩歌的傳統和民族的正氣做出極端的否定,犯了以偏概全、絕對化的毛病。但是,他對陸遊愛國精神、戰鬥精神的歌頌,說出了我們億萬人民的共同心聲。他要振起華夏免遭覆滅的急切心情,要向陸放翁汲取精神力量的初衷,我們是完全能夠理解的。

相關焦點

  • 陸遊:家祭無忘告乃翁!多年後南宋亡,有人哭訴:家祭如何告乃翁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這首詩淺顯易懂,沒有任何艱澀複雜之處,然而讀起來卻讓人潸然淚下。這是詩人在嘉定三年一病不起之後,向自己的兒孫們發出的遺言。在詩中,透露出的是詩人對於畢生沒有看到收復中原的遺憾。但是,詩人並沒有任何氣餒,他堅定地相信,未竟的事業終會有後來人完成,希望在九泉之下,也能聽到王師北定的好消息。
  • 但悲那年那事,又聞「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抗日戰爭#「家祭無忘告乃翁八佰先烈,寫下遺書的那刻,其實都知道:「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但他們一定有所期望:「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今天,我們終於莊嚴的告慰先烈:八百勇士捍衛了中國的脊梁,中華兒女接力了國家的強盛!
  • 家祭無忘告乃翁
    家父學養深厚,文學研究頗有造詣。但那時的大學教師的精力都花在教學上,不怎麼發表論文出版專著,家父以教書為樂以育人為業,但只留下兩本書:一本鉛印的《文學理論基礎》,一本油印的《中國小說史綱》。但我認為這些書不比我出那十幾本書差,我想起木心先生的詩《從前慢》:大家誠誠懇懇,說一句是一句……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 陸遊的《示兒》家祭無忘告乃翁,堪稱臨終遺囑的千古絕響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此詩是陸遊愛國詩中的名篇。陸遊的一生都在致力於抗金鬥爭,一直希望打退敵軍,收復中原。儘管收復失地屢遇挫折,但仍未動搖其必勝的信念和堅定的信心。從字裡行間我們不難發現,詩人執著、深沉、熱烈、真摯的愛國情懷。
  • 【特崗備考】家祭無忘告乃翁
    從孔子時代的孔鯉趨庭,我們幾乎代代都有膾炙人口的庭訓典故,從顏子的開闢家學的《顏氏家訓》,到後世有名的《了凡四訓》《朱子家訓》,我們的教育的出發點始終是從家庭就開始啟蒙時代的。從陸遊的「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到林則徐的「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家族傳承和國家大義也始終聯結在一起,我們的傳統時代就是在家族基礎上形成的社會形態,現在也仍然有著極大的影響。
  • 讀者:待到聖墟完結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讀者:待到聖墟完結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如果說最近名氣很大的網絡小說的話,那麼無疑就是作者辰東的《聖墟》。《聖墟》作為「棺材三部曲」中的第三本作品,名氣本身就是很大,但是《聖墟》的名氣大不是正面的名氣大,而是被讀者吐槽變得名氣大。因為《聖墟》斷更太嚴重了,這是一部有生之年的作品。
  • 家祭無忘告乃翁系列,曾經的小學生都工作了,柯南卻還停留在小學
    青山大大也通過他不懈的努力,成功將《柯南》列入了家祭無忘告乃翁系列。我們已然長大,而柯南卻還停留在小學。先來說說柯南吧,變小的柯南就讀於帝丹小學一年級,半年後成功升入二年級。家祭無忘告乃翁系列,曾經的小學生都工作了,柯南卻還停留在小學。柯南世界的半年等於現實的二十四年,柯南不老我們不變,曾經看柯南的初心仍在,青山大大就快點更新吧。大家對《柯南》中印象深刻的是哪個案件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
  • 南宋詩人陸遊的子孫是什麼時候「家祭告乃翁」的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的感人詩篇作為遺言。遺憾的是在陸遊去世66年後南宋王朝宣告滅亡。但陸遊的遺願並沒有破滅,幾經坎坷還是實現了,這是怎麼回事呢?
  • 疫情加速清明祭掃「觸網」:預約錯峰寄哀思 代祭「勿忘告乃翁」
    【來源:中國新聞網】(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加速清明祭掃「觸網」:預約錯峰寄哀思 代祭「勿忘告乃翁」中新社成都4月1日電 (賀劭清 單鵬)將黃白色的菊花插在墓碑旁的灌木叢,白色塑料盤放滿糖果「代客主祭人」傅文莉介紹,通過網絡請工作人員代為祭掃並非新鮮事,多地公墓幾年前便有推出,只是嘗試者寥寥。而受疫情影響,不少市民祭掃不便,今年以來她已擔任了十餘次宣讀祭語的「代客主祭人」,磨盤山公墓正研究如何豐富代祭服務內容,讓儀式感更強。 「中國傳統就是『家祭無忘告乃翁』,有什麼重要的事都會在祭掃時告訴先輩。」
  •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
    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詩的題目《示兒》就是告訴跟兒子們說一些事情或者告知兒子們的意思,是詩人陸遊在臨終前交代他的兒子們的話。「死去元知萬事空,但悲不見九州同。」我是知道人死了以後什麼都是空的了,但是我心裡非常難過,就是沒有看到整個國家的統一。九州就是古代的中國分九個州,這裡就是指代祖國。
  • 網友:家祭無忘告乃翁
    當然,「家祭無忘告乃翁」只是大家的一句調侃,漫迷們都知道,製作動漫是十分不容易的,每一個場景,每個人物建模都是需要耗費時間和精力,更不用說物力和財力了。每周一更,這也已是讓一些國產動漫望塵莫及了,更何況玄機大大出場必是精品。也有很多網友表示,無論多久都可以等,因為那是值得的,因為那是自己的青春。
  • 不會因為李登輝下葬 就拆除「異日國家得統一,家祭毋忘告乃翁」
    李登輝日前病亡,傳將擇日安葬於新北市「國軍」五指山軍人公墓「特勳區」,而進入軍人公墓大門左轉、通往墓區忠靈殿迎靈重點區域的主要道路上,李前總統靈柩車隊屆時若要進入,將會經過八面「五指山軍墓營區精神牌坊」,其中一句「異日國家得統一,家祭毋忘告乃翁」,是否符合李登輝生平主張的臺灣竹泉論述
  • 郝柏村手稿曝光,對兒喊話「兩岸和平統一日,家祭毋忘告乃翁」
    臺當局前「行政院長」郝柏村逝世,他的書房及臥室今天曝光,擺設簡樸,拖鞋穿破了也捨不得換,牆上偶見斑駁,書桌上滿是郝柏村的手稿,其中還有他改寫南宋詩人陸遊《示兒》的詩詞,上頭寫著「兩岸和平統一日,家祭毋忘告乃翁。」
  • 6月26日利物浦日報:王師北定中原日 家祭無忘告乃翁
    讓我想起一句話: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2:克洛普喜極而泣:1)談此刻感受:我幾乎說不出話,沒想到我會這樣,只要我一說自己現在的感受,我就開始流淚。這是一種釋放、幸福、驕傲交織在一起的感情。
  • 錢國丹:家祭毋忘告乃翁
    當時公公已六十出頭,婆婆則是五十八九的樣子,兩人身體都不錯。首次謀面的公公,竟有著親生父親般的親切,我很自然地就喊了一聲爸,當然也沒忘記喊婆婆一聲媽。        但他們家比我想像的還要窮得多。我清楚地記得,那天公公穿一件褪得發白的中式棉衣,戴一頂掉光呢絨的帽子。婆婆的衣服稍鮮亮些,但是圍裙上打了塊比巴掌還大的補丁。
  • 兩岸和平統一日,家祭毋忘告乃翁——世紀老人郝柏村的愛國情懷
    3月30日,聽到郝柏村先生嵩壽而終的消息,再次打開《回憶錄》,讀到他的仿陸遊詩作「保臺反獨絕非空,但悲不見中華同;兩岸和平統一日,家祭毋忘告乃翁」,感慨良多。真心期待兩岸同胞能夠攜手反對「臺獨」,共同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泉下之人有知,也會感到欣慰。
  • 2017中考語文文言文代詞複習:乃
    中考語文文言文代詞複習:乃   五、乃   1、副詞   ①表示動作在時間上的承接,相當於「才」「就」。   例:太丘捨去,去後乃至。(《陳太丘與友期》)   這裡的「乃」當「才」講。意思是,陳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他走後朋友才到。   例:乃詐稱公子扶蘇、項燕,從民欲也。
  • 越原始,越深刻 – 重新理解漢字本義 │ 大功 「告」成
    甲骨文「告1」甲骨文「告1」,從口中發聲向遠處喊叫。「告」的古音若[áo],與「敖」同一音系。甲骨文「告2」甲骨文「告2」,以牛的仰頭長鳴,表示人們拖長聲音的祭告(後來與上部為放射字根的「告1」合併)。「告」與「嚎」同一音系。隸書將上部「牛」有所變形,寫作:
  • 2018初中語文文言文虛詞「乃」的用法
    下面是《2018初中語文文言文虛詞「乃」的用法》,僅供參考!   乃     1.用作副詞。表示前後兩事在情理上的順承或時間上的緊接,可譯為"就""這才"等;也可表示前後兩事在情理上是逆轉相背的,可譯為"卻""竟(然)""反而""才"等;還可表示對事物範圍的一種限制,可譯為"才""僅"等。
  • 如何評價騎馬與砍殺2?家祭無忘告乃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