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前的我父親譚笑老師去世,我寫了一篇悼念文章《這個世界最好的老師,我的父親沒有離開……》,在公眾號發布後沒想到有那麼多人深切懷念他老人家,我把部分留言摘錄下來以表緬懷:
在嶺師因為開學典禮的一句「勤學,多思」與譚爺爺結緣。每個星期,無論多忙,都儘量抽空去看爺爺,要是沒去,爺爺就會打電話給我,說:「欣欣孫女,你在幹嘛啊,爺爺想你了。」書桌上一直放著和爺爺的合影,在嶺師,課堂上無緣成為爺爺的學生,可是在生活上,爺爺教會我太多了。爺爺是我見過的老人裡最可愛最親切最慈祥的,喜歡爺爺叫我「孫女」,喜歡爺爺每次緊緊握著我的手。在很多人眼裡,譚笑老師德高望重,可是在我心中,他就像一個親人。
愛是人間四月天!有愛的教師播種的是愛的桃李,為教師點讚!。
雖然,現在就算電話接通也聽不到他的聲音了,但是,他會一直都在,我們心裡! 譚老師是我的恩師,記得1985年他上我《文學概論》課,這是我最陌生最害怕的一門課了,但期末考試我考了92分。從此學習信心大增,也能像譚老師那樣在講臺上幹到退休。畢業後我和我的同學多次去拜訪譚老師,每年教師節都要給譚老師打電話問好,他總是談笑風生,聲音洪亮。有一次譚老師來高州上課,還特地到我學校看我。譚老師和我們在一起的畫面還歷歷在目,他老人家沒有離開我們,他只是去更遠的地方上課了。。。
譚老師是我的恩師。在湛師學習的那些年曾得到他的悉心教誨。譚老師愛生如子,最讓我感動的是,我從海康縣誌辦調進湛江科協後,他曾多次登門探訪。譚老師豁達健談,記憶力奇強,他教過的歷屆學生,儘管歲月彌久,見面時他必能準確地叫出每個學生的名字,甚至我的兩個兒女,雖隔幾年再見面時他也能叫出他們的名字和讀的是幾年級。譚老師仙逝,我一家倍感痛心,沉痛哀悼之餘,希冀師母和譚天師弟節哀順變。譚老師是學生們的楷模,譚老師活在我們心中。
小時候聽賣火柴的小女孩故事裡就講 每當去世一個人 就會變成天上的星星,守護著我們。
大學時經常和同學結伴去家裡和老教授聊聊天,他總是能在關鍵的時候點撥我們一下。出來工作幾年,也慢慢能理解了他以前對我說的話。時光匆匆,老教授音容笑貌依舊。願他在世界的另一頭,幸福安康。
家父學養深厚,文學研究頗有造詣。但那時的大學教師的精力都花在教學上,不怎麼發表論文出版專著,家父以教書為樂以育人為業,但只留下兩本書:一本鉛印的《文學理論基礎》,一本油印的《中國小說史綱》。但我認為這些書不比我出那十幾本書差,我想起木心先生的詩《從前慢》:大家誠誠懇懇,說一句是一句……一生只夠愛一個人。
在家父周年忌日裡我想起詩人陸遊一句:「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勿忘告乃翁。」在他去世後的一年裡,儘管我沒有什麼特別大的事情可以告慰他老人家,但還是取得了一點成績可以向老爸交差:我的國家社科基金項目結項了,退休後我作為廣東財經大學華商學院特聘教授和廣西藝術學院碩士生導師做了不少工作,在過去的一年發表了十多篇論文……
以父親為榜樣我繼續從事這份陽光下最光輝的事業,現在與過去不同的是我更多指導年輕老師,經常通過網際網路給予他們力所能及的幫助,樂於助人笑對人生正是父親遺傳給我的財富。我還要對在天堂的父親說,家人都健康快樂,你的桃李更加芬芳。在陽江,我還有幸見到您的得意門生,你的學生的學生又成了我的學生,感覺像一個個輪迴在傳承你的愛心和精神。
譚天近一年發表的論文:
構建社會化傳播理論的思考(上)構建社會化傳播理論的思考(下)
接入、場景、資本——社交媒體構成三要素
新媒體運營:從「關係」到「連接」
移動社交:構建縣級媒體融合新平臺
網紅經濟:傳播者與內容的連接
2017年度新興媒體發展狀況綜述(上)2017年度新興媒體發展狀況綜述(下)
新型媒體的打開方式
後春晚:網際網路時代的電視新形態
網際網路時代的新聞之變
如何認識和做好自媒體?(上)如何認識和做好自媒體?(下)
社交媒體給少數民族帶來的發展機遇
政府網絡傳播研究綜述(上)政府網絡傳播研究綜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