礿、褅、烝……這些字平時見都沒見過!它們到底是什麼意思?
實際上,古代的祭祀都有專門的名字,而礿(yuè),褅(tì),烝(zhèng)正是這些祭祀的名字。
早在商周時期,就已經有四時祭,「四時」就是春夏秋冬。
但關於四時祭的名稱,古人說法各異。《禮記·王制》說:「春曰礿,夏曰褅,秋曰嘗,冬曰烝。」,而到周王朝以後,則改為春曰祠,夏曰礿,秋冬不變。
四時祭的目的是向祖宗神靈報謝恩典。古人認為,四季調順,五穀豐登要靠祖宗神明暗中庇護。能得到他們的庇護,應該感謝他們。
四時祭均在各季節的頭月進行,把最時新的農產品拿出來獻給祖神。
春祭為礿。礿祭在孟春正月,春季韭菜新生,獻給祖先神靈食用最為恭敬。
故古人把新出的韭菜配上最好的酒食獻於祖廟。
《詩經·小雅·天保》描寫了四時祭的場景。
「吉蠲為饎,是用孝享。禴祠烝嘗,於公先王。君曰:卜爾,萬壽無疆。」
意思是說:吉日沐浴備酒食,用它將那上天祭。四季祭祀祖廟裡,先公先王在一起。神屍說要給你福,江山萬代無盡時。
在周以後,春祭不再叫礿而是叫祠
夏祭為褅。在孟夏四月,人們用新熟的麥子配以酒食,享獻於祖廟之中,以報謝祖先神明恩德。
另外,帝王宗廟的祭祀大典也叫褅。《禮·緯》中說這種祭祀每五年一次。而具體的祭祀過程已經無人知曉。
秋祭為嘗。秋季是收穫穀物的季節,董仲舒在《春秋繁露·四祭》中解釋「嘗」為品嘗,意思是在孟秋七月讓神靈品嘗新熟的穀物。
故嘗祭在四時祭當中地位是最重要的。所以人們對嘗祭的禮儀十分講究,這將保證他們未來一年能否繼續豐收。
《詩經·小雅·楚茨》中則描繪了嘗祭的場景,祭祀者深情肅穆,態度虔誠,用於祭祀的牛羊洗得乾乾淨淨。人們有的忙於宰殺,有的忙於裝送陳案,最後在祖廟專門設置的祭壇上,由司祭者主持祭祀典禮。
現在原詩句部分摘錄如下:
「濟濟蹌蹌,絜(xié)爾牛羊,以往烝嘗。或剝或亨,或肆或將。」
態度端莊又恭敬,牛羊洗刷多乾淨。秋祭冬祭都舉行。有的剝皮有的烹,擺上桌來端上廳。
「執爨(cuàn)踖(qì)踖,為俎孔碩,或燔(fán)或炙。君婦莫莫,為豆孔庶。為賓為客,獻酬交錯。禮儀卒度,笑語卒獲。」
廚師認真做菜餚,盛肉木豆大又高,肉要燒來肝要烤。主婦小心多辛勞,酒肉滿桌真不少,招待客人態度好。賓主勸酒交錯行,禮節儀式都周到,笑語得宜不喧鬧。
如此看來,真像是我們現在過新年時的場景。
冬祭為烝。在冬天的祭祀就沒有嘗祭那麼豐富了。一般來說是用一頭紅色的牛放在砧板上祭祀,一般會保持肢體的完整。
四時祭過後,又是新的一年,如此循環往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