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知道很多經典童話都源自西方。在我國,童謠是更為悠久的兒童文學形式,千百年來,世世代代,口耳相傳,經久不衰。優秀的童謠是母親給孩子最早的心靈滋養和撫慰,是兒童最早學習母語、親近母語的範本,是兒童學習生活、認識社會最好的途徑。童謠對於兒童的身體協調性、聽覺敏銳感、韻律節奏感等都非常有意義。
我家的閱讀啟蒙是從童謠開始的。我兒子才幾個月,姥姥把她記得的10多首童謠反覆地讀給他聽,有《扯大鋸拉大鋸》《小妞子愛聽戲》等,他總是很專注地聽,還會給姥姥回應。聽到有趣處咯咯的笑容融化了姥姥,姥姥更加喜歡給他說童謠了。姥姥還特別愛說「小外孫子坐門墩兒」和「小外孫子也要去」,這好像是姥姥的專用童謠。
兒子過了1歲,我給買了《百歲童謠》和《三字兒歌》,不光是姥姥,我們都讀給孩子聽。這幾本童謠成了兒子閱讀啟蒙的重要工具。
李一慢:之前看過您介紹您的母親說念童謠對您的影響,您覺得童謠對孩子的作用有哪些?
金波:童謠誦讀對不同年齡孩子作用不同,嬰兒學習語言階段,主要是感受母語的美感和體驗童謠的音樂性(節奏韻律)。稍長後,可讓孩子從民俗角度了解一些知識和傳統文化,可以培養孩子們的幽默感。
傳統童謠妙就妙在不訓誡,不說教,給孩子一個良好的心態,讓他們從小開朗、樂觀、不做作。現在的父母要特別注重孩子的母語學習,培養孩子熱愛母語的感情,童謠無疑是最好的教材。
傳統童謠完全是靠口耳相傳得以廣泛流布;在流傳過程中,又經過一代代人的潤色補充,漸臻完美。在當今,傳統童謠對孩子還說有很有意義,像「遊戲歌」,動作性強,可以愉悅身心,協調身體動作;「頂真歌」,採取頂真的修辭手法,首尾相連,隨韻黏合,生出無限樂趣。
問題是現在的孩子能夠聽到童謠的機會卻大大減少了。
李一慢:童謠往往是口口相傳,為什麼現在的很多家長「記不得」幾首童謠了,從哪裡斷了?
金波:童謠的斷層,主要是由於這一代年輕父母小時候缺乏童謠的積累。他們的文母就很少給孩子誦唱童謠了。口頭童謠和書本童謠的缺失是主要原因。
我們要是在網上書店搜索童謠童書的話,能找出過千的書目,可是我一頁一頁翻過去,精品少之又少。古代有專門收集童謠、民間故事的機構和個人,明清都有童謠彙編。民國十一年上海世界書局還出版了《繪圖童謠大觀》,輯錄各地童謠近300首編為四冊,字大,有精美插圖,感覺很像是今天的圖畫書。
現在的童書中真得很少見真誠為兒童繪製的傳統童謠讀本,多是急功近利的技能閱讀。好在有像金波、周翔、熊亮這樣的老中青兒童文學工作者們還在默默地創作著。
李一慢:與您編的其他童謠讀本不同,這次接力出版的更像是大全集,是不是考慮了不同的閱讀對象和閱讀感受?
金波:此次給接力社編的童謠系列是家庭珍藏版。有這麼一套,力求能大體上了解童謠的全貌。「總序」和「分卷短序」力求讓家長、教師了解童謠的一些基本知識和基本技巧。
二、童謠童書推薦:
《中國傳統童謠大系》
本套書是著名兒童文學作家、詩人、童謠研究專家金波數十年的研究成果,編者通過田野採風和民間搜集,以及對其他優秀版本傳統童謠的選萃,精選了近2000首適合兒童誦讀、貼近兒童生活的中國傳統童謠,分童趣歌、自然歌、逗趣歌、頂真歌等10種類別精心編排,旨在為兒童提供朗誦和閱讀的優秀文本,為家長提供兒童啟蒙教育的必備材料。
《一園青菜成了精》—明天、連環畫
這首北方童謠有周翔和熊亮兩個版本,蘿蔔青菜,各有所愛。
《耗子大爺在家嗎?》---周翔,明天社
這首童謠是舊時北京的兒童常常念誦的,內容是:「一更鼓裡耶,貓兒拿耗子嘞。天長哩,夜短哩,耗子大爺起晚啦。」之後,從「二更鼓」一直念到「十更鼓」,「貓」不斷問道:「耗子大爺在家沒有?」而「耗子」每次的回答都不一樣。這首童謠活靈活現地描畫出一位住在北京城裡的「耗子大爺」一天中的生活——懶散而講究。現在,周翔把這首童謠改成了更有現代意味的繪本,在故事裡添加了許多戲劇化的視覺元素,還別出心裁地創造了另外一個「老鼠洞裡的故事」。
《最愛中華老童謠》—中國人民大學
全書分為三冊:遊戲篇、節日篇、幽默篇。每冊14~15首童謠,全部為從海量童謠中精選最能體現傳統文化的精華,都是「優中選優」「千挑萬選」後留下的,是朗朗上口、內容美好的佳作。每首童謠有拼音,有注釋導讀,幫助家長和孩子閱讀。同時還配有童聲朗讀光碟一張。繪畫很美很有中國傳統味道。
《中國童謠》—毛毛蟲
金波選編、李光迪創作的文字,加上田原、胡永凱的畫,是其一貫的經典+大師傳統的延續。其中四冊為傳統童謠,《小老鼠》、《開城門》、《不倒翁》、《放風箏》。
《小球聽民樂》---河北少兒
收錄25首經典兒童,精煉的韻文、好聽的音樂,令幼兒聽幾次後就能朗朗上口,從中得到想像的快樂,不知不覺間豐富了語彙。每一首兒歌,搭配不同樂器所演奏的民樂。知名演員曹燦和翟昱瑩小朋友以祖孫對話的形式,畫龍點睛地介紹民樂器的特性及表現方式,還有北京小朋友以童稚活潑的聲音朗讀童謠。
《媽媽布書 嬰幼兒手掌書 童謠》---山東美術
布書童謠很適合1歲前的小寶寶,比圖卡更有親近感。
8首簡單童謠,多為動物主題。
三、童謠的功能
(此段文字由接力社曹敏提供,有刪節。感謝。)
1、傳統童謠的數字啟蒙
——以《五指歌》為例
一二三四五,
上山打老虎,
老虎打不到,
打到小松鼠。
松鼠有幾個?
讓我數一數,
數來又數去,
一二三四五。
【賞析】
這首《五指歌》是通過教孩子數手指來學習從一到五的自然數列的。手指頭是孩子最熟悉、最近便的肢體。所以通過數手指學習數數,是最便當最有趣的方式。
2、傳統童謠讓小娃娃從語感上體驗童謠的樂趣
——以《小耗子 上燈臺》為例
小耗子,
上燈臺,
偷油吃,
下不來。
叫奶奶,
奶奶不來,
唧溜軲轆滾下來。
這是一首典型的民間童謠,它所刻畫的小耗子形象,帶有鮮明生動的幼兒特點:調皮、活潑、好動。當孩子牙牙學語時,給他們誦唱這首童謠,極易引起興趣。
這首童謠的趣味,還表現在它的音樂性上。韻律協調,琅琅上口。整首童謠以三字節奏為主,簡短明快,適宜幼兒朗誦。最後一句結在七字句上,又是以象聲字「唧溜軲轆」為主,從聲音上表現了「滾下來」動作的真實,引發小娃娃從語感上體驗童謠的樂趣。
3、童謠是兒童母語學習最好的教材
——以《連念七遍就聰明》為例
天上七顆星,
地上七塊冰,
樹上七隻鷹,
梁上七根釘,
臺上七盞燈。
呼嚕呼嚕扇滅七盞燈,
哼唷哼唷拔脫七根釘,
哦噓哦噓趕跑七隻鷹,
乒桌球乓踏碎七塊冰,
飛過烏雲蓋沒七顆星;
連念七遍就聰明。
【賞析】
繞口令,又叫拗口令、急口令,是兒歌中的又一種特殊形式。它兼有正音和口技等遊戲性質。在繞口令中,有的有一定的內容,有的就沒有什麼完整的意思,只是通過這種特殊的語言遊戲達到娛樂的目的。
這首繞口令,從題目上看,就道出了多讀幾遍就可以收到學習語言、增長知識,讓人「聰明」的效果,這自然會引人入勝,吸引孩子們願意朗誦它。
4、童謠能夠增進親子感情
——以《楊樹葉兒譁啦啦》為例
楊樹葉兒譁啦啦,
小孩兒睡覺找他媽。
乖乖寶貝兒你睡吧,
螞虎子來了我打他。
【賞析】
搖籃歌一般是以母親的口吻唱給幼兒聽的兒歌,具有內容親切、詞句簡短、節奏徐緩、聲調柔美等特點。睡眠是嬰兒出生後重要的生活內容,即使是長到三歲,睡眠時間也不能少於十二個小時。因此,讓孩子在恬靜、舒適的環境和氣氛中安然入睡,是媽媽撫愛孩子的一項重要內容。搖籃歌可以使孩子在媽媽的歌聲中感受到溫柔的母愛。
5、傳統童謠愉悅兒童身心,協調兒童身體動作
——以《城門城門幾丈高》為例
城門城門幾丈高?
三十六丈高。
上的什麼鎖?
精鋼大鐵鎖。
城門城門開不開?
不開,不開!
大刀砍?
也不開!
大斧砍?
還不開!
好,看我一手打得城門開。
譁!開了鎖,開了門,
大搖大擺進了城。
【賞析】
這是一首流傳地區很廣的兒歌,各地流傳的詞句大同小異。關於遊戲歌,朱自清在《中國歌謠》一書中曾這樣寫道:「唱歌而伴以動作者則為遊戲歌,實即敘事的扮演,可以說是原始的戲曲。」
這首兒歌採取對唱、合唱形式,形式活潑有趣。兒歌的內容比較具體,不是那種單純為協調動作而沒什麼意義的遊戲歌,它屬於內容與動作一致,有一定情節,帶有一點「敘事的扮演」性質。
兒歌從問句起始,一方做「進城者」問:「城門城門幾丈高?」一方做「守城者」答:「三十六丈高。」所謂「三十六丈高」,只是言其高大,不是實指。這樣從一開始就從高度上給人一種高聳宏偉的形象。
第二問:「上的什麼鎖?」答:「精鋼大鐵鎖。」又言其門禁之牢固。
第三問:「城門城門開不開?」答:「不開,不開!」表現「守城者」態度堅決。
第四問:「大刀砍?」答:「也不開!」除表示「進城者」變換了攻城的方式,也進一步表現了「守城者」態度的堅決。
第五問:「大斧砍?」答:「還不開!」將「戲」推向了高潮,雙方相持不下。
一連五問五答,從不同的角度表現了城門的堅固和「守城者」、「進城者」態度的堅決,給人留下了懸念。這首《開城門》無論是在內容上還是在形式上都與遊戲的動作十分協調。兒歌很適宜用動作表現,動作也是對兒歌形象的再創造。
6、通過誦唱頂真歌讓兒童獲得音樂的快感
——以《懶漢懶》為例
懶漢懶,
織毛毯,
毛毯織不齊,
就去學編籬。
編籬編不緊,
就去學磨粉。
磨粉磨不細,
就去學唱戲。
唱戲不入調,
就去學抬轎。
抬轎走得慢,
只好吃白飯。
白飯吃不成,
只好苦一生。
【賞析】
頂真歌在兒歌中是一種有趣的特殊形式。它具有訓練幼兒學習語言,培養思維能力的功能。還由於它運用了特殊的修辭手法,增加了朗誦聽賞的樂趣,所以它又有很強的娛樂功能。孩子們可以通過誦唱連鎖調兒歌獲得一種音樂的快感。
這首《懶漢懶》就成功地用連鎖調形式刻畫了一個惰怠的懶漢形象,諷刺了那些缺乏進取心,得過且過,最後「只好苦一生」的人。
這首連鎖調雖然上下句用了「頂真」句,還用了趁韻粘合的形式,但在內容上很有連貫性,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故事,表現了一個鮮明的主題,這也是這首連鎖調兒歌的一個特點。較之那些單靠「頂真」和韻腳把上下句粘合在一起,而在內容上沒什麼聯繫的兒歌,這首可稱得上是在內容和形式上得到了較好的統一。
7、傳統童謠啟發幼兒主動活潑地思考
——以《什麼尖尖尖上天》為例
「什麼尖尖尖上天?
什麼尖尖在水邊?
什麼尖尖街上賣?
什麼尖尖姑娘前?」
「寶塔尖尖尖上天,
菱角尖尖在水邊,
粽子尖尖街上賣,
花針兒尖尖姑娘前。」
「什麼圓圓圓上天?
什麼圓圓在水邊?
什麼圓圓街上賣?
什麼圓圓姑娘前?」
「太陽圓圓圓上天.
荷葉圓圓在水邊,
燒餅圓圓街上賣,
鏡子圓圓姑娘前。」
「什麼方方方上天?
什麼方方在水邊?
什麼方方街上賣?
什麼方方姑娘前?」
「風箏方方方上天,
絲網方方在水邊,
豆腐方方街上賣,
手巾方方姑娘前。」
「什麼彎彎彎上天?
什麼彎彎在水邊?
什麼彎彎街上賣?
什麼彎彎姑娘前?」
「月亮彎彎彎上天,
白藕彎彎在水邊,
黃瓜彎彎街上賣,
木梳彎彎姑娘前。」
【賞析】
問答歌實際上就是利用問答的方式,啟發幼兒主動活潑地思考,激發感情,滿足他們的好奇心。變敘述為問答,就使歌唱有了波瀾。這種形式在各民族的山歌中廣泛使用,也深受兒童歡迎。
《什麼尖尖尖上天》是一首較長的兒歌。但在結構上它有規律可循,這就是在整首兒歌中用了反覆的表現手法,即在相同的距離內某一些相同或相近的詞和短句反覆出現。在這首兒歌中每節的四問之中,都反覆出現了「什麼……上天」、「什麼……在水邊」、「什麼……街上賣」、「什麼……姑娘前」;相同之中又有變化如第一節的「尖尖」,之於第二節的「圓圓」,之於第三節的「方方」,之於第四節的「彎彎」等等。
8、讓兒童在聽故事中成長
——以《一對蟈蟈吹牛皮》為例
一對蟈蟈吹牛皮
閒著沒事上家西,
碰見兩個蟈蟈吹牛皮。
大蟈蟈說:
「我在南山吃了只鳥。」
二蟈蟈說:
「我在北山吃了只雞。」
大蟈蟈說:
「我在東山吃了條狗。」
二蟈蟈說:
「我在西山吃了頭驢。」
大蟈蟈說:
「我在關外吃了個虎。」
二蟈蟈說:
「我在東海吃了鯨魚。」
它兩個吹得正起勁,
打南來了只大公雞,
兩個一見生了氣,
伸伸腿,捋捋須,
一齊奔向公雞去,
想吃公雞沒吃成,
「口得兒」一聲餵了雞。
【賞析】
故事歌是指以兒歌的形式歌唱一個故事的文學樣式。一般來說,它的篇幅較其他類別的兒歌稍長。故事歌有一兩個主人公,情節較完整有趣,主題思想鮮明,具有一定的認識作用和教育作用。
這首《一對蟈蟈吹牛皮》是一首流傳很廣的兒歌,多年來它為一代代人所喜聞樂見。它通過一對愛吹牛皮的蟈蟈可笑的表現以及戲劇性的結尾,而成為一首富於教育性、趣味性和文學性的傳統兒歌。
兩個蟈蟈吹牛皮的對話,是這首兒歌的主要內容。兒歌用了擬人和誇張的手法,鮮明生動地刻畫了這對蟈蟈狂妄自大、得意忘形的可笑形象。
李一慢,兒童閱讀專家,新閱讀研究所研究員